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2017-08-27 00:0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8 21:19: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
短短一年,那个“烂到流脓”的北大,那个“黄赌毒官僚养成所”,脱胎换骨成为自由包容的新文化阵地。
就在这时,巴黎和会像一颗重磅炸弹从天而降,把中国人心炸了个稀巴烂。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北大学生是主力和前锋,冲向政府,声嘶力竭,被捕者无数。
老校长一夜鬓白。
他把能找的人脉全找出来,极力营救学生。传言满天飞,大家都说总统要严办北大校长,军阀已经安排人刺杀他,陆军次长已经命令军队把大炮架在景山上,炮口对准北大。
半辈子没服过软的老人,大炮对准自己都不眨眼的老人,因为怕连累学校,辞职了。

算起来,这是他第三次辞职,蔡元培在北大任职10年,光辞职就辞了7次,每次理由都清新脱俗:
第一次,张勋复辟。不合作,辞职;
第二次,学生要去北洋政府请愿,反对一个中日军事协定,不仅徒劳无功,搞不好又要流血,他劝阻不成,辞职;
第三次,五四运动北大遭难,都是本宝宝的错,不要为难我校,辞职;
第四次,教职工闹意见,不开心,辞职;
第五次,学生们闹意见,不开心,辞职;
第六次,罗文干老师被北洋政府冤枉逮捕,不放人?辞职;
第七次,军阀张作霖把北大改成京师大学校,不合作,辞职。

然并卵。
学生不放他走,只有他真的把学生当孩子,会冒死去救,会平等商量,关键时镇得住熊孩子,危难时撸袖子一起上阵抗敌。
教职工不放他走,只有他在乱世中爱才如命,三顾茅庐请陈独秀任教,陈没学位没经验,校长居然伪造“东京日本大学”毕业证和“安徽高等学校校长”履历——你再不来,我就疯了。
文化界不放他走,只有他,能让君主立宪人、新文化人、共产党人、无政府主义者都在北大欣欣向荣,能在校长的三尺讲台上比肩教学,除了蔡元培,敢问还有谁?
有人统计,蔡元培先生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而看看蔡元培的那么多次辞职,除了少数几次是因为个人意志没有得到尊重,如第一次辞去上虞县志总编纂之职,那时他还年轻,血气方刚,其他的,大都是为了国家的命运,为了学生的利益和学生的未来,更主要的,是为了自己的情怀。
特立独行这四个字,从这一次次辞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蔡元培、鲁迅等人在宋庆龄家中
为人才,破例造假学历、假履历
蔡元培在包容人才上也是与众不同,可圈可点。
在北大当校长时,蔡元培大刀阔斧改革,但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说,"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所以拖着长辫的辜鸿铭不买胡适的账,坚持旧文学的黄侃在课堂上大骂倡导新文学的师弟钱玄同有辱师门,但校长蔡元培绝无门户之见。于是北大有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辉煌的名师阵容。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而提倡"情人制"、"外婚制"的"性博士"张竞生,也在北大有一席之地。
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曾经称赞:"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梁漱溟
曾经,23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没想到,北大校长蔡元培对梁漱溟说: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广罗人才。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
梁漱溟惊呆了,他只有中学学历,而且近几年他才自学佛学,对印度哲学未有多少见识,只是想进北大读书而已,他自然不敢答应。但蔡元培执意相邀,几次长谈。
他对梁漱溟说,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学,但我也没有发现旁的人比你更精通,而我要真正办好北大哲学系,印度哲学这门课又非开不可。你的文章使我认定你是一个搞哲学的人才,你不妨大胆地干吧!……你说对印度哲学所知有限,那就不当作老师来教人,只当是来研究,来学习,来深造好了!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陈独秀身上。

