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9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唯独砚台可以超越时间,超越历史,历久弥贵!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09:57: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文房必备书写器物之一,一方砚台,承载着人一生的书写故事。那些关在书房中的日日夜夜,大抵只有它能真实聆听人的心声。砚台的生命在文房四宝中,也算得上是最长的,因此,它更是成为了人们的珍玩藏品之选。

笔会写秃,墨会研尽,纸会用完,而唯独砚台,可以超越时间,超越历史,历久弥贵。文人爱砚,爱的是砚矢志不渝的相伴,爱的更是书桌前对自己内心的静心聆听。

一方砚,勾起的是人们对于书写的回忆。书写,原是一件庄重的事儿,铺纸洗笔,砚台研墨。正因为有这样的庄重,书写变得虔诚了起来。没有砚倒是也可以书写,路边卖字者,多是一碗碟取而代之,只不过这样的书写少了那么几分味道。对于书家而言,砚台是少不了的。笔墨纸砚,四者均让人联想到书写,却唯独砚台让人在这份联想中注入了几分庄重。

“四宝砚为首,砚以端为上”,砚在纸、笔、墨、砚等文房四宝中最为名贵,而中国四大名砚中又以端砚为最优。端砚以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特质,成为华夏民族的骄傲。在历史长河中,端砚一直雄居砚中的“霸主”地位,成为中国砚文化的代表。1300多年来,上至帝皇将相、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把端砚视为珍宝,千金易得,端砚难求。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早在苏轼所处的宋代,端砚就已经从单纯的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性与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珍品。端石多为紫色,有“紫玉”之谓,本就温润如玉,颇有可观。上面偶尔出现的多姿多彩的石品花纹,更令想象力充沛的文人骚客为之心旌摇曳,浮想联翩。诸如一种白中略带青黄的花纹,舒展如芭蕉嫩叶的,就被称作“蕉叶白”,松如晴云团絮的,就唤作“浮云冻”或“鱼脑冻”;如果色泽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则叫“天青”,是一种难得一见的石纹,如果“天青”之上再缀“浮云冻”则更为稀有。这些美得像诗的石纹名称,也只有在文人日复一日的观摩品玩之后,才能从他们的脑海中跃然而出。


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实用为灵魂。古代有关端砚的实用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下墨如风
下墨,即达到很好的书写浓度所需要时间相对比较短。清代陈恭伊说:“以他研并之,水之分数同、墨同、手同、而为研之数,水岩常少于他砚十之三四。”意思是说,同样的水量、同一条墨条、同一只手磨墨,与其它砚相比,用端溪老坑砚石制作而成的砚磨墨出墨要少磨30%-40%回次。清代景日畛将此现象形容为“下墨如风”。

二、发墨油亮
发墨,即磨出的墨汁浓、亮、艳,如油泛光。古时文人对端砚发墨有着较好的美誉。如,“温润者着墨快,不热无泡,然良久微渗,若油发艳。”再如,“端砚极能发墨,磨不滑,停墨良久,墨汁发光,如汕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使之然也,故砚以发墨为上。”还如,“砚之用,发墨不损毫,二者尽之矣。不损毫常砚皆能之,惟发墨之妙,非亲试水岩不知也。他砚,粗则锉墨,细则拒墨,水岩却不然,玉肌腻,附不留手,蓄水研墨,则油油然,若与墨相恋不舍,墨愈坚者,其恋石变弥甚。”以及“研出的墨汁,幼滑细腻、油润,停墨浮艳”。这些体会都是古代文人长期使用端砚的客观总结。

三、储墨不干
“不干”与“耗水”相对,耗水就是墨水放在砚池内很快就会干涸,而墨水留端砚池内许久都不易干涸。

四、冰寒不凝
清代陈恭伊说:“研槽之水, 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说明端砚石具有一定的保温功能。在端砚故乡还流传着广东举人赴京赶考随身所带端砚不结冰的故事。具体是否是这样,未曾考究,但端砚特别是老坑,长年浸水,所以湿度比较大是倒真的,古人亦云端砚呵气可研墨。

