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孟良崮地形解读:粟裕何敢虎口拔牙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8:58: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孟良崮地形解读:粟裕何敢虎口拔牙                                                         2021-01-29 12:05                    
                          作者:吹雪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进行的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战场上极为重要的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在陈毅、粟裕的英明指挥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势,一举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有“蒋家御林军”之称的整编第 74 师,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根据地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能够取得胜利,其原因众多且复杂,本文就对我军之所以获胜的地理条件做分析。
1947年,用毛泽东的话说,这是一个“转折的年代”。华东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在“重点进攻”这一方针指导下,在山东省临沂地区沂水一线,集中三个重兵集团45万军队向鲁中山区发动进攻,企图逼迫华东野战军于不利地位进行决战。进而把华东野战军赶到黄河以北,以达到占领整个山东的目的。
孟良崗战役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爆发的一场震惊中外的经典之战 。

(左三为张灵甫)

(一)战役准备

孟良崮地处沂蒙山腹地,地势高低起伏很大,地形极为复杂。74 师为全美械装备,但这些装备只在开阔的地带,才能最大限度地转化成火力优势。但在山区里重武器反而拖垮了行军的速度。所以进入鲁南山区后,74师陷入一边修路一边前进的的苦境。
我军侦查得知敌军采取却是逐步推进,故一直未出现有利战机。所以华野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动后撤,诱敌深入。得悉我军主力撤退之后,敌军遂以第1、2兵团向北,第 3 兵团向东,企图在鲁南与华野决战。但是第1兵团汤恩伯居然不待第2、3兵团赶到,即以74师为主战部队凸显至孟良崮一带。

至5 月 11 日晚,我军完全弄清了敌军的进攻部署、在判明了敌第1兵团进攻部署和第74师进攻态势后。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决定将74 师,从整个敌军中“挖”出来消灭。具体部署为如下:
1纵负责从左翼切断74师与25师、65师的联系。主要任务是攻占蒙阴东 6公里的曹庄阵地,夺回黄斗顶和界牌阵地.阻击蒙阴以东的增援之敌 。结果,在黄斗顶战斗中,1纵像一扇铁闸一般,死死掐断25师与74师的联系。首先是大胆穿插。5月13日黄昏,1纵开始投入战斗。为了隐蔽行动,叶飞给各部队下达了“继续前进,不理敌人”的命令,在快速机动过程中,1纵硬着头皮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行军,多次出现“1纵在山坡上走,国民党军在山岗上行”的惊险场面。
8纵负责从右翼切断74师与83师的联系。主要任务是从埠前庄、鲁家庄向依议庄、荆山磊石山地域发起攻击,一部兵力阻击83师与74师的联系,一部兵力沿营后庄、泉桥子向青驼寺进攻,切断国民党军向青驼寺方向的退路,主力部队向万泉山、芦山突击。

6纵由鲁南取捷径急返鲁中,负责抢占垛庄断敌退路。5月12日,当6纵接到粟裕“隐蔽抢占垛庄”的命令后,两个夜晚在崎岖山路上狂奔120 公里,于5月15日拂晓占领垛庄。
4纵主力部队经北楼向黄鹿寨、兴旺庄、石旺崖地域发起攻击。攻占孟良崗后,协同1 纵、9纵向垛庄、芦山突击。孟良崗战役前,4纵补充了相当数量的国民党军俘虏。因政委教育搞得好,人员思想转变快,决战中,这些被解放出来的战士,在战术、技术运用上释放出了活力,为4纵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战果。
9纵主要任务是以一部兵力控制坦埠及以南山地,主力部队由坦埠东南向马牧池、南北瓦庄发起攻击,攻占雕窝后,协同友邻向芦山突击。

(张灵甫的影视形象)

(二)战役开始

5月1 5日13时,孟良崗战役总攻开始。在强大炮兵火力支援下,5个纵队从多个方向、多条路径,向孟良崗崗顶发起猛烈突击。激战到1 6日1 7时,战斗全部结束。这次战役,华东野战军全歼74师及83师1个团,共3.2万余人,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创造了人民解放军国内革命战争史上,在重兵集团并进的情况下,从战线中央割裂歼敌主力的范例,被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经典之战。
但74师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地形上对防守甚为不利。
张灵甫以一个整编师来抵御华东野战军5个主力纵队的进攻,除了要充分发挥其火力优势,利用地形优势外,野战山地工事的修筑也格外重要。一座好的山地工事,不仅可以给敌人以极大杀伤,也可借助其隐蔽性和坚固性来抵御敌人的枪炮,从而最大程度降低自己的伤亡和损失。

