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逢敌必亮剑,上甘岭战后六十年美军从未明白,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06:22: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逢敌必亮剑,上甘岭战后六十年美军从未明白,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                                                         2021-01-23 17:34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点,随着一颗信号弹升起划破了朝鲜上甘岭阵地的宁静。
这一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集中了320门大口径重炮、47辆坦克和5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防守的30多公里正面防线上开始炮火准备;其中针对十五军四十五师防御的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连个阵地上进行了猛烈的炮击。

上甘岭战役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先后调集投入了6万兵力,集中了300多门以上大口径重炮,170多辆坦克,出动作战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45师两个连防守的597.9和537.7这两个大约3.7平方公里的山头阵地前后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其火炮的密度超过了二战最高水平,火炮的密度达到了惊人的每秒落地6发;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志愿军防守的上甘岭阵地山头平均被削低了两米!

上甘岭战役
在“摊牌行动”之前,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曾经高调地宣称:“以伤亡200人的代价,只需要5天”就可以拿下上甘岭阵地。
但上甘岭战役的最终结果却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无论兵力规模,还是武器装备及后勤保障等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最终败在了志愿军的收下。
在历时43天的上甘岭鏖战中,联合国军付出了伤亡25000人左右的代价,最终如丧家之犬灰溜溜地结束这场战役。
此后“上甘岭”成了所有美军心中永远的噩梦,以至于时至今日,所有美军也不愿提及这个心中的“伤心岭”。

上甘岭战役
朝鲜战争结束多年后,美军曾经利用计算机进行无数次兵棋推演,模拟当年上甘岭战役的情形,美军电脑模拟的结果表明:在联合国军如此高密度火力覆盖下,不要说志愿军如何守住上甘岭上的阵地,就是上甘岭阵地上几乎不可能会有活着人或者动物。
因此朝鲜战争结束六十多年,时至今日,美军始终也不明白当年为何联合国军会兵败在上甘岭阵地下。
美军当然不明白,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二战中,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工业实力,无论在太平洋战场还是在欧洲战场,美军在开战前总是不计成本地进行火力轰炸,在朝鲜战场上,美军一样也是如此,典型的就是上甘岭战役的始作俑者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弹药量。
在上甘岭战役中,范弗里特充分发挥了美军的火力优势,美军向上甘岭倾泻的炮弹基数超过了美军规定的数倍;范弗里特崇尚唯“火力论”,以为通过高强度的炮火覆盖,就可以战胜上甘岭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
这也就是上甘岭战役结束六十年后,美军始终想不明白的,为何美军攻不下上甘岭。
想要解开这个疑问,其实一点也不困难,看看在上甘岭战役当年发生的真实战斗情况,我们就会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有多么的顽强,这是美军从来不会明白的。
首先,我们看看美军的炮火密度。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点,美军集中了300余门重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的掩护下,向上甘岭597.9和537.7这两个阵地上进行不间断地倾泻炮弹,在上甘岭战役的第一天,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倾泻了30余万发炮弹、五百余枚航弹,其火炮的密度世所罕见,达到了每秒6发;志愿军所防守的597.9和537.7这两个阵地上,也仅仅就驻守两个连的。

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开战的第一天,联合国军所发射的炮弹总重量平均到597.9和537.7这两个阵地上每个志愿军身上就是数吨;可能很多人对30万发炮弹缺乏一个直观的概念。我们就以美军炮兵装备最常见的105毫米榴弹炮为例,美军105毫米榴弹炮每发炮弹的重量是15公斤;30万炮弹的重量就超过4500吨,如果用载重量为2吨的卡车来运输话,就需要至少2250辆这种卡车才能完成这些炮弹的后勤保障。
但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使用的大炮何止105毫米这种口径,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国使用155毫米榴弹炮更多,而155毫米榴弹炮的炮弹要重的更多;外加美军空中投放的五百余枚航弹,我们可以想象下,在开战的第一天,防守上甘岭上的志愿军战士平均一个人要承受多少吨炮弹的轰炸,何况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向597.9和537.7这两个阵地上倾泻的炮弹高达190余万发。

上甘岭战役
如果你对此还是没有个概念,那么我们再从上甘岭战役中美军承受的炮火来讲。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发射的炮弹共计40多万发。相当于联合国军的四分之一;但我们在上甘岭战役中所集中的火炮口径绝对比不上美军的炮火口径。
在上甘岭的反击作战中,志愿军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前后两轮齐射,飞出的火箭弹连成一片火海,全部倾泻到美韩军阵地上,志愿军两次“喀秋莎”火箭炮齐射歼灭敌人数百人;而侥幸活下来的联合国军惊呼:“志愿军的炮火来猛烈了,甚至抗议志愿军使用了原子弹”!

