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两门手艺,一个能让破瓷重圆,一个流失日本 2018-11-07 08:18
今天匠匠要说件大大滴事哦,
微信又㕛叒叕改版啦,
不少粉丝反映时常找不到匠心之城,
为了让大家能第一时间浏览到匠心美文,
请大家不要客气地置顶吧。
在这个快餐为王的时代里, 鲜有人愿意费力修缮一个毁坏的物什。 可是老物不单有独特的味道, 还包含很多特殊的感情和记忆。 ![]() ▲图片来源:CCTV-9《真相》 中国历史上有两门手艺: 锔瓷和金缮, 这两门都是极高超的修补技巧, 深刻阐述了残缺也是种美。 ![]() ▲图片来源:CCTV-9《真相》 老话说: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 这出处便是锔瓷这门手艺, 它的工具之一就是金钢钻。 历史上有记录的锔艺, 最早出现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 繁华闹市街边便有人一位锔匠。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锔瓷工艺简单来讲, 就是利用各种工具, 修补破碎的瓷器, 像补衣服一样。 ![]()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非凡匠心》 把碎片和本体对齐, 用线绳固定住, 接着拿杆钻, 用弦绕在钻杆上反复旋转, 直到钻出对称的小槽。 ![]()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非凡匠心》 接着把铜丝敲成锔钉, 两头的折角长度, 要与瓷器胎体厚度相对应。 ![]()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非凡匠心》 再用铁锤将锔钉从瓷器的外部, 敲入之前钻好的小孔中, 最后外面抹上油灰。 ![]()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非凡匠心》 其实这门手艺并不只用于修复, 作为瓷器帝国的中国, 各种大型瓷器享誉世界。 但在前期,大型物件很难一次成型, 工匠们便想出将大器烧制成几部分, 之后用锔钉连起来的方法。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明代还只能将钉锔在外壁, 康熙后锔钉开始出现在内壁, 从外面根本无法看出。 在清朝后期锔瓷更是出现一门绝活。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锔补绝活起源于八旗子弟。 八旗贵胄多贪图享受, 喜爱摸索攀比古玩。 偶然失手把珍藏的紫砂壶碰裂, 必然找来锔匠修补。 ![]()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非凡匠心》 这些大户人家只在乎好看与否, 全然不在意花费多少。 于是锔匠为了多得几个赏钱, 原料无所不用其极, 金、银、铜、铁统统拿来做锔钉。 ![]()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非凡匠心》 技艺高超的会顺着裂缝发挥, 锔出一枝梅花,或一簇桃花。 给单调的茶壶平添几份生机, 瞬时这类壶身价倍增。 掀起锔活秀的风气。 ![]()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非凡匠心》 从这时开始, 锔瓷手艺分为两类活: 一是常活,也叫粗活, 给百姓日常用品锔瓷修复。 所用的工具都大而糙、清一色的铁钉。 ![]()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非凡匠心》 二是行活,也叫秀活。 注重艺术加工, 专为达官贵族们享乐而服务的细活, 工具小巧精致, 锔钉美妙绝伦,种类繁多。 ![]()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非凡匠心》 民国时期锔补手艺发展到高峰。 有钱人会特意在新买来的, 紫砂壶中装满黄豆, 用水泡黄豆等它吸水膨胀, 把壶壁自然撑开有了裂缝, 再找匠人用银钉锔成花纹, 有的还要把壶口、壶柄都加上装饰。 ![]()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非凡匠心》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穷人家的锅碗瓢盆也懒得修, 不愿再找锔匠。 同时随着达官贵族的没落, 与之紧密相连的锔补自然也日薄西山。 如今只有为文物修复的地方, 还有为数不多会这门手艺的人。 ![]()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非凡匠心》 与锔瓷手艺紧密相连的, 是另一门失传的手艺:金缮。 原本也是中国传统的修复手艺, 后来传到日本被发扬并流传。 ![]() ▲图片来源:CCTV-9《真相》 金缮本多用于陶器、紫砂的修复, 属于漆器的一种。 中国后期瓷器蓬勃发展, 所以锔瓷兴而金缮没落, 这门手艺后来也逐渐失传。 ![]()
▲图片来源:CCTV-9《真相》 一定程度上和文化也有关系,中国更钟爱于圆满、和谐、统一,所以锔瓷会发展到让人看不出来的“暗锔”。而日本崇尚残缺美,觉得要用更美的东西去填补残缺,不必掩盖。 ![]()
▲图片来源:CCTV-9《真相》 如今中国的金缮技术, 大多都是从日本那里学的。 中国的China是瓷器的意思, 而日本的Japan则有漆器的含义, 由此可见一斑。 ![]() ▲图片来源:CCTV-9《真相》 锔瓷靠的是钉, 金缮用的是漆。 无论是粘合碎片, 亦或是上金漆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
▲图片来源:CCTV-9《真相》 修复时要先用天然大漆粘合, 之后表面再敷以金粉或金箔装饰。 ![]() ▲图片来源:CCTV-9《真相》 有位老人曾说: 以前穷,东西坏了都是修修补补, 一辈子就过去了; 现在富了,你们都懒得修, 连感情也是一不满意就换新的。 所谓人生,不单单是未来, 还有你的过去, 只有把曾经的坑坑洼洼修补好, 才能抬头挺胸的向前走。 - END - 作者:陈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