(孟良崮全貌)

(三)孟良崮的地质和地形

然而,孟良崮花岗岩的地质使得修建工事变得举步维艰孟良崮特殊的地质使得守军掘进进度格外缓慢,单兵掩体都难以挖掘更别说是交通壕了。等到华野发动攻击时,74 师的野战工事也没有完工。步兵只能依靠山石作掩护进行射击。然而到了战役后期,当华东野战军的炮兵就位后,这些都显得不堪一击,瞬间土崩瓦解。
还有就是二次杀伤。
孟良崮山头乱石丛生,大多质地坚硬。国民党守军的主力基本收缩到孟良崮主峰、芦山以及几个高地上。几个高地同时涌入过多兵力,使得国民党守军的兵力部署极为密集,部队无法完全展开。加上岩石地貌使得国民党守军难以构筑土木工事,只得以岩石为掩体,利用石缝进行射击。坚硬的岩石对于机枪、步枪子弹的阻挡效果不错,但对于手榴弹和炮弹的防御效果极不乐观。
解放战争初期,华野在同国民党军的一系列作战后,缴获了大量美式武器,并非人们所想象的“小米加步枪”,尤其是在重武器方面改善很大,与内战初期已不可同日而语。当华野完成对敌军包围,并集中火炮对整编第 74 师阵地进行炮击时,山上的岩石成了国民党守军的噩梦,碎石被炸得横空乱飞,使得华野炮击威力和二次杀伤大大加强。

再有就是孟良崮战役的时间为 5 月 13 日至 16 日,这个时间段对于山东腹地的沂蒙山区来说,天气均以晴天为主,光照较强。孟良崮山区独特的岩石地貌使得植被极少,几乎毫无阴凉可乘,74 师的官兵呆在山头高地上,一边艰难地进行工事修筑,一边还要顶着日晒,体力消耗极为严重。所以断水等于直接把生命抽走。
同时,孟良崮山区不同于其他普通山地,地表泥土较少,多山石构造,大块岩石直接裸露于山体,最重要的缺少水源,这样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树木植被难以生长,导致该地区植被覆盖率极低,野生动植物极少,国民党守军根本无法从大自然中获取物资资源。而过于裸露的山体无处隐蔽,国民党守军的一切活动皆暴露于华野侦查人员的观测之下。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大获全胜,张灵甫兵败身亡。纵有华东野战军战略战术精明、国民党军内部派系复杂、人民群众的支持等原因,但孟良崮独特的地形地貌、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极具戏剧色彩的天气,都对这场战役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74师占据孟良崮等制高点,居高临下,企图通过火力优势压制华东野战军,符合军事作战的基本原则和一般逻辑,从常理分析也有利于国民党守军。然而,孟良崮独特的地形、地质对整编74师的战斗力进行了种种限制,使其机械化优势难以发挥作用,天气状况则对国民党守军的战斗意志和坚守决心进行了削弱和瓦解,这些成为其全军覆没的重要因素。华东野战军正是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使得战役的天平产生了倾斜,进而全歼国民党守军。

(四)战役结果

除了地理因素以外,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主无非就是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在制度体制上的系统之弊。从74师的覆灭,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粟裕之所以敢在孟良崗下这么大一盘棋,敢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就是看准了国民党军“派系林立、互不支援、同床异梦”这个通病, 知道国民党军的将领们都怀揣着“打了也白打”的“小九九”,没人会舍命相救张灵甫和他的74师。孟良崗战役失败后,国民党本该及时吸取教训,整顿军纪,完善制度,可后来的济南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直至溃退台湾,败绩皆归于一辙,实不足惜。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在于国民党政府是一个军阀联合政府,派系之间各自为重,明争暗斗,上下貌合神离,人心不齐,加之他们所代表的本就不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一先天不足问题,其弊之深,其病之重是根本无法治愈的。这样的政府和军队, 哪怕作战计划再周密,武器装备再精良,最终失败都是必然的。
孟良崗战役胜利后,毛泽东感叹道:我们人民解放军完全有信心同国民党的任何一支“王牌” 较量,同时也必将给整个国民党军以极大震撼,也会给近来一直在进行战略防御的陕北、 山东两大解放区的我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透过这场战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整编第 74 师以及以其为代表的国民党军最终并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其自身之弊;蒋介石政府也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中国人民。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7 22:07 , Processed in 0.00767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