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 一个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 从不缺少传奇故事 他 绰号“谭三枪”, 是枪法高超的湘军总司令 还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 和于右任齐名,人称民国双绝 文武兼备却拒娶宋美龄 将美人拱手让给蒋介石 他 一生官运亨通 从湖南省的扛把子 一路高升至国民政府主席 连毛泽东夸他当官够聪明 可他最后却死在一口吃上 这个奇人就是: 谭延闿 ![]() 谭延闿 从小他便是锋芒毕露的 天才 他的父亲谭钟麟是清末高官 曾当过两广总督,可谓位高权重 家中娇妻美妾婢女环绕、儿女众多 谭延闿不过是他家丫鬟生的第三个儿子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里 谭延闿本注定是默默无闻的一个 但他天资奇高又异常勤奋刻苦 注定会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 谭钟麟 五岁入学 三天一文章 五天一首诗 天天临帖写毛笔 这样自律又勤奋的聪明儿子 自然被父亲寄予厚望,为他遍请名师 其中就有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对其大加赞赏: “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 “奇才”谭延闿也当真不负众望 13岁考上秀才 22岁成为举人 24岁以会试第一的身份参加殿试 成为湖南200年来第一个中会元的学子 状元及第、入朝为官、荣华富贵 延续谭氏一族的显赫荣耀 本是可以预见的光明前途 但这一切偏偏就毁在这个谭姓上 ![]() 当时慈禧太后亲点状元 见一书法精妙、文采斐然的卷宗甚是喜欢 欲点这名考生为新科状元 可看到署名的谭延闿三个字时 却皱起了眉头: 这个谭延闿是湖南人 莫非和同是湖南人的“乱臣贼子”谭嗣同有亲? 心生芥蒂的慈禧便转而将状元点给了他人 ![]() 谭延闿最后以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的身份 成为翰林院的一员,回到老家湖南办学 之后不久,晚清迫于压力推行立宪新政 壮志未酬的谭延闿积极参与 在湖南广交政商要客 显赫的官僚家世再加上聪明灵活的政治斡旋能力 令谭延闿不到30岁就成为了湖南立宪派领袖人物 满腔热血的他天真地认为 新政就是要效法西方民主宪政 政府行为要受监督、官员可被弹劾罢免 多次顶撞湖广总督、还向京城三次情愿 要求“速开国会”,推进立宪改革 但这一系列激进的“维新运动”惹恼了清廷 上京请愿的多地代表被抓 谭延闿彻底认清了所谓立宪改革的真实面孔 对清政府失望透顶 ![]() 武昌起义爆发 他从“立宪派”变身“革命党” 在动荡不安的政治乱局中 他的追名逐利之路也是大起大落 当过三次湖南都督: 第一次是被发动政变的士兵推举上位 成了湖南都督兼湘军总司令,不久被赶下台 第二次是被北京革命政府任命 后来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罢免 第三次是袁世凯死后在湘系军阀的支持下 复职都督并任湖南省长 后来又被另一系军阀取代,只得避居上海 ![]() 在起起伏伏的仕途变动中 他的书法却渐渐名震遐迩 他书法主攻颜书,被称为民国以来颜楷第一 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 (谭延闿的楷,于右任的草,吴稚晖的篆和胡汉民的隶) 而且他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 于右任称他为“民国一完人” ![]() 被政敌驱逐到外乡的他韬光养晦, 每天最爱做的事就是临帖练字 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被他临了不下百遍 终得要领,写得出神入化: “撇”必搓而后出锋,劲挺利落; “竖’必停而后下注,有如悬针; “捺’则厚朴端重; “点’则沉如坠石; 尽得雍容挺拔之旨。 作为活跃在民国政坛的顶尖文人 他的字笔力饱满,顾盼自雄, 大有傲视天下之霸气! ![]() 同是湖南老乡 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青年毛泽东赞他是“乡邦英俊”, 几十年后,毛泽东仍评价他是“一个聪明的官僚” 他在湖南三起三覆,绝非一般才智可及 但睿智如他却也有自己的软肋 谭延闿的生母李氏是丫鬟出身 因而就算她为谭家生了三个儿子 却连和丈夫同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母亲作为妾室受到的各种不公待遇 令谭自小就立志要成就一番事业 既是光耀门楣更是为母争光 他进士及第那一天 谭父终于松口宣布 让母凭子贵的李氏到正厅就座用膳! ![]() 1916年 谭刚刚第二次坐上湖南都督的高位 各派军阀、武装势力蠢蠢欲动 出一点差池就有被取而代之的危险 但他收到母亲在上海病故的消息时 依然毫不犹豫地赶去上海奔丧 谭母的灵柩被他迎回长沙老家 出殡那天 他扶着生母的灵柩出门 却被一众族人拦在了大门口: 原来谭家的宅院正好在谭氏族族祠后进 出殡必须从族祠大门出去 但按照祖宗家法: 妾室出殡不得走大门! 