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才选手傅抱石:能把大画画好的人,都是了不起的|画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06:55: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7-05-24 21:38画事君说

作为一个混迹在收藏圈的工薪阶层,我常和朋友讨论,假如你有几千万,你会真金白银砸钱去买谁的画?
得到最多次数的答案,是齐白石和傅抱石。
如果手里有几十亿上百亿,花几千万跟玩儿一样,那你还真不一定能认识到,谁是真的值。但作为我们这种工薪阶层,平时对这些高价艺术品,只能看不能摸从没想过去占有,有一天心里竟涌起一股“哪天老子有了钱,买它一幅傅抱石”的占有欲时……
可见傅抱石是真的有强大吸引力。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呢?想来想去,当然首先是因为美。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仕女画上,那是一种女性的高级美。其次是因为诗意,他的山水画中,笔锋轻轻扫过,抱石皴就像拨弄心头的诗句。最重要的是,你经常会觉得他的很多画,透露着一股天才的气息,不管是布局经营也好,画面感觉也好,这个人就是跟别人弄得不一样,还是特别好的那种不一样。
今年保利拍卖出现了一幅傅抱石晚年的大尺幅作品《茅山雄姿》,一看也让人有这种想要击掌的感觉,这人在画画上真是有那么一种天赋的才能,一般人八匹马在后面累死也追不上。


能画好大画的画家
都是了不起的画家
画大画,对于画家来说,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儿。首先得体力好,画大到一定程度,就没法儿趴在桌上画了,得上得了梯子,趴得了地,耐得住久蹲久站。
光身强力壮还不行,还得心里长着透视眼。布局啊色彩啊,时刻要整体考虑。画幅太大的话,人站在画前,视线范围就那么一点儿,很容易只抠着一片儿细节,画的时候觉得挺不错啊,退到几米开外一看……一片杂乱,不忍直视!
有人为了避免这个毛病,就从大画里减少内容,画虽然大,但也就剩下大了,一眼看过去,哦画的是荷花,画的是山,但是一点儿也不耐看。
所以,能把大画画好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傅抱石就是一枚天才级选手。
他最大的画,当然是这幅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这是一幅五米高,九米长的大画,也是一幅敲定傅抱石“国手”身份的作品。
当时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落成十大建筑,中央邀请全国各地的著名画家来京,按建筑布景的需要作画。为人民大会堂作画的任务就落到了傅抱石和关山月的身上。
要挂画儿的地方,是步入宴会厅必经之地的一面大墙,要表现伟大祖国的风貌。
按周总理的意见,整个画面要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周总理还说:“要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
这个5米高9米宽的鸿篇巨制,又要装下这么多差异巨大的内容,真的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水平稍微差一点儿,就hold不住。

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绘制《江山如此多娇》
桌子上堆满了像扫帚一样的大号排笔、各种型号的颜料搪瓷盆
傅抱石和关山月,最后交出的答卷,令人惊叹,迄今也被奉为经典。

傅抱石、关山月合作《江山如此多娇》
500x900cm 1959年9月5日
傅抱石在画完《江山如此多娇》之后,一下成了“红色山水”,主题创作的当红炸子鸡,到处都请他去画。
前面说的《茅山雄姿》,就是这个时期江苏省政协请他去画的。
傅抱石受邀到了茅山写生,看着那里建设新社会的景象,应该是心情很激动,所以回去后一口气画了2.76米宽,1.06米高的这么一张大画,真的是一幅傅抱石晚年的鸿篇巨制了。
傅抱石晚年画了不少这种政治主题的创作,但大画数量不多,屈指盘算,也就是《雨花台颂》、《虎踞龙盘今胜昔》这两幅跟《茅山雄姿》类似。

傅抱石 雨花台颂 3.6米*2.4米
但茅山这个题材,在傅抱石的艺术生涯中比较少见。
为了创作出好的作品,他曾在1965年4月两次深入茅山写生,创作了数十幅速写及《茅山雄姿》初稿,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南博藏傅抱石《茅山雄姿》25.5×68.6cm
而下面这幅《茅山雄姿》,则是后来再次创作的。两幅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初稿的尺寸非常小,差不多只有1.5平尺,而再次创作时,傅抱石胸中格局显然更加成熟,因此在2.76米宽,1.06米高的大尺幅上创作,画面也更扎实,气势更加宏大。

