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彪说粟裕尽打神仙仗,抗美援朝前夕,毛主席为何不派粟裕出马?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7 12:45: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林彪说粟裕尽打神仙仗,抗美援朝前夕,毛主席为何不派粟裕出马?                                                         2021-01-07 11:00                    
                          “一个军事指挥员,到了宿营地就进房子,搞水洗脸洗脚,搞鸡蛋煮面吃,吃饱了就睡大觉,他对住的村子有多大,在什么位置,附近有几个山头,周围有几条路,敌情怎么样,群众条件怎么样,可能发生什么情况,部队到齐了没有,哨位在什么地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置预案如何,都不过问,都不知道,这样,如果半夜三更发生了情况,敌人来个突然袭击,就没有办法了。到那种时候,即使平时很勇敢的指挥官,也会束手无策,只好三十六计,跑为上计,结果,变为一个机会主义者。对于敌情、地形、部队情况和社会情况要经常做到心中有数。要天天琢磨,不能间断。这样做,不能看作是重复,实际上这不是重复,而是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取得正确认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平时积累掌握的情况越多越系统,在战时,特别是在紧张复杂的情况下就越沉着,越有办法。急中生智的‘智’,才有基础”。
讲这段话的人,是我国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三的林彪元帅。

他走上革命道路还是少年时期受堂兄林育英、林育南的培养和影响。他的军事生涯始发端于黄埔军校。这里的训练极其严格,许多科目都达到了平常人难以承受的极限。但这位体型瘦弱的18岁少年却经常超负荷、大运动量地给自己“开小灶”。加上他中学毕业,文化基础好,又肯动脑筋研究一些战术问题,所以他的各项考试成绩都很不错。一些教官对他很看好,同学们也称他是“军校之鹰”。结束军校学习后,林彪被分配到北伐军叶挺独立团担任见习排长。后来,他又随叶挺开往河南对阵奉系军阀,在战斗中初露锋芒。南昌起义后,再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
年轻时的林彪

一次开会,与会的林彪主动发言,热烈赞成“敌人来进攻,红军集中打击敌人;敌人大走了,消灭了,红军就分散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组织赤卫队,建立苏维埃”、“红军就是要和群众一起红”。
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后,长期思考的根据地建设经验被这个年轻人概括的不错,他忙问,“这是哪个?”
陈毅告诉他,这是28团一营营长林彪。
会后,毛泽东跑去一营视察了一番。军容齐整、训练有素,他陡然对林彪增添了几分好感。“好,好,又年轻,又能打仗,就让他当营长吧。”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毛泽东的赏识,从此让这员小将如鱼得水。第一次反围剿,林彪率部活捉敌首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林彪率部及时抢占关隘,击退了敌第四十七师的进攻。第四次反围剿,林彪率部伏击敌五十二师,击毙敌师长。不久,屡立战功的林彪直接被被任命为毛主席一手缔造的红一军团军团长。此时,他刚刚25岁。不过,真正使林彪名扬中外的却是给日寇极大杀伤的平型关大捷。这次战役是八路军115师在山西灵县一个叫乔沟的地方展开的。这里的地形是两山夹一沟,谷底是日军佯攻平型关的惟一一条山路。日本板垣师团第21旅就是在这里被林彪设置的包围圈堵住头尾,然后被切成数段挨个吃掉的。谁知,就在毛主席部署八路军向河北、山东进军的时候,林彪却意外地被友军误伤了。等他再次披挂上阵时,中国的时局已经进入了解放战争了。毛主席想起了林彪,决定将他派往东北。于是,林彪从军以来最难打的硬仗开始了。

在这期间,林彪见缝插针,将自己一生征战的心得体会做了总结概括,即“三三制”、“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等六条战术原则。然后,按照这六条战术原则,他给东北民主联军整整训练了半年。结果,当国共两军再度交手时,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将国民党军打得尸横遍野,彻底扳回了主动权。而后,他又率领数十万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从白山黑水到平津重地,挥戈江南,横槊五岭,一直打到了海角天涯。”歼敌180多万“,”部队发展到180多万“,这两个”180多万“足可显示林彪的战功。
据战史记载,当林彪在东北战场指挥作战时,苏中战场也打得如火如荼。指挥苏中战场的粟裕,也是我军名将,林彪对他很看重,每有战报必看。在苏中七战七捷后,他还专门让参谋长刘亚楼搜集了关于苏中战役的所有资料,并看完了整个战斗过程。然后,林彪在屋子里待了两天。出来后,他感慨的和刘亚楼说:“粟裕打仗真行他尽打神仙仗,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其实,何止林彪不敢下决心打,有时连毛主席也不敢下决心打,如全歼整编第74师的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中,我军战士正在追击敌军