五、研墨不朽
不朽,有两种含义。其一是说,端砚磨出的墨汁不臭,并能防蛀;其二是说,用端砚记载的文字可流传百世、万古千秋,永不会腐烂。
如用地质学解释,水云母、铁矿物硬度小、颗粒细,磨墨时很容易与墨屑一起形成墨汁。同时由于水云母、绢云母矿物为鳞片状结构,呈现珍珠光泽、丝绢光泽,进入墨汁后使其发亮发艳。铁离子进入墨汁后能保墨汁不退色,防虫蛀,一如现代的蓝黑墨水,能长久保存,没有异味。
六、利于护毫
所谓“护毫”,一是说砚堂面不粗糙,有保护毛笔的作用;二是指墨汁无腐蚀性,亦即端砚石没有腐蚀性物质渗入墨汁内,有保护毛笔不受损的功能。
(来源:古玩收藏分享)
                          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文房必备书写器物之一,一方砚台,承载着人一生的书写故事。那些关在书房中的日日夜夜,大抵只有它能真实聆听人的心声。砚台的生命在文房四宝中,也算得上是最长的,因此,它更是成为了人们的珍玩藏品之选。

笔会写秃,墨会研尽,纸会用完,而唯独砚台,可以超越时间,超越历史,历久弥贵。文人爱砚,爱的是砚矢志不渝的相伴,爱的更是书桌前对自己内心的静心聆听。

一方砚,勾起的是人们对于书写的回忆。书写,原是一件庄重的事儿,铺纸洗笔,砚台研墨。正因为有这样的庄重,书写变得虔诚了起来。没有砚倒是也可以书写,路边卖字者,多是一碗碟取而代之,只不过这样的书写少了那么几分味道。对于书家而言,砚台是少不了的。笔墨纸砚,四者均让人联想到书写,却唯独砚台让人在这份联想中注入了几分庄重。

“四宝砚为首,砚以端为上”,砚在纸、笔、墨、砚等文房四宝中最为名贵,而中国四大名砚中又以端砚为最优。端砚以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特质,成为华夏民族的骄傲。在历史长河中,端砚一直雄居砚中的“霸主”地位,成为中国砚文化的代表。1300多年来,上至帝皇将相、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把端砚视为珍宝,千金易得,端砚难求。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早在苏轼所处的宋代,端砚就已经从单纯的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性与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珍品。端石多为紫色,有“紫玉”之谓,本就温润如玉,颇有可观。上面偶尔出现的多姿多彩的石品花纹,更令想象力充沛的文人骚客为之心旌摇曳,浮想联翩。诸如一种白中略带青黄的花纹,舒展如芭蕉嫩叶的,就被称作“蕉叶白”,松如晴云团絮的,就唤作“浮云冻”或“鱼脑冻”;如果色泽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则叫“天青”,是一种难得一见的石纹,如果“天青”之上再缀“浮云冻”则更为稀有。这些美得像诗的石纹名称,也只有在文人日复一日的观摩品玩之后,才能从他们的脑海中跃然而出。


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实用为灵魂。古代有关端砚的实用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下墨如风
下墨,即达到很好的书写浓度所需要时间相对比较短。清代陈恭伊说:“以他研并之,水之分数同、墨同、手同、而为研之数,水岩常少于他砚十之三四。”意思是说,同样的水量、同一条墨条、同一只手磨墨,与其它砚相比,用端溪老坑砚石制作而成的砚磨墨出墨要少磨30%-40%回次。清代景日畛将此现象形容为“下墨如风”。

二、发墨油亮
发墨,即磨出的墨汁浓、亮、艳,如油泛光。古时文人对端砚发墨有着较好的美誉。如,“温润者着墨快,不热无泡,然良久微渗,若油发艳。”再如,“端砚极能发墨,磨不滑,停墨良久,墨汁发光,如汕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使之然也,故砚以发墨为上。”还如,“砚之用,发墨不损毫,二者尽之矣。不损毫常砚皆能之,惟发墨之妙,非亲试水岩不知也。他砚,粗则锉墨,细则拒墨,水岩却不然,玉肌腻,附不留手,蓄水研墨,则油油然,若与墨相恋不舍,墨愈坚者,其恋石变弥甚。”以及“研出的墨汁,幼滑细腻、油润,停墨浮艳”。这些体会都是古代文人长期使用端砚的客观总结。

