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6-21 07:27 编辑
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到底何在
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到底何在
人们常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话当然是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面来的。不过,欧阳修在文章中自称“在乎山水之间”,其实也是掩饰之语。
首先,欧阳修当年还只有40岁左右,身为滁州一把手,正是年富力强醉心于政绩的时候,怎么就说自己是个糟老头儿呢?怎么可能因为“在乎山水之间”而酩酊大醉呢?
其次,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是公干之余“在乎山水之间”,也要讲点风度气派,何至于当众喝成这个样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这成何体统?难道只是因为“在乎山水之间”吗?
再说,欧阳修明知自己酒量不及格,“饮少辄醉”, 为什么非得把“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呢,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寓之诗文不就得了?欧阳修如此寻醉,哪里像是“山林之乐”?
还有,人家“山之僧智仙” 作亭,“翼然临於泉上”,何其飘逸!他倒好,稀里糊涂把它名为“醉翁亭”,搞得酒气熏天,岂不大煞风景?
最出格的是,作为一代文伯,又是朝廷命官,为文自当典雅端庄、主旋高昂,可是欧阳修却故意油腔滑调,嘻而痞之,大耍“也”字文。劈头盖脑就是“环滁皆山也”,然后就一“也”到底。通篇只有十九句话,句句尾巴上都是一个“也”字。最后,他还来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这就是欧阳大学士“醒能述以文”吗?大V吧!
欧阳大V“也”文一出,举国粉丝、包括后代粉丝都摇头晃脑地跟着“也”啊“也”的,“也”了一千多年,今后还要“也”下去,这到底是玩的什么味?难道这个味是因为“山林之乐”吗?
所以我认为,无论欧阳修的醉态还是文章,都说明他的“醉翁之意”并非真正“在乎山水之间”,而是别有心结。
心结是什么?这就跟他当时的遭遇有关。要知道,欧阳修到滁州可是贬谪而来的。他原本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负责今河北南部、河南和山东北部地区的行政及官员考核工作。实际上,就是这一地区的最高行政首长,比部省级干部还大。而滁州知州呢,只不过是个厅级官儿。
为什么遭贬谪呢?一是在欧阳修任谏官时弹劾过贪污渎职的官员;二是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摒击过保守官僚;后来这些人得势了,人家要打击报复。报复的办法,当然也无非是两条,一是抓你的经济问题,二是抓你的男女作风问题。当时人家先是抓作风问题,那也太缺德了,说是欧阳修把他丧夫的妹妹接到家里来住,居然和外甥女乱伦。我的天老爷啊,这一条如果得逞,我们的欧阳大V还有脸做人吗?好在神宗皇帝派来的督办宦官通融,才转而抓他的经济问题,只说他霸占妹夫的家产,贬谪滁州。
皇恩浩荡!欧阳修忍辱受罪,可心里实在悲愤忧郁,于是便成了“醉翁”,借酒浇愁。这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只不过是欧阳修的吐槽而已。
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板荡疾风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