傅抱石 茅山雄姿 镜心 设色纸本
106.5×276.5 cm 1965年作
题识:茅山雄姿。一九六五年六月,傅抱石南京写。
印文:抱石之印、江山如此多娇、乙巳
展览:“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美术馆、文化部、江苏省政府合办,2004年8月。
茅山是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相信大家都知道茅山道士这个词儿。但是茅山也是抗日根据地,1938年,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使之成为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创建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茅山雄姿》这个作品完成后,先后在《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上发表,当时都是放在抗日胜利二十周年的专题中。
这两家媒体的分量在当时可是十足的,一个是全国性的官方新闻媒体,一个是地方省委机关报,能在这上边发表,可见不但傅抱石本人对此作很满意,还颇受中央、地方的瞩目。可以说是傅抱石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傅抱石《茅山雄姿》1965年9月4日刊载于光明日报

傅抱石《茅山雄姿》1965年9月8日刊载于新华日报
更令人惋惜的是,画完之后三个月,傅抱石就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可以说,《茅山雄姿》是傅抱石的临终前最大最完整的绝笔

茅山的巨幅新貌
从山林之中来
又到山林中去
横2.76米,纵1.05米的画幅,在手机上看只有小小一片,所以还是竖过来给你们看。
(手机横过来看)

(傅抱石 《茅山雄姿》)
大画不是凭空就能大的,而是来自大量写生的积累。
60年代,时任江苏国画院院长的傅抱石,率领江苏省国画写生工作团赴全国各地写生,一出去就是好几个月。
他们游历大好河山,又参观在这些山川之间新建起来的企业、工地,用写生带动传统国画发展。
1960年,傅抱石(右三)率江苏国画工作团到六省一市旅行写生
在画《茅山雄姿》之前,傅抱石也受邀专门去茅山写生。那时候江苏省政协的大礼堂需要一幅画,就请傅抱石去茅山采风,画什么没有规定,总之先请他去看一看。
我相信第一眼看到茅山新况的时候,傅抱石是被震撼到的。所以他笔下的茅山,第一眼看过去是山河的雄伟,细细看再是这片土地上蓬勃的生活。在这幅画里,自然和社会两种题材被融合得天衣无缝。
傅抱石画茅山是边看边画的,大小写生稿子画了不少,离开茅山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初步构思。我们今天看留下来的写生稿,就能感受到当时傅抱石的用心。


傅抱石写生稿
古人写南方山水多写它的秀美,像董巨山水,秀润苍茫,连绵蓊郁。但傅抱石笔下的南方山水,雄健壮阔。
很多画家为了表现山的雄伟,都采用纵式构图,但是傅抱石画茅山,不但要表现雄伟,还要壮阔,于是他采用了横式构图,还巧妙地把平远、深远的构图方式融合进去。这个构图和《虎踞龙盘今胜昔》有点相似,但更加开阔。

傅抱石 虎踞龙盘今胜昔
关于茅山新姿的表达,傅抱石做的很高妙。他在一幅传统中国画中,一边要表现山水的雄伟,一边又要表达新中国的建设。但是传统国画的美学,和现代社会的景象,很多时候是不兼容的。一般传统画家遇上这类题材,都会画的很别扭,在傅抱石的画里,却处理的很和谐。

他既画了茅山原本的传统道教景点,比如最高点上的九霄万福宫、茅山中茅峰颠的德祐观。

茅山顶峰的九霄万福宫

中茅峰颠的德祐观
也画了抗日纪念的痕迹,比如山上的东进林场。这是1960年为了纪念新四军东进抗日种植的。山上马尾松栽植的“东进林场”几个大字,傅抱石都给画出来了!服不服!

实际上,在茅山上马尾松栽植的只有“东进林”三个字,但傅抱石在画面上进行了艺术加工,给补成了“东进林场”四个大字。

东进林场部分的速写稿
他还画了工厂,烟囱等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痕迹。

《茅山雄姿》局部
还有这个茅山水库。

《茅山雄姿》局部
60年代的城镇。居民区、供销社、百货大楼……应有尽有。

《茅山雄姿》局部
还有堪称那个年代最最酷炫的交通工具“大轿子车”。

《茅山雄姿》局部

1950年,北京市工业局制造出以煤气为燃料的公交车,被命名为“五一式煤气车”。它满足了人们基本分出行需求,相比人力和马车,便利许多。大轿子车就是北方居民对这样的大客车的昵称。
这么一幅丈二匹的大山水里暗藏玄机,那个时代该有的标志都有了。但是整个看起来,又那么统一、和谐。就算时间过去六十年,现在看来,都是一副很好的山水画。