三、储墨不干
“不干”与“耗水”相对,耗水就是墨水放在砚池内很快就会干涸,而墨水留端砚池内许久都不易干涸。

四、冰寒不凝
清代陈恭伊说:“研槽之水, 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说明端砚石具有一定的保温功能。在端砚故乡还流传着广东举人赴京赶考随身所带端砚不结冰的故事。具体是否是这样,未曾考究,但端砚特别是老坑,长年浸水,所以湿度比较大是倒真的,古人亦云端砚呵气可研墨。

五、研墨不朽
不朽,有两种含义。其一是说,端砚磨出的墨汁不臭,并能防蛀;其二是说,用端砚记载的文字可流传百世、万古千秋,永不会腐烂。
如用地质学解释,水云母、铁矿物硬度小、颗粒细,磨墨时很容易与墨屑一起形成墨汁。同时由于水云母、绢云母矿物为鳞片状结构,呈现珍珠光泽、丝绢光泽,进入墨汁后使其发亮发艳。铁离子进入墨汁后能保墨汁不退色,防虫蛀,一如现代的蓝黑墨水,能长久保存,没有异味。
六、利于护毫
所谓“护毫”,一是说砚堂面不粗糙,有保护毛笔的作用;二是指墨汁无腐蚀性,亦即端砚石没有腐蚀性物质渗入墨汁内,有保护毛笔不受损的功能。
(来源:古玩收藏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8-3-2 05:22:49 |只看该作者

砚,不写字也要供养一块!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18-3-2 05:24 编辑

不二斋 2018-03-01 21:24:30
砚,心之介,德之操,艺之媒也⋯
中国文人素来以文立言,以行立德,以品立格,以砚传思达艺是也。


苏轼,米芾,叶小鸾,高南阜,纪晓岚,黄莘田,汪鋆,袁沛,祁焕,金农,端方等历代文人雅士,无不以砚呈品,以砚铭心,以砚为友,以砚为藏,以砚为乐。故若知人,品人,解人,弘人,砚实则密钥也!

砚者,心之田也;
砚,几乎就是中国文脉的总发源地。自造纸术发明以后,砚就应运而生了,而肇庆,婺源等地之异材,更因文人对砚文化之介入,使之成为文人艺术品格与生命状态的象征。哪怕是再细微的思绪,只要与砚有了交集,文明的艺术之花总会开放得风姿绰约,冰雪聪明。
砚者,众艺集成;
中国艺术品纷繁浩杂,唯砚是集书法,篆刻,绘画,雕塑,材质,诗文为一体的六合之艺。
唯砚将文人理想与工匠精神结合得如此相得意彰而风神逸趣⋯
砚,以众妙之妙,令人爱不释手;
砚,以众雅之雅,令人遣情忘怀;
砚,以不言高情,令人唏嘘怅往⋯

诗言志
歌咏言
砚铭心
其实,每方砚都是一册永远的教科书。它是砚主人深刻而缜密的遐思,它是砚主人风致而清澈的雅望。
砚,是学问,是涵养,更是修行。
当你有福,有运与砚同喜同乐,因砚而产生的智慧灵光温暖在手,启迪在心的时侯,生命被放大,延展,时空被压缩,穿越…
砚,就是文明,文化,文人历久弥新的永动机
砚,如如不动
砚,吉祥止止
砚,高情雅重
以上文字摘录自刘新惠先生《砚说》

砚之诗
文人以文立言,以砚传思达艺,一石一砚之上集书法、篆刻、绘画、雕塑、材质、诗文为一体,它将文人理想与工匠精神结合得相得益彰而风神逸趣。文人墨客为之心旌摇曳,浮想联翩,留下了许多咏砚、赞砚、铭砚的诗文。

宋唐庚《古砚铭序》:“砚与笔墨出处相近,独寿天不相近也。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记,砚之寿以世计。”