1916年12月26日,总统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当天,蔡元培便造访因事进京的陈独秀,极力邀请他加入北大,出任文科学长。当时,陈独秀因主办《新青年》,为"民主"与"科学"呐喊,名噪一时。蔡元培看上了同样特立独行的陈独秀。
而陈独秀白天四处奔波活动,晚上喜欢看戏,甚至跑"八大胡同",经常晚睡迟起。蔡元培差不多天天去拜访陈独秀,有时去得早,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叫醒陈独秀,只要拿个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即可。最初,陈独秀不想受聘,说要回上海办《新青年》。蔡元培就劝他:"把《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来办",最后陈独秀终于为蔡元培的真诚感动,接受了邀请。

陈独秀
然而,陈独秀是一介白丁,既没有学位头衔,也从无在大学任教的履历。为了说服教育部,从不作假的蔡元培破例造假,为陈独秀编造了"东京日本大学毕业"的假学历和"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履历。
1917年,留美学生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旗帜鲜明地要求"改良文学",并提出了终极目标是: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
蔡元培注意到这篇文章,对胡适非常欣赏。托陈独秀写信给胡适,邀请其来北大任职或任教,陈独秀的信中这样说:"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收到陈独秀的信,同是性情中人的胡适放弃了马上就可以进行的论文答辩,来到北大,以至10年后才获取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蔡元培这样大规模引进新派知识分子,而且没有墨守成规,引起了不少侧目,蔡元培仍然我行我素。守旧派到校董徐树兰处告状,这位校董让蔡元培抄录关于学堂规矩的旧礼教等,让他挂在办公室天天学习,蔡元培说,我来这里办教育,如果还是你这一套,我来干什么,我还待在翰林院好了。
他的回答还加上了一封辞呈。
这也是蔡元培了不起的地方,他可以不拘一格延揽人才,也可以顶住压力保护人才。

为宗旨,不惧上司,坚辞"不自由"校长之职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蔡元培的抱定宗旨,是有内涵的,就是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正像他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
任何阻碍这个宗旨的做法和规定,蔡元培都是毫不退缩地反抗。
五四运动时,北大有20名学生因为游行被捕。事发后,蔡元培立即以北大校长的名义,并以身家作保要求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几天后,这些学生一个个从监狱里走出,当大队群众伴着他们走进汉花园广场时,人们看到蔡元培目光沉毅、表情慈祥,眼里含着泪水。特立独行的蔡元培,为了自己的学生,就像一面盾牌,挡在学生们的前面。

蔡元培、鲁迅等社会名流在宋庆龄家中
学生放出来了,蔡校长怒火未消,他发布《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说:
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要说稍微破点例,就要呈请教育部,候他批准。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蔡元培还在宣言中表示:"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
1923年1月17日,北大又出了一个"罗文干案"。罗清末留学英国,专攻法学,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归国后长期任职于司法界,时任财政总长,曾是北大法科兼课讲师。

当时的直系军阀和部分官僚政客们一手制造了"罗文干案",控告罗文干贪污受贿,胁迫黎元洪下令逮捕罗文干;罗文干第一次被捕后因证据不足被无罪释放,但新任的教育总长彭允彝却在内阁会议上提议"再来过",结果罗文干再次被捕入狱。
蔡元培对顶头上司毫不畏惧,再次愤而辞职,他在《晨报》上刊发声明:"元培为保持人格起见,不能与主张干涉司法独立、蹂躏人权之教育当局再生关系,业已呈请总统辞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之职,自本日起,不再到校办事,特此声明。"
蔡元培的性格,就是这样鲜明。

傲娇一生深情一世
感情问题上,个人觉得,蔡校长算是个大情种,不是那种看星星看月亮的情种,是那种在外面傲娇全世界,回到家愿得一人心的好男人。
他的第一位夫人叫王昭,婚前素未谋面,是父母之命、封建婚姻,跟鲁迅的朱安、徐志摩的张幼仪一样,王昭无可避免地被革命青年阿培嫌弃了。
王昭是不幸的,包办婚姻受害者何止她一个,但她又是幸运的,她的夫君没有像其他几位思想旗手那样,抛弃不入法眼的发妻。
王昭产子后,蔡元培赶回家悉心照顾她坐月子。王昭和儿子不畏艰险到北京与他相聚,脚不沾地的蔡元培省吃俭用,雇了个女仆替王昭做家务。
次子出生时,好友问蔡元培和妻子感情如何,他乐滋滋地说:“伉俪之爱,视新婚有加焉。”
只可惜好景不长,王昭后来染病,不久离世。

