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荣桓为什么十大元帅排第七?毛泽东:人老实,离了他不好工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20:26: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罗荣桓为什么十大元帅排第七?毛泽东:人老实,离了他不好工作                                                         2020-12-22 11:45                    
                          

罗荣桓是毛泽东最信任的政工干部,他能在十大元帅中排第七,有赖于毛泽东的力荐。毛泽东曾经数次感叹:他(罗荣桓)非常老实,善于总结经验,离了他不好工作。
毛泽东对罗荣桓得出如此评价,判断依据是当年红军丢失钱箱的事件,他见微知著,看到了罗荣桓的人品和工作能力。
1955年组织授衔时,按照规定,十大元帅的人选必须由中央书记处直接提名。在得知中央准备提名授予自己元帅军衔后,罗荣桓立即给中央和毛泽东写信,他说:我参加革命较晚,对革命贡献不大,请求不要授予如此高的军衔。
相对于其他九位元帅,罗荣桓确实参加革命较晚,在十元帅中资历最浅,连小其5岁的林彪都比他参加革命早。林彪1925年就入党了,而罗荣桓1927年才入党。
他自称参加革命晚,确有其事,但说对革命贡献不大,这就完全是自谦了。

罗荣桓青年时代是个爱国学生,曾想报考黄埔军校,以军人的身份保家卫国,但因为近视眼不符合军校体检条件,只能弃武从文考入了武昌的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罗荣桓在学校里读了不到一学年就加入了共产党,随后被派去主持农民运动,算是一个肄业的大学生,不过即便如此,他也是诸元帅中学历最高的一位。
其实,即便罗荣桓没去参加农民运动,他也拿不到毕业证,因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于1926年12月成立,1927年12月就被迫解散了。
罗荣桓从事农民运动的地方在湖北通城,那里有一支农军,罗荣桓任党代表。当初干革命,大家都没有经验,干部们坐在一起研究具体分工时,觉得队伍里还缺少一个管钱的账房先生。大家觉得罗荣桓是大学生,学过算术,直接让他兼管部队的财务算了。从此以后,罗荣桓肩上多了一个装钱的小箱子,不论走到哪里都带着。
农军都是非正规武装,说是军队,但基本上没有懂军事的干部,虽然有一些武器,可弹药又成了问题,这样的部队连自保都成问题,何况是打仗。
大家听说江西修水驻扎着一支由共产党控制的警卫团,这个团本来要去参加南昌起义,因为路上耽误了没去成,最后来到了修水。农军派罗荣桓前去联系,希望对方能帮一把,警卫团见是兄弟部队来求助,爽快地答应了请求,决定给农军派两名军官,同时拨少量弹药,并嘱咐农军,如果敌情紧张,可以把队伍开来修水,双方合兵一处。

完成了任务,罗荣桓欣喜地返回通城,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国民党的正规军就杀奔过来。根据侦查员的情报,对方来势汹汹,人数很多,农军感觉情况不对,就按照与警卫团的事先约定,赶紧离开通城向修水前进。
农军转移的时候,为了不被发现和追击,选择走人烟罕至的山路,当时正值夏天,酷暑难耐,战士们走得燥热不已,心情十分低落。罗荣桓背着包袱,手上还提着那只钱箱,里面装着农军两三百大洋的活动经费,因为钱箱太沉,他一路上不停地换手提着。
在翻越一座比较陡峭的山峰时,两个农军士兵走到罗荣桓跟前,指着他手里提着的钱箱说:“先生(罗荣桓在农军的外号),我们来帮你提吧。”
罗荣桓摇摇头:“不用不用,我自己可以。”
其中一个士兵贴近他,从他手里夺过箱子,笑着说:“先生是大学生,哪里提得动这种东西,还是我们帮你扛吧。”
罗荣桓看这两个战士比较面熟,知道是农军的老战士,再加上自己确实有些拿不动了,在对方连说带抢的裹挟下,就让他们代为保管了。当天傍晚,部队在修水扎营,罗荣桓放下包袱去找那两个士兵,找了一圈没发现他们的踪影,转念一想,知道坏事了,他们准时拿着钱箱跑了!

丢了钱箱,也就是丢了部队的活动经费,吃饭穿衣都成问题,罗荣桓后悔不已,这个时候他才明白干革命的困难,原来知人知面不知心,就算是在一个队伍里摸爬滚打的战友,也并不都值得信任,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为了救中国而参军,有些人只是混口饭吃,有些人只是某个差事,罗荣桓这种“秀才造反”出身的干部,年轻时都有些书生气,没有江湖阅历,吃亏上当并不奇怪。
同样是以学生身份投身革命的毛泽东知道了罗荣桓的这段往事,笑着对别人说:“你看,他(指罗荣桓)非常老实,可又很善于总结经验,他从这件事就悟出了一个真理,因此他对是是非非看得特别分明。”
毛泽东看人很准,他的这番评价,确实把罗荣桓性格的特点描摹了出来,他后来总是感慨地说:“老实是罗荣桓的一个很大特点,离了他不好工作。”
毛泽东用人,老实是重要的特质,但仅有老实的性格,没有工作能力,那也是白搭,罗荣桓深受毛泽东信任,也在于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当年“三湾改编”后,罗荣桓迅速从众多干部中脱颖而出。

“八七会议”后,中央派毛泽东到长沙领导起义,他提出的唯一请求,就是给他派一到两个团的兵力,最后他拿到了三个团的兵力,当时的毛泽东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一直秉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信条,认为革命只能通过暴力成功。现在手里有兵有枪,什么事干不成?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是中央特派员兼前委书记,罗荣桓所在的农军与修水的警卫团合并后,成为了秋收起义的主力部队。
然而,起义可以说刚开始就失败了,三个团只剩下了不足两个团。失败后的十多天里,毛泽东率领部队转移,一边了解情况,找人谈话,一边思考战败的原因。当起义军到达江西永新境内的三湾村时,毛泽东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秋收起义前,毛泽东曾想把一团和三团集中起来,但是黄埔出身的师长余洒度拒不从命,结果起义军的力量由于分散,最终战斗失败。
起义发动后,临时收编的一个团又叛变了,起义军腹背受敌。战斗时,军官和士兵互相较劲,团长甚至指挥不动士兵,师参谋长要亲自找人,才能拉出几十个愿意战斗的士兵。

整个起义过程,军事主官不听政治领导者,士兵不听军官,这样的“枪杆子”不可能打好仗。有鉴于此,在三湾改编中,毛泽东宣布整个部队改由前委统一领导,同时要求在部队建立各级党组织,即班和排建立党小组,连上设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委,这就是“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
三湾改编完成后,毛泽东细心观察部队内部的政治工作,他发现罗荣桓作为党代表十分出色,堪称当时队伍里最好的政工干部。不管他调去哪一个连,那个连就会变得很团结,不管是军官还是战士,都愿意跟他谈话,向他反映问题,跟他肝胆相照。
有时候罗荣桓出去开会,战士们还会向上级询问罗荣桓什么时候回来,害怕他调走,从这里可以看出罗荣桓的受欢迎程度。其实,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有时候比指挥作战更需要耐心和技巧。

罗荣桓能把工作做得这么精彩,一是因为老实,二是他善于总结经验,这两点全都被毛泽东看在眼里。后来毛泽东领导部队转战南北,从不担心部队的精神状况,就是因为有罗荣桓给他担任政治工作。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力推罗荣桓授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8 21:10 , Processed in 0.00728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