李白《殷十一赠栗冈砚》:“殷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天寒水不冻,日用心不倦。携此临墨池,还如对君面”。栗冈砚又称“栗玉砚”,《砚史》赞其“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

刘禹锡《谢柳子厚寄叠石砚》:“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刘禹锡回忆昔日共用砚台读书写诗的情景,赞砚击之声清越如“敲寒玉”,观之形参差如“叠碧云”。

元王冕《秋夜偶成其六》:“铁砚磨穿灯火夜,貂裘敝尽风霜秋。”十年寒窗,磨穿铁砚,只盼金榜题名,此中的“铁”砚却仅仅是一种比喻。

苏东坡一生写砚铭近三十首,几乎占了他全部铭文的一半。《砚笺•古砚》记他为所藏的端石蟾蜍砚题铭,曰:“蟾蜍爬沙到月窟,隐蔽光明入岩穴,琢磨黝赪出尤物,雕龙渊懿倾澥渤。”

白居易:“登楼诗八咏,置砚赋三都”登高赋诗,提笔研磨,非先置砚不可。

砚之形
砚的出处不可胜记,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中《论砚》载有:“万州磁洞石砚、相州铜雀瓦砚、未央宫瓦头砚、柳州柳石砚,出龙壁下;成州成石砚,出栗亭。泸砚、潍砚、南剑州鲁水砚、宿州乐石砚、虢州澄泥砚、登州驼基岛石砚、归州大陀石砚、江西宁府陶砚……”。

丨明版《燕闲清赏》善本 局部丨

砚的形制更是多种多样,据宋高似孙《砚笺》所载,其形制“近雅者”即有:风池砚、玉堂砚、五台砚、蓬莱砚……八棱砚,四直砚、莲叶砚等二十余种,宋唐积《歙州砚谱》所载宋代歙砚“样制古雅者”又四十种,但论构造概括,不外乎砚堂、砚岗、砚池、砚唇、砚额、砚面、砚背、砚侧这几个部分。

砚之铭
砚有铭则贵,砚上镌刻的文辞,无一不是砚主人的内心独白与座右。它是折射先人情思,透视文人情怀,反咉德行操守的一面镜子,砚拓更是由独乐化为众乐,将砚文化放大、延展。

砚墙右行书刻铭:廉则正,宽能受,惟其质之重厚,居君子之座右,沧门。

砚背留砚石原皮,仿前代断碑形制刻行书大字,古色斑斓,逸趣横生。





古砚、拓片互相映衬,别具一番韵味,下为部分古砚铭文:
清 陶斋款“云涛”端砚
清山石中下刻“云涛”砚名, 右刻咏砚一则:古香一握,松风谡谡,伴我石友,以写心田。左刻:庚辰春仲上浣,六益主人得此砚, 属井南作铭并书, 下白文印:陶斋。
清“陈鸿寿,李文田”铭双面端砚
此砚铭文“一尘不染,白圭无玷,酬尔冰心,朱衣暗点”。
清“张廷济”铭井田卧牛端砚
以端溪佳石雕成卧牛井田式长方砚,砚背张廷济刻铭:“犁其外平其中,鋬井耕田八方既用,夜复旦予尧舜逢惟乎下之人之功”。左侧砚墙刻:“不越陌不度阡,井尔井田尔田,秋大有云与烟,牛乎牛汝安眠”,款刻“龙石铭”。右侧砚墙刻“碧桃花馆习字砚”。
收藏之物众多,但唯有砚与文人之心最为贴近。藏砚即是藏诗书,赏砚犹胜读书乐,其中嗅出的是墨翰负笈的缕缕书香,是古代文人墨客内心的独白。



来自北兰亭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3-2 05:25:54 |只看该作者
硯文人所爱,硯字石見成,石乃硯主体,見为覌其石,硯为书房宝,可覌可赏玩,硯尚为铭心,集学识修养,伴硯得情趣,硯铭多励志,一生尽受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8-3-2 05:26:58 |只看该作者
诗言志,歌咏言,研铭心。砚,是学问,是涵养,更是修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8 07:18 , Processed in 0.0120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