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在中国的历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7:10: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4-5-5 07:31 编辑

                             笔在中国的历史

      一、中国笔的发明

      笔由何人发明?自古就有蒙恬造笔之说,但查《史记》蒙恬传却没有造笔的事,只有张华的《博物志》有“蒙恬造笔”的记载。秦在公元前221年统一 天下,蒙恬因功被拜为内史,这个职位,与用笔有关,因为撰稿、撰述和抄写公 文,乃是史官的职责,这也许是导致蒙恬改进书写工具的原因。博物志说“造”笔, 但“造”的意义,不一定是发明,也可说是“制作”。

      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一段话,或许可说明世人认为蒙恬发明笔的误会, “牛享问曰:‘古有书契,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 以拓木(亦作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非兔毫竹管也。’”也就是说,蒙恬只是用枯木及鹿、羊毛等,制造了他们秦国所用的笔。马缟的这 一注解,与晋朝崔豹的《古今注》相似,注中也说“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实际在蒙恬之前,古代的文献,早就有用笔的事,如《尔雅释器》有“不律 谓之笔”。《礼记》、《曲礼》有“史载笔,士载言”,《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 虞舜造笔,以漆书於方简”。《尚书中侯》有“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写之”。 其他还有《战国策》上记载齐后将死时,叫她的儿子“取笔牍受 言”的故事。徐坚根据尚书及曲礼的史实,在他的《初学记》中,较明白解释世传蒙恬造笔的原因:或者当时的许多国家没有笔的名称,只有秦国独得,蒙恬更 将笔“损益”(改良)罢了。

      笔究竟是何人发明,恐怕很难找到答案,只可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人。从 近年古代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竹、帛上的文字图画,是使用毛笔的,并且还有用竹、木枝杆做的毛笔实物出土,如1954年,长沙古墓中发现的战国笔,笔管与笔套(整支笔装入套中),却是竹制,笔头是动物毛,可能是兔毫,笔全长21厘米,套长23.5厘米。商代及周朝的金器款识,很显然不是硬笔写了来翻铸的。殷商的甲骨文卜辞,看得出来是用毛笔写后再刻。中研院董作宾故院士,在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还说到在公元前1400年-1200年间的牛骨上,有用 毛笔和墨汁已写好文字还没有契刻的。同样情形,在陶器上,安阳出土的殷代陶 片中,也有一个以笔墨书写的大字-“祀”。

          更早一点,在史前时期,从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面的花纹、卷企和符号,都必须用软的毛笔才能画成。又在甘肃辛店发现的彩陶,上面有人、鸟、大及车轮等图画,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中国较原始的图画文字。 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古陶甚多,至秦时已汇集陶文八百余字,能辨识者不到半数。

      二、中国笔的演变史

      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见王羲之《笔经》)。因此,汉之制笔硬,软毫并用,亦可谓早期的“兼毫”。此时对於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据《西京杂记》载:天子所用笔,管则饰以错宝,毛皆以秋兔之毫,并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间的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也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笔在此时已经不仅是书画的工具,而开始成为艺术品了。

      秦汉之际人们有将毛笔簪戴在头上,以作装饰之用的习惯,因之笔杆较长,有20厘米左右,笔杆上还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笔尾削尖,并髹之以漆,称之“簪白笔”。“白笔”指未蘸过墨的新笔,以新笔作簪用,故名。汉代有“簪白笔”制度。汉代官员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笔。

      魏晋簪笔之风不再时行,笔杆逐渐变短。三国时有魏国人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辞章,并以制笔和墨闻名当时,他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著有《笔经》一卷留世。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韦诞的制笔方法:“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将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为笔柱,复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齐,亦使平均,育颉管中甯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韦诞的制笔方法,同时也反映出魏晋时制笔的过程和特色。

      隋唐的毛笔,笔头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笔风行天下,其中制笔名家有:1、黄晖。相传他得到蒙恬的制笔方法,所制的笔称“鸡距笔”,鸡距即雄鸡跖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因锋短,犀利如鸡距,故名。2、宣州陈氏。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制笔名家,名字不详,相传陈氏之笔特别为当时书法家喜爱。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亲手写过《求笔贴》向陈氏之祖求笔;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向陈氏求笔。宋邵博《闻见后录》中载:“宣州陈氏家传右军《求笔贴》,后世益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曰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果却之,遂多易常笔。曰前者右军笔,公权固不能用也。”3、诸葛氏。其制笔以一种或二种兽毛参差散立组合而成,经久耐用,与当时宣州陈氏同享盛誉。郑文宝《江表志》中载:“宜春王从谦喜书礼,学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枝酬十金,劲妙甲於当时,从谦号为‘翘轩宝帚’。”唐时诸葛氏笔已为诗人书家所推崇。

唐代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

        由于唐笔的锋短,过於刚硬,故蓄墨少而易乾枯,於是又发展产生了一种锋长精柔的笔。长锋笔的出现对於毛笔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它带来了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的书风。

