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韩信仰天长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时候,刘邦并没有烹他,只是把他“藏”了起来——捉回京城,从楚王降级为淮阴侯,且不许回到领地。 刘邦抓韩信的原因,是有人告他谋反。真反假反,说不清楚,但至少看起来像要造反——“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也就是说,韩信刚到楚国上任,巡视辖区县邑的时候,进进出出都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这就让人不解:你韩信“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封王拜相后,就应该小心谨慎,低调做人,最好是远离兵事,免遭怀疑,怎么可以在瓜田李下毫无顾忌地纳履整冠? 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韩信对钟离昧的处置。钟离昧是项羽的一员大将,曾在战场上多次把刘邦打得屁滚尿流,刘邦恨之入骨。项羽灭亡之后,钟离昧逃到楚国,韩信偷偷收留了他。当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借南巡的名义前来“会见”韩信。这时韩信突然惶恐不安,竟然割下钟离昧的人头献给刘邦。 从这件事,笔者认为韩信确有有谋反的动机和行动,否则你心虚什么?——大约刘邦也是这样想的,他当即给韩信架上枷锁,带回京城。 遭软禁的韩信整天牢骚满腹,长吁短叹,长期称病不朝。“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就是在此期间与刘邦闲聊时说出来的。不久,自视甚高的他果然实施反叛。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9月,韩信的老部下、巨鹿郡守陈豨举兵叛乱,刘邦御驾亲征,长安空虚,由吕后负责看守。与陈豨早有约定的韩信准备发动囚徒和奴隶先占领京城,再与陈豨来一个内外配合,夹击刘邦。 计划看上去很美,谁知谋事不周,被知情人告发。得到密告的吕后找丞相萧何商议,萧丞相眼珠一转,想出了一条计策——他不紧不慢来到韩信府邸,通知他说:皇上在前线打了大胜仗,朝廷准备举办一场庆功宴,你虽说有病在身,但无论如何要去赴宴。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不便推辞,只能勉强从命。 在战场上善于迷惑对手的韩信这次不知不觉入了朋友的圈套,他进入长乐宫后,早已埋伏在这里的武士一拥而上,将他轻松拿下。吕后是一个做事非常决绝的人,她不等通知刘邦,就杀了韩信,而且灭其三族。 刘邦平定叛乱班师回朝,听说韩信已死,《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他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也就是说,刘邦早就想杀死韩信,只是出于政治影响的考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现在,皇后帮他除掉了身边的隐患,他当然高兴。 刘邦想要除掉韩信,不仅仅因为其功高震主,更重要的原因是,韩信在得势的时候曾拥兵自重,要挟刘邦,令刘邦心存不满,彻底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汉四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缺衣少食,形势危急,他望穿双眼指望手握重兵的韩信前来营救,盼来盼去却只等来了韩信的一位使者。使者说,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需要可靠的人镇守,请大王封韩信为代理齐王。 听说了使者的来意,刘邦气得破口大骂。幸亏身边的张良和陈平及时暗示和提醒:现在韩大将军势力强大,风头正盛,你能阻止他称王吗? 无奈之下,刘邦只好封韩信为齐王。 另一次要挟发生在陔下之战前夕。汉五年,刘邦越过鸿沟,对项羽发起最后追击,同时命令韩信、彭越前来围攻助战。可是,两位将军对汉王的指令置若罔闻,迟迟不肯出兵,直到刘邦采用张良计策,许诺破敌之后增加他们的封地,他们才领兵前来参战。 韩信在重兵在握、势不可挡的时候,曾以“汉王对我恩情深厚”、“我岂能见利忘义”拒绝说客的劝告,坚决不肯背叛主子。可是,甘愿俯首称臣的他在关键时刻却又对主子谈条件、讲价钱,甚至拥兵自重,要挟主子。 知晓战争的无情,却不明白政治的残酷,韩信该决绝的时候优柔寡断,该臣服的时候却又心怀二心,他首鼠两端,前后矛盾,以盖世奇功换得一个悲惨结局。 所以,司马光评价说: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