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京拜访少林寺时为何对一通石碑念念不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22:08: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惜晖 于 2017-3-24 22:09 编辑

  老黄说事                        2017-03-24 08:46  
1/普京盛赞少林一通碑
2006年3月21日至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在活动间隙,普京还以私人名义专程造访位于河南登封的少林寺。在历任俄罗斯国家元首中,他是来到“中国功夫圣地”的第一人。在少林寺逗留期间,普京除了观看武僧的表演了,还在少林寺大和尚释永信的陪同下,参观了一通石碑。
那是一通什么样的石碑,竟能引得普京的好奇与参拜?
我们先来看看那通石碑的样貌——
猛一看,石碑上的画像是一位大阿福,细看是一个胖和尚,进而仔细一细看,才会看破其中的奥秘——人脸的左侧脸部,是一个头戴方巾者,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侧脸部是头后挽个发髻的人,则是道教的代表,即老子。在这个石刻图像上佛教的释迦牟尼的脸部,由儒家孔子的脸,道教老子的脸组合而成。因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圆融。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浑成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构成佛、儒、道三教及“九流”的相生相依。加上,碑的画面上方刻有唐肃宗李亨的“三教圣像赞”,因此此碑名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
热爱中国文化的普京,对少林寺的镇寺之宝“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产生了浓厚兴趣,释永信大和尚适时向他介绍了此碑的来历与寓意后,普京不断点头,对中国文化深表认同。

[附]《三教圣像赞》(唐肃宗李亨):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岐,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此赞语点明了三教九流的思想实质,最后归结为“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阐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补充与融合的有机整体。追本溯源,儒释道三家本是一体,九流学派同出一源。至今,少林寺的这通镇寺碑还在讲述着“三教九流”的济世辉煌。
那么,“三教九流”到底指的什么?

2/三教九流的最初含义
记得小时候生活在乡村,过的都是集体生产、按工分吃饭的“规矩”生活,人们的交际圈是窄而又窄,除了同村的乡亲,就是偶有来往的亲戚。这样的人家,是规矩人家。而有些“不务正业”的,出工时耍滑偷懒,有时还会偷偷跑出去做搞点副业,做点小生意,因此认识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各类“社会人士”。用大人们的话说就是,“三教九流”的人他都认识。那时,“三教九流”就成了不务正业的江湖闲人的代称,是被人所鄙弃的。
其实,“三教九流”的本义是非常高大上的。
“三教九流”的说法在中国自古有之。三教,在汉朝时,汉儒将“夏尚武,殷尚敬,周尚文”成为三教,也有将儒家的施教内容称为三教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三教通常是指儒教、道教、佛教。后世的三教,意思基本固定,指儒、释、道。
九流,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三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不等于儒学)。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4/九流
所谓的九流,就是在先秦诸子百家共生的那个历史时期非常有影响的著名学派,都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有积极作用的。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人物有老子与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名家是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形)名家”。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奇特,虽然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从他们的组织管理来看,墨家可称是中国最早的帮派之祖。
纵横家即合纵连横的两大阵营。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这两大名人对手,都是鬼谷子的学生。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由于儒家轻商农汉朝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

5/“三教九流”的演变
后来,“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各色人物,当初本无褒贬。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九流”(包括“三教”)往往被用作贬义词,如明清白话小说中,“三教九流”即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几成“不入流”的代名词。
按通常的说法,“九流”又分为上、中、下三种。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员外六流客,七烧八当九庄田。”
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帮,五剃头六吹手, 七戏八丐九卖糖。”
元朝的时候,政府按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把被征服的臣民详细划分为十个等级,
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元朝统治者是骑在马背上的征服者,敌视知识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后。就像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被叫做“臭老九”、儒家成为批判对象一样。
另:“九流”之外,尚有“十家”的说法,即“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小说家不耕不织,又无功名家业,在古代被人认为是不学无术,因而被认为“不入流”而列为“九流”之后。谁能想到,几千后的小说家,值老钱了。
与三教九流相对应的,还有个词,叫五行八,它们又指的是什么呢?
6/五行八作都指啥
五行八作是民间对各行各业的传统俗称,源起南宋,泛指各行各业。
南宋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 “团、行、市”多为商业, “作分”则是小手工业。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团行》载:“有名为‘团’者,如城西花团、泥路青果团、后市街柑子团,浑水闸鲞团。又有名为‘行’者,如官巷方梳行、销金行、冠子行、城北鱼行、城东蟹行、姜行、菱行、北猪行、候潮门外南猪行、南土北土门菜行、坝子桥鲜鱼行、横河头布行、鸡鹅行。更有名为‘市’者,如炭桥药市、官巷花市、融和市南坊珠子市、修义坊肉市、城北米市。”
“其他工役之人,或名为‘作分’者,如碾玉作、钻卷作、篦刀作、腰带作、金银打鈒作、裹贴作、铺翠作、裱褙作、装銮作、油作、木作、砖瓦作、泥水作、石作、竹作、漆作、钉铰作、箍桶作、裁缝作、修香浇烛作、打纸作、冥器等作分。”
元、明、清至民国,这种“行”、“市”、“作分”(作坊),各行各业仍沿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18:24 , Processed in 0.0071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