人迹掩在山水之中,不显突兀
古人画山水,把画里的房屋、人物称作“点景”。“点景”的意思就是这个不是主体,只是起到一个点缀的作用。
傅抱石画里茅山脚下的一系列生活场景不止起到了点缀作用,更是表现主题的点睛之笔。道观、林场、水库、工厂还是居民区,虽然不是画幅中吸睛的主体,但都代表着茅山的身份:道教文化的传承地,以及现代工业的发生地。
两层身份套在一起,在这张画里也不显得冲突,因为一切从山林中来,又归于山林中去。

内敛的主旋律创作
是傅抱石的天才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傅抱石的这类作品都可以称作“红色山水”,当时很多画家都画这类主题,但是讲真,比一比就分出高下,傅抱石是天才级选手,不是吹的。
比如,钱松喦的《红岩》、《天安门颂》。

钱松喦 《红岩》
山石、屋顶是红的。天和地也是红的。

钱松喦的《天安门颂》
比如贺天健的《红旗颂》,土地也很红。

贺天健的《红旗颂》
回到当时的时代环境去思考,不否认,很多画家笔下,奔放热烈的红或许代表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但是,只有把画面涂得鲜红,才能说明心中有热爱吗?
当然不是!傅抱石的高妙就体现在这里。
当大家的热情喷薄而出的时候,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不从正面切入,不徒表其外,反而更经得起后人的细细品味。

傅抱石作画
我们再来看看傅抱石笔下的井冈山:

傅抱石 井冈山
虽然画的是革命圣地,但不主要画革命遗迹,而是凭井冈山连绵的气势取胜。在傅抱石眼里,这个地方首先是好的山水,然后再是这里的人这里的事。但我们看到这大好山水,知道它是井冈山,自然会想起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革命故事。
此外,傅抱石还开了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先河,创作了《更喜岷山千里雪》、《沁园春·雪》和《清平乐·六盘山词意》,还有下面这套《毛主席诗意册》。

傅抱石 毛主席诗意册
这本可谓是傅抱石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大胆、浪漫、瑰丽。要是把这些画上的题跋都遮住,几乎很难把他的作品跟革命主题联系起来。

再回过头来看《茅山雄姿》,即使今天单从艺术性来讲,这件作品,也堪称一幅山水史诗巨作。能把山水画画得富有诗意,这也是傅抱石的过人之处。
我们再回想一下曾经看过的那个时代的畸形产物,很多画家被逼急了,只好弄出很多给传统山水加红旗加拖拉机的PS式创作。再看看傅抱石,可见他的用心良苦,和心思过人。

傅抱石画风之变:
从钟情石涛到“红色山水”
傅抱石的突出,一方面源于对艺术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傅抱石的艺术功底打得是真扎实。
早年的傅抱石,在临古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的山水,虽然有自家面貌,但基本是中规中矩遵循着传统笔墨的。即便是1949年风格开始转变之后的画作,也能看到他学古的功底。

青年时期的傅抱石与夫人罗时慧
傅抱石临古,下最大功夫的是石涛。
他赴日本旅学期间,对石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光是20世纪30年代,他就写了《石涛年谱表》、《石涛丛考》、《石涛再考》、《明末四奇僧》好几本跟石涛有关的书。
即使1937年抗战爆发,傅抱石躲到宣城去还不忘实地考查一番石涛遗迹。

傅抱石 《石涛上人诗意图》
就算为了躲避战乱,在重庆金刚坡避难时,他创作的跟石涛有关的作品,也多达几十幅!可见傅抱石对石涛不是一般的痴迷啊。
下面这幅《访石图》,就是他住在金刚坡时期画的。

傅抱石 访石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50×41 cm
1945年作
题识:访石图。逸兴偶然聚,相携问二涛。草枯郊路近,水落石桥高。啸自林中出,禅于画里逃。山楼闲半日,真觉此生劳。梅瞿山同孙静庵、蔡玉及澹公访石公于金露庵,有诗见《天延阁集》,余三年前曾营为图也。傅抱石并记。
印文:抱石之印、乙酉、踪迹大化、其命维新
题跋:此海上名画家傅抱石所绘,亦丹坡藏架之遗物,特致□□同志惠存。□□□敬赠。
说明:
1.作者自题签。
2.南京渊海阁装池。
《访石图》画的是梅清与孙静庵、蔡玉、澹公拜访石涛的故事。这一时期傅抱石用他独创的“抱石皴”画山石,落笔粗放,山间人物却画的精细。
山高谷深,林木蓊郁,山水和人情都诉诸笔端。
下面这幅1961年创作的《飞泉图》,也是传统一路的山水。
傅抱石的朋友宋振庭想让他画一幅山水,傅抱石就即兴创作了。一贯的散峰乱笔,山谷间飞流直下,百转千回。