宋代的制笔工艺,一改晋以前的旧风,逐渐趋向软熟,虚锋,散毫。当时的制笔名匠众多,有:诸葛高,安徽宣城人。出身制笔世家。书法家苏轼曾称当时无心散卓笔,“惟诸葛高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入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及歙州吕道人,吕大渊,新安汪伯立,均为其传人。

       吕大渊,黟州(今安徽黄山市黟县)人。在继承宣笔制作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宋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黟州吕大渊悟韦仲将作笔法,为余作大小笔十余枝,无不可人意。”吕道人,歙州人。其制笔技艺继承宣笔制作之长又有创新,名扬一时。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歙州吕道人非为贫而作笔,故能工。”吴说,宋代笔工吴政之子,继家法制笔,笔经久耐用。程奕。苏东坡说钱塘笔工程氏制笔,有前人风格,使写字轻巧,制作精妙。待其瑛,擅长紫毫“枣心笔”。所谓“枣心笔”为笔毛中心有物,如枣中之核,故称。张遇,以制丁香笔为人所知。黄庭坚说:“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丁香笔为宋代毛笔的一种。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府谢 则以汪伯立笔,澄心堂纸,李廷 墨,羊头岭旧坑砚称为“新安四宝”,一并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

       到了元代,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即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笔)代替。这是由於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所造成的。再说湖州早就有制笔业,尤以善琏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莲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智永喜爱书法,他用败的笔头足足有五大竹箱,埋在晓园(今善琏镇轮船码头处),名“退笔冢”。智永禅师圆寂后,笔工把他埋葬在“退笔冢”旁。入元以后,浙江吴兴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他们精雕华饰,不惜成本,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因而包揽了所有的“御用笔”,以致湖笔声誉日隆。湖笔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黄鼠狼尾毛,经过浸、拨、并、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笔锋坚韧,浑圆饱满,修削整齐,具有“尖、齐、圆、健”的笔之“四德”。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冯应科,元初湖州著名笔工。所制湖笔被称为“冯笔”,与当时书法家赵孟的字,钱舜举的花鸟画,一并誉为“吴兴三绝”。《湖州府志》中曾有“吴兴冯笔妙无伦”的词句给予赞扬。张进中,元代湖州笔工,以 毛作为制笔原料,制成 笔,为皇宫中所用。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中载:“都城耆老,善制笔。管用竹杆,毫用,精锐宜书。吴兴赵子昂,淇中王仲谋,上党宋齐 皆与之善。尚方有所需,并非中笔不用,进中每月执笔入宫,必蒙赐洒食。”周伯温,元代笔工。西域人,名沙剌班,以制黄羊尾笔扬名当时。继承了古代制法,深受世人赞美。陆文宝,元末明初制笔家。浙江吴兴人,声名出众,制笔技艺传至其子陆继翁后,大有继往开来之势。明书法家曾《赠笔工陆继翁诗》称:“吴兴笔工陆文宝,制笔不与常人同。自然入手超神妙,所以举世称良工。”陆文宝制作的笔还曾入贡为御用笔。

       同时吴兴的笔工也大量地向外辐射,使湖笔在江苏,浙江各地普遍地都有制作。到了明清,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随著书画艺术的发展,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明清两代精制华丽的毛笔,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的精美表现在笔头选毫极精,笔头捆扎出竹笋式,香盘式,兰花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笔头与副毫因毛色现出层层不同的色彩或锋淡而副毫渐浓,色变化颇为美观。当时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猪鬃等不同性质的毛,并创新了毫制笔,即利用各种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笔毫软而圆健,强劲有力,达到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挥洒自如和尖,齐,圆,健的要求。根据书法,绘画的需要,还创新出现了摣笔,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笔管的装饰上也创制出了许多精巧的工艺,从质料到装饰花纹都有创新。当时有竹管(棕竹、斑竹、湘妃竹),玉管(青白玉,碧玉)、玳瑁管、雕漆管、剔漆管、黑漆描金管、填漆管、象牙管、瓷管、木管(硬木、乌木、鸡翅木)、珐琅管等多种质料(图69)。装饰题材丰富,雕镂精致,色彩鲜艳,大体以吉祥图案为主,有双龙戏珠,龙凤,八仙,云凤,云蝠,古钱,人物山水等。

       明清二代的著名笔工有:陆继翁,明代笔工,陆文宝之子。施文用,明代笔工。浙江吴兴人。精制笔翰,多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内府,被达官贵人视为案头清玩,笔杆常标“笔匠施阿牛”记号,弘历皇帝鄙弃其名,改为“施文用”。此后施文用的名字在湖笔界有了盛誉。张文贵,明代笔工。杭州人。长於制画笔,有“画笔以杭之张文贵为首称”的赞评。周虎臣,清初著名笔工,江西临川人。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4-5-5 07:25:55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4-7-24 20:58:05 |只看该作者
好贴!笔的发展史。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11:34 , Processed in 0.0084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