蔡元培妻子王昭病故后,一个个媒人接踵踏进蔡家。蔡元培便在书房墙上挂了5条择偶标准:
第一、须不缠足的;
第二、须识字的;
第三、能接受男不娶妾的自我约束;
第四、丈夫死后可以改嫁;
第五、夫妇如不相合可以离婚。
不缠足、可以再嫁、可以离婚这三条,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甚至还有老夫子坐了轿子来找蔡元培辩论。
但最被北大师生们敬佩的却是第三条——能接受男不娶妾。当时之北京,嫖妓、娶妾皆是常态,但蔡元培自己却提出“男不娶妾”,遂成北京传奇。这个传奇,必须得从其倡导成立的进德会说起。

蔡元培与马寅初等合影
于是乎,我们的大才子就这么单着。直到两年之后,有一天在朋友家中看到一幅娟秀的工笔画,打听出处,由此结识了靠卖画赡养父亲的才女黄仲玉,二人一见倾心,情意相投,结为伉俪。
黄仲玉跟蔡元培在一起的18年,是他最最辛苦、最最难熬的18年,他担任几十个进步社团的社长,辗转青岛、上海、北京、日本、德国各地,身边始终环绕着不同势力的暗杀威胁。
而这期间,黄仲玉全无怨言,生死相随。
蔡元培白天为学校、革命操碎了心,晚上回家一改凌厉和傲娇,对爱妻温柔有加,谈诗作赋,相敬如宾。

蔡元培、鲁迅陪同来华访问的萧伯纳
为了支持丈夫,黄仲玉放弃书画,操劳家务,终致积劳成疾,在蔡元培在欧洲考察之际,突然撒手人寰。
黄仲玉的死,几乎对蔡元培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我之负汝如何耶!”他大吼一声,一蹶不振,数日之间,瘦骨嶙峋,鬓白痕痕。
一夜苍老。
可那时,他肩负北大乃至整个新文化运动的砥柱,不能崩溃,不能痛哭,不能休息。没几年时间,蔡元培的身体和精神急剧衰弱,他需要有人照顾。
蔡元培暮年,第三位妻子周峻走进他的生活,那是一位年轻、好学、对他满怀敬意的女子。
他教她研习西画,她陪他吟诗唱和,生日时互赠贺诗,相敬相爱。

蔡元培与夫人周骏
只是,儿女、娇妻承欢的背面,半生劳碌留在蔡元培身上的伤痕,两位亡妻留在他心上的痛楚,都在晚年难以抑制地折磨着他。
1940年3月3日早晨,蔡元培起床后刚走到浴室,忽然口吐鲜血倒地,继之昏厥。两天后,医治无效,溘然长逝。
蔡元培死后无一间屋、一寸土,且欠下千余元医药费,就连入殓时的衣衾棺木,都是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代筹,其清贫叫人落泪。
出殡之时,很多香港市民闻声出来看热闹,遗憾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蔡元培是何许人。
这个现代北大的缔造者,这个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未留任何财产,仅有两句遗言:“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此后,蔡元培之名在中国渐渐消隐,如同他隐没在杂草丛生中的墓穴。
1977 年,余光中特意到香港祭拜蔡墓,他四问路人,没想到竟然无人知晓,几经周折,才在一处华人公墓内找到。因多年没人看顾,蔡墓已被荒草湮没。余光中心中一酸,顿时泪洒衣襟。
这个健忘的世界,总还有些人不曾忘记他。
191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到中国访问演讲,正好目睹了“五四运动”前前后后整个过程。了解北大了解蔡元培后,他感慨万千:“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9 07:17 , Processed in 0.00796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