事后,毛主席问粟裕,“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
毛主席,“还有一个人呢?”
粟裕,“陈诚?”
毛主席,“何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
毛主席,“何足道哉。”
粟裕,“那么是谁呢?”
毛主席,"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毛泽东。"
再如著名的淮海战役。
兵法上不是说倍则围之么,粟裕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以60万人的劣质兵力全歼敌军7个兵团80万人,活脱脱白起围赵括的翻版。
据载,有一次,粟裕在疗养时,还饶有兴致地给工作人员讲起了军事战略战术。

"毛主席曾讲过:’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的确是这样。集中兵力的目的,是要改变敌我的形势,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争取主动。"
一边说着,粟裕一边用白色围棋摆了一圈作为敌方;中间放了几个黑子,作为我方。
然后,他接着说,“敌人分成一个团一个团地向我们围攻,这个仗怎么打呢?从总体上讲,敌强我弱,我们就要下决心,集中兵力造成局部优势,先对付他其中的一路,吃掉敌人的一个团。这样迫使敌人改变队伍,不敢一个团一个团地来围攻,改成两个团一路。”
说着,他将两个白子放到一起。
“你们看,他们这样来攻,中间的空隙就增大了,我们就好活动了。指挥员就要灵活机动,审时度势,转入敌人外线作战。敌人一般不敢轻易追击,他们很怕我们的’诱敌深入‘。”
接着,粟裕把烟盒当作城市,接着说,“这时候,我们派一个团去攻敌人城,因为敌人是城市中心论者,必然要救城。”
他把白子向烟盒移动,“同时,我们就集中兵力,打击走在最后的,掉队的敌人,再在运动中消灭他两个团。这样就进一步迫使敌人改为三个团一路来攻,让他兵少不敢行动。这样,敌人之间的空隙就更大了,我们就更便于纵横捭阖,发挥集中兵力歼敌的优势,夺取战争主动权了。”
一番论战,简单明了,让许多军事小白读之亦不能忘却。
指挥大兵团作战,粟裕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因此,当抗美援朝爆发后,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统帅人选就是粟裕。

粟裕同志并告陈毅饶漱石:现有重要任务委托粟裕同志执行,请粟于7月16日前将三野事务处理完毕,于7月18日来到北京接受任务,粟来时可随带秘书及参谋人员数人——毛泽东,七月六日二十三时。
这份特别署名为“毛泽东”而非“中央军委”的电报,说明了粟裕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可是,粟裕当时的身体情况很差,已担不起这副重担了。追溯原因,还是战争年代遗留的创伤。
是啊!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部队被迫长征,留下了少数战士在敌后打游击,其中就有粟裕率领的几百人。他们在闽浙赣,和优势敌军整整对峙了三年。后来,抗日战争爆发,粟裕又率部队深入敌后打击日军。以少敌多,免不得亲自上阵。子弹无情,粟裕因此六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伤及了脑部,导致粟裕经常头疼的彻夜难眠。后来,将军火化后,发现了三块残碎的弹片,人们这才知道粟裕头疼的根本原因。另外,在一次检查中,粟裕还被检查出整个肠子错位,互相扭结。医生判断,这也是在战争中翻滚、摔打、跌撞过重、过频造成的严重内伤。到了解放战争,粟裕虽不必亲自上阵杀敌,但全盘指挥的担子可不轻。整日整夜地分析地图、敌情、制定作战计划,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也必然会加重其病痛。
有次,身边的工作人员问他,“首长,你头疼是什么感觉?”
粟裕,“啊呀,不好受!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每根头发都像钢针往里扎,碰都不敢碰。”
为此,医生曾给粟裕买了一个铝制的健脑器,来帮助头发散热。虽有点用,但也帮不了大忙。在淮海战役期间,粟裕就疼的连健脑器都失去了作用,不得不躺在担架上指挥。
因此,得知毛主席这次点他的将,旧疾复发的粟裕虽然高兴,但确实是有心无力了。
参考资料:《粟裕战争回忆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8 01:36 , Processed in 0.0081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