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花瓷的青花历史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0 11:46: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青花瓷的青花历史                                                         2018-08-30 10:28                                                   

                  《青花帝国》
江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江子所著的《青花帝国》中,他形容瓷是君子、烈士、儒家、道家,融各种优秀品质于一身。在追溯青花瓷的历史过程中,江子以田野调查和考查故纸的方式,重新梳理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以“无我”的笔法,在讲史、抒情、议论之间纵横切换。上至帝皇往事,下至匠人疾苦,大至朝代更迭,小至诗人歌吟,在江子笔下桩桩件件,仿若重生。
青花瓷,这世间美物绝非凭空而来,其凌波出尘,睥睨天下,仰仗于一批批的造瓷人,《天工开物》记载,一件瓷器从陶土采集到成品包装要过七十二道手,而每一道都是牛马,都是奴役、都是苦行。不同的分工加之常年劳作,造就了景德镇上一批形如牛、马、狗、骆驼、螃蟹、鹅一般的人物。一件从泥土中脱胎而生的瓷器,其每一寸的高贵、每一寸光泽,都“黯淡”了制造者的韶华。与瓷器的宁静相对应的是制瓷人的火痰病,瓷都深夜中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就是最好的明证。烟火缭绕的城市,深夜冲天的火光,是一座小城名震天下的代价。​广交藏友 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可询一七六、三五0七、四四五六

在《青花帝国》的开篇中,江子便记述了景德镇“风火神”童宾的传说。为了完成万历皇帝交予的“巨无霸”——陵寝龙缸制造任务,景镇德御瓷厂的工匠们夜以继日地劳作。但这个体型巨大,烧制要求极尽苛刻的龙缸,总是在最后的把桩环节出现问题。正值盛年的把桩师傅童宾,曾有着骄人的“驭火”经验,此番却再缚不住这条火龙,每次都是功亏一篑。暴虐的督办太监,苛刻的幕后皇帝,令景德镇的工匠们命悬一线。民间素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俗话,这次成就景德镇及工匠们之生的,正是童宾的死,他将自己投入火焰之中,去与火焰谈判,终用自己的灵魂缚住了火龙,成就了龙缸。
景德镇的匠人们得救了,但童宾之死却激起了民变,皇帝为了安抚民心,封童宾为“风火神”,修“风火神庙”。不知怎样形容童宾的精神,是忠君,是义愤,是舍生取义?后世有贤官唐英,在景德镇施行仁政,禁绝官窑对当地百姓的强买强卖,施行工匠救济制度,一度景德镇成为人人向往的理想国。这位传奇的瓷官在梳理景德镇历史资料时,发现童宾的故事疑点重重,不仅时间上与历史难以匹配,就连童宾投火的壮举,也极不现实,因为没有哪座瓷窑燃烧时会不顾火候原理,留出一个可以供人遽然投入的大火口。即使是童氏族谱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也是语焉不详。
其实,事实的真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风火神”的背后,是景德镇的工匠们被皇权、官府盘剥压榨的苦,脆弱的工匠们需要一方自己的神灵,来护佑这一方土地,抵抗皇权与烧制瓷器过程中的无常。童宾便是民心造神的产物,如果童宾为神,他要战胜的魔,便是皇权,便是压迫。不论唐英怎样用属于官僚话语体系里的“忠、勇”来阐释童宾之死的传说,如何为“佑陶灵祠” 为风火神赋予新的意义,都改变不了童宾作为瓷匠心中庇佑之神的定位。
一朵青花,在时光中不老,它跨越时间的河流,跨越王国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被收藏、追捧,成为中华文化的使者,但青花在华夏真正成熟的时期以及它的由来,却并不被人广泛熟知。书中介绍,宋真宗赵恒一纸圣言,将自己的年号赐予当时还名为“昌南镇”的一座南方小镇,福祸相倚,从此令这座小镇与皇家有了扯不断的联系,有鲜花着锦的荣耀,也有上文中提到的命悬一线的危机,更有无数诗人、画家、匠人的传奇故事在此上演。到了元朝,忽必烈这位金戈铁马中的开国皇帝,江山未待坐稳便迫不及待地在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瓷局,给景德镇带来了全新的气象。朝廷御用的设计师代替了景德镇本土的设计师,各种高大雄浑、器形宏伟的器物占据了主流,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造瓷原料纷拥而至。从唐代开始隐约出现的青花(蓝采)终于在皇权“呵护”下发展成熟,成为兼收不同文化艺术,可以沟通伊斯兰教、喇嘛教等多种宗教的青花瓷。原来,那看似淡然、圣洁的青花,是草原民族征服世界、建立广阔疆域后,以王者之威培育出的傲世花朵,代替铁蹄震慑八方。它的王者气象原是出于一个王朝的野心。而在明代,郑和下西洋,那随船队出海的瓷器,依然是明王朝的灵魂,纵然百年后,当时一同出海的丝绸烂了,铁器锈了,茶叶已经渺无踪迹,瓷器依然蓝颜灼灼,讲述着中国故事。
人已千古,唯瓷不朽,沿着青花渐变演进的路线,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任皇帝在青花瓷身上留下的印迹,有时天子的性格就成了青花瓷所展现出的性格,一个君主的审美左右一个时代的审美,清雍正时期与乾隆时期青花瓷明显的变化,便是最好的证明。只是一个草原民族曾经笑傲四方的器物,闭关锁国后成为另一个草原民族御宇后君主的玩物,养在深闺,这命运的轮回,也是令人唏嘘。
青花瓷与中国历史永久地糅合在一起,成为时光的见证者,甚至是追溯历史真相的重要介质,那些漂洋过海的瓷器,有的身系的是大国的野心,彰显的是大国威仪,而有的则如同国力衰弱时被俘出国的“公主”,孤独仍不失典雅尊贵。政治与艺术相交结,缔造出不朽的宝物,它能开启的历史密码远远多于那些诉诸纸面的文字,而窑火中的民生疾苦,釉底的世相民情,更是另类隐而不宣的历史书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9-2-10 11:48: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19-2-10 11:49 编辑