谭延闿想到母亲因为一个小妾的身份 受了一辈子委屈和糟践、 临老还没享到儿子的福 到死都还要再被侮辱一次 当时就气地一拍棺盖 纵身跳上去直直躺下 “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 老老少少的族人一下子吓傻了眼 没想到这个位高权重的族人之光 竟然为了生母如此不顾体统 顿时都没了主意,默默后退, 给抬棺的扛夫让出大门的路 ![]()
因为母亲的妾室身份 谭延闿小时候常被人喊作“小老三” 这个“小”带有对他庶出身份的恶意嘲讽 直到他考上功名当上大官 才没人再敢这么叫他 只会毕恭毕敬地尊他一声“三大人” 其中太多难言之苦只有经历过才懂 因而他对纳妾的婚姻旧俗十分反感 他与妻子方榕卿的婚姻 虽然是父母包办促成 但知书达理温柔体贴的妻子 面对聚少离多的丈夫没有怨言 一人承担着孝敬公婆养育子女的重担 不管是出任湖南都督的风光 还是被驱逐罢免时的失意 她都站在丈夫身边不离不弃 两人相濡以沫感情笃深 妻子在世时他从来没有纳妾之意 更没有纨绔子弟寻花问柳的恶习 后来,妻子方榕卿因病早逝 临终嘱咐他以子女为重,不要再续弦 他一口答应下来并且真的做到了 ![]()
在第三次下台后 他转投孙中山的国民党 成为国民党早期的重要元老之一 在孙中山危难之际多次鼎力相助 深得孙的信任重用 当时宋家想为留学归国的宋美龄招婿 孙中山推荐成熟稳重的人中翘楚谭延闿 宋家人对谭延闿也很有好感 但谭延闿却很为难 ![]() 宋母和宋氏三姐妹 想到要娶比自己小18岁的宋美龄做继室 总令他回忆起母亲生前受过的苦楚委屈 更让他愧对在九泉之下的结发妻子 最后他想了一个妙招来拒婚: 先发制人,认了宋老太太当干娘 那宋美龄就直接成了他的干妹妹 也就不好再论婚嫁 不久他更是做媒撮合宋美龄和蒋介石 原本有些看不上蒋介石的宋家人 在他的极力说和下才慢慢接纳蒋 ![]() 宋美龄与蒋介石婚礼 除了让美人 当年创建黄埔军校 孙中山本有意让有办学经验的谭延闿来做 但最后谭延闿却把机会拱手让给了蒋介石 后来他连主席的位子也让出去了 蒋介石在国民政坛崛起、手握国民党主要军队力量 这时坐在国民政府主席位子上的谭延闿 很识趣地在任期一年不到就将位子让贤 跑去当起了第一任行政院院长 识时务的谭延闿和蒋介石的关系越走越近 蒋介石称赞他“文武兼资”、“党国英奇” 也难怪谭延闿的仕途一路顺畅 成为民国政坛著名的“不倒翁” 在蒋介石的独裁领导下 他深知从此天下与己无关 干脆奉行“不负责、不谏言、不得罪人”的“混”式哲学 整日无所事事,乐当饕餮美食家 人称“伴食宰相” ![]() 蒋介石、谭延闿、冯玉祥 谭延闿爱吃,但更会吃、会做 吃遍南京大大小小的饭馆酒楼后 他发现还不如自己做的好吃 这还绝不是吹牛 每吃到一道好菜他都回去和家里大厨研究做法 有时还会自己设计新鲜的菜品做法,让家厨烹饪实验 最后他和家厨们竟研发出一个套包含200多款菜品的私房菜系列 这个谭家菜系列融合了淮扬菜的清淡和湘菜的酸辣 再加上 “原材料选取精良、刀工处理精细、 烹制技艺精湛、味道调和精准”的四大特点 慢慢流传成为了湘菜中的著名流派: 组庵湘菜 (谭延闿,字组庵) ![]() 谭延闿经常和厨师协力准备佳肴大宴宾客 谭府宴客大有讲究: 特制一张能围坐14-15人的超大八仙桌 为了让宾客品尝到每一道佳肴 筷子专门制作成一尺多长方便夹取较远的菜肴 杯碗盘碟也比寻常的尺寸大不少 每次食客们都酒足饭饱、尽兴而归 完全不同于一般社交宴请的寒暄敷衍 每个人都是冲着美味佳肴而来! 据说一桌酒席的奢华程度堪称精致版“满汉全席” 不信,看看菜单就知道了 四冷碟:云威火腿、油酥银杏、软酥鲫鱼、口蘑素丝;
四热碟:糖心鲍脯、番茄虾仁、金钱鸡饼、鸡油冬菇;
八大菜:组庵鱼翅、羔汤鹿筋、麻仁鸽蛋、鸭淋粉松、清蒸鲫鱼、组庵豆腐、冰糖山药、鸡片芥兰汤;
席面菜:叉烧乳猪(双麻饼、荷叶夹随上);
四随菜:辣椒金钩肉丁、烧菜心、醋溜红菜苔、虾仁蒸蛋;
席中上一道“鸳鸯酥盒”点心;
席尾上水果四色。
谭延闿的饭局上宾主尽欢 让他收获了极佳的人缘口碑 ![]() 但万事都怕一个贪字 谭延闿对人说: “人生四大贪:吃喝嫖赌 嫖赌与我无缘,唯有吃喝,在所不辞!” 正如他所说,为官做事都“混”字为先的他 在吃上却从来不含糊,嗜好鱼翅,无肉不欢 身材日渐发福,走一会路就要喘好一阵粗气 去检查身体,医生劝他注意饮食,多素少肉 否则必将死于脑溢血这样的富贵病上 可他偏是不听,继续大吃大喝 1930年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51岁。 国民政府为他举办隆重的国葬 蒋介石率领众元老官员亲自送葬,极尽哀荣。 ![]() 谭延闿葬礼 谭延闿 一个最文人的军阀 一个最痴情的孝子 一个最无为的吃货 这就是民国第一完人的传奇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