喀秋莎”火箭炮
参战对比下,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承受的炮火密度是联合国军队远不可能想象到的,后来根据上甘岭战役的幸存者回忆,当时坚守在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如同一叶扁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来回的颠簸。很多志愿军战士的牙齿、嘴唇和舌头都磕破了,甚至当时有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志愿军战士被活活地震死。

坚守坑道的志愿军
其次,志愿军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是美军永远做不到的。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涌现出众多的战斗英雄,下面给大家讲几位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英雄。
1、葛红臣。
葛红臣是中国人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4团第6连排长。
在上甘岭战役中,葛红臣带领全排配合其他连队反击537.7高地的一个阵地,当时敌人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疯狂的向葛红臣所守的阵地进攻,葛红臣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全排顽强阻击敌人进攻,一次、两次、三次······,连续六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激战中,葛红臣身负重伤,肠子都流出来了,他忍着巨痛硬是把肠子又塞进腹内,然后用纱布简单地包扎过后又继续投入战斗。

葛红臣
在打退敌人一次次的进攻后,由于敌众我寡,敌我力量极为悬殊,当敌再一次发起进攻即将攻上阵地想要包围他的时候,这时身受重伤的葛红臣忍着巨大的痛苦,拼尽全身最后的力气猛然从阵地上跳起,拉响了手中最后一颗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捍卫了自己坚守的阵地。
2、粟振林。
粟振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135团1营3连1排排长。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后,粟振林随全连攻击五圣山537.7高地北山阵地,他所率领的排担任尖刀攻击的任务。
首先,粟振林这个排面临最难的便是攻克7号阵地,7号阵地敌人的火力非常凶猛,但是再难啃的阵地,志愿军都无所畏惧,粟振林将全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绕到山上从后面攻击,粟振林亲自带领剩余的战士从正面进攻。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粟振林亲自冲锋在部队的最先面,在进攻的途中,粟振林腿部不幸被敌人击中,身负重伤的粟振林坚持不下火线,带领战士们继续向7号阵地进攻,最后仅仅花了28分钟就拿下7号阵地。
紧接着粟振林拖着受伤的腿,带领全排继续朝8号阵地进攻,粟振林冲第一个攻入敌人的阵地,然后他用自己手中的机枪疯狂的扫射,不多时,8号阵地上的敌人被粟振林消灭完,就这样8号阵地也顺利拿下了。
随后粟振林带领全排一口气又拿下6号阵地,粟振林所率领的排一口气拿下三个阵地,但他的这个排自身伤亡也很大,在拿下这三个阵地后,全排只剩10个人了,而且都是个个 身负重伤。

粟振林
就在这时候,粟振林这个排又接到防守阵地的命令,于是身负重伤的他们又立即修筑防御工事。很快敌人在一顿炮火倾泻后向粟振林所守的阵地发起了进攻,粟振林这个排第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随后敌人又重新组织了兵力,再一次发起进攻,眼看着敌人即将进入阵地,粟振林带领战士们跃出阵地,和敌人拼刺刀,敌人被粟振林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吓破了胆,连滚带爬的逃了回去。
此时粟振林所在的阵地也只有他和另外两名战士了;当敌人再一次发起进攻时候,他的两名战斗相继牺牲,最后粟振林拉响了手中的最后一个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来的特等英雄以葛红臣为代表的三等功臣以上的战斗英雄共12347人,占十五军总人数的27.5%。
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拉手榴弹、手雷、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碉堡、堵抢眼等,志愿军这种舍生忘死的英雄们到处可见。而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45师先后投入27个连队,前后有16个连队打光重建; 45师134团8连更是先后打光3次重建,全连伤亡的人数近1000人。
反观在上甘岭战役中的美军部队,美军部队很长忌讳部队成建制的消耗,因此在上甘岭战役中,当美军第7师三十一团2营和3营在损失超过70%以后,就不再敢将一营投入战斗,而是撤换其他部队再继续进攻。
在美军部队中有这样的规定:美军部队只要伤亡超过三分之一,美军部队就可以投降。而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十五军第45师连级干部的伤亡率达到65%,班长以及副班长的伤亡率几乎是100%,许多连队都是数次打光了重建。
志愿军这种“逢敌必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得“亮剑精神”正是中国军人的军魂,上甘岭一役,志愿军十五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和国威,这岂是美军用计算机兵棋推演可以推演出来的结果,因此即使再给美军一百年甚至一万年,他们仍然不会明白:“逢敌必亮剑,血溅七步,勇者胜”的亮剑精神。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8 00:58 , Processed in 0.0077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