                        历代青花瓷的特点                                                         2017-06-08 08:30                                                                      

  各历史时期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青花瓷是我国瓷器艺术品中的皎皎者。特别是流行小天王的一曲‘青花瓷’让更多的外行人喜欢,并开始关注青花瓷这一美丽的艺术品。那么青花瓷在各历史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呢?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比较少见。目前较统一的说法是,唐青花主要是由唐三彩的蓝彩釉转变而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白瓷。
釉下有点钴蓝。
它的烧成温度在摄氏1300度以下。

宋青花 青花经过唐朝的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所以现代社会中的宋青花也不多见。但宋青花的学者对各种遗迹的发掘确定了宋青花的几个特点:
宋青花的胎质一般较粗,多为灰白色胎。也有部分宋青花胎质细腻,胎色洁白。
宋青花的青花发色为蓝黑色或者蓝灰色。青花呈色不鲜艳,有的甚至会带着黑。
宋青花的纹饰主要有菊花、牡丹、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和文字等,纹饰简单,仅在少数器物上有比较复杂的纹饰。
宋青花多为实用器物。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元青花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青花的几个特点:
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元青花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有的会呈现出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元青花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料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另一种是国产的青料,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发色没有苏麻离青料那么鲜亮。

明 青花人物故事纹青花大罐

清青花淡描双勾竹纹梅瓶
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首先在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时的艺术品以制作精美著称;到了清康熙时更以著名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并且大量出口到外国;而到了清乾隆以后因为当时的皇帝更重视粉彩瓷的发展,所以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但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但总的说来,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制作精美,烧造技术成熟,制作广泛,造型极为丰富。瓷胎质量很高,胎体坚白细润,釉面质量完美,釉质莹润细腻、透亮光洁,青料墨分五色、七色、九色之多,画工生动细腻,写实性强。

卡戳网评聘艺术家罗媛作品--鱼乐图 青花
现代青花,在继承发扬传统青花瓷器的美感的基础上,再次创新。现代青花瓷器本质上是从传统青花瓷器衍生而来,继承了传统的青花瓷器精华,将作品的形式美和装饰性视为第一要素,重在造型美、装饰美、材质美、工艺美,也体现了大多数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现代青花不再将器皿的完整性作为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画面的构图或容器的造型有时也会做刻意的变形处理。这种“残缺”之美强化了现代装饰青花特有的文化标记。
现在您了解各时期青花瓷的特点了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唐朝的初现,到宋朝的平静,再到元代的爆发,直至明清的高潮与结束。到了现代,由于人们的喜爱青花瓷大放异彩,而这一系列的改变更是带给了青花瓷无与伦比的魅力。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05:59 , Processed in 0.0085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