傅抱石 飞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45×47 cm 1961年作
题识:振庭同志出题考试之作,即乞教正如何。抱石漫记于长春,时党的四十周年伟大纪念日。
印文:抱石之作、一九六一
说明:宋振庭上款并题签。
展览:“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2日-10日。
著录:
1.《中国书画》杂志第1980第6期,第1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0年。
2.《傅抱石年谱》,第239页,叶宗镐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文字著录)
3.《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第124-125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
画完之后宋振庭又说,要在这个山水的基础上加三个设色人物。
不过这也难不倒傅抱石,他思索片刻后便在峭壁之上添了俩对坐高士和一个抱琴小童,与原山水浑然一体。

《飞泉图》(局部)
在画上添景这种事儿,处理得不好那叫画蛇添足,傅抱石这几个人物添的恰到好处,得叫画龙点睛。
要不是平时看得多画得多,又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画好一幅即兴创作呢。

新时代给傅抱石
打开了新的山水画思路
抗战胜利后,傅抱石带着家人离开了生活八年的金刚坡,任教南京大学。但那时候他想必未曾预料到,后来会发生的事。
1942年傅抱石一家摄于金刚坡下抱石山斋
先是1950 年刮起的一阵“蔑视传统绘画,否定中国画”大风,把一大批以旧笔墨安身立命的老画家打得措手不及。傅抱石就是其中一位。
他所任教的南大,把他的中国美术史、国画概论、书法、篆刻四门课都停掉了。甚至在课上有学生公然跟他唱反调,说:“中国有什么书法?这’书法’两个字就够封建、够反动的了!”
在同事和领导眼里,他更是一个“盲目强调中国古画的好,盲目轻视西洋画”的怪人。
他那段时间陷入了深深的自卑。

傅抱石在南京大学任教时的住处,傅厚岗寓中
这种低迷的生活差不多一直持续到1959年,在那之前,傅抱石的艺术虽然渐渐获得了一些成功,但是生活上还是很拮据的,连装裱的钱都要赊欠。前面提到的《访石图》,装裱费用就是赊欠当时的南京裱画行渊海阁的。
但是!1959年,接到周总理和陈毅的邀请,去为人民大会堂画了那幅巨大的《江山如此多娇》后,傅抱石一下子火了起来,好运接踵而至。
先是被推举为那一年的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参加江苏省群英大会完又去参加全国群英大会。1960 年又正式出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还当选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的主席。简直开挂了。

1959年傅抱石在南京江苏省国画院与同事在一起,左二为傅抱石
开挂也就意味着不停地进行创作。从此傅抱石在山水画创作上的新思路渐渐被打开——面对这些创作命题时,不能被动完成,而是要主动思考,寻求艺术和现实的平衡
在进行山水创作,尤其是主题创作中,他越来越意识到,山水画的要求变了,首先是因为时代生活变了,生活感受变了。汽车、厂房、新城建设这些东西,古画里没有,怎么画?
老是固守着古人那一套,原封不动地把古画里的人、建筑拿出来放在新时代的画里,终究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要变。但又不能变得太多,变太多,那就不是中国画了。
这就得循着古人的路子,创造出新的笔墨形式。在新的主题里,也表现出传统的风采。

傅抱石在写生
傅抱石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画家却在投机取巧,觉得要表现新生活还不容易吗?“山水”加“生活”不就是新时代的山水吗?那些强行ps的画儿,拿到今天来看就一个字形容,俗。
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在今天,抛开政治角度来看,傅抱石的创作,也是一幅幅极好的山水作品。

傅抱石
画完《茅山雄姿》后三个月,傅抱石突发脑溢血离世。
有人说他的离开是幸运,因为躲过了十年浩劫,又有人说觉得可惜,因为他英年早逝未尽创作才情。据说此前他还应邀准备为新落成的上海虹桥机场大厅绘制一幅巨幅国画,然而生命的戛然而止给世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假如他活了下来,艺术创作会到达怎样的巅峰,但至少至少从他留下的这最后一幅《茅山雄姿》来看,他的艺术之路是完整的,也是后世难以超越的。
画事君·今日荐书

解读传统文人画,不可不读《南画十六观》!现画事微店签名版火热预售中,作者朱良志老师毛笔签名、钤印,极具收藏价值,非常难得,不要错过哦!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7 00:42 , Processed in 0.00834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