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钧釉琮式瓶vs良渚文化玉琮
清初云纹瓷胎尊vs商代青铜尊 “五色”、“五行”概念的延续 ▼
用于月坛的白釉瓷爵 象征“地”与王权的黄釉 青花书“坤宁宫祭器”盖罐 瓷器与宗教实践 清初,五世达赖勾结蒙古势力的青海王打败帕竹噶举,建立政教合一的“噶厦政权”,自康熙时期开始,大清朝廷为了巩固对西藏地区的控制和安抚蒙古人的需要,与噶厦政权结合,在中原地区自上而下地推行藏传佛教,到了乾隆时期,新生的格鲁派在中央的扶持下得到了迅速的扩展并逐步深入到了民间。
中正殿念经处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立 (摘自网络/文明/摄) 这是紫禁城内专门管理藏传佛教活动的机构,简称“中正殿”,隶属于内务府掌仪司,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下设档案房、画佛处等机构。 此时,大量与藏传佛教有关的器物也被当作贡品被藏地的宗教领袖带入了清庭。原本用金、银、铜制作的圣物,例如“佛教八宝”、“佛教七珍”,也在朝廷的要求下,被用瓷器仿造了出来。 【“佛教八宝”,亦称“吉祥八宝”、“八吉祥”、“八瑞相”,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罐)、金鱼(双鱼)、盘长(吉祥结)。“佛教七珍”:金轮宝、主藏宝、大臣宝、玉女宝、白象宝、胜马宝、将军宝。】
清乾隆金彩大法轮
清乾隆蓝地粉彩佛塔
清乾隆粉彩描金无量寿佛 瓷器与日常生活&政治需要 瓷器在清代一朝的意义,扩展到了生活与政治的方方面面。 对内,日常瓷器的使用昭示着宫廷内部“尊卑有别”的严格等级制度:只有皇帝、皇后可以使用黄地龙纹图样,其余后宫妃嫔虽然可以使用龙纹但需要依照等级搭配除了黄色以外的各种特定底色,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内白外黄釉、黄地绿龙、蓝地黄龙、绿地紫龙、彩地红龙,最后一级为其他所有未在前面列出的搭配。通过瓷器的使用,足见宫廷身份等级之森严。 出于统治需要对传统“汉”文化的包容、借鉴,大量汉地风格的生活器皿和大量带有汉地士大夫、文人生活印记的器物也被以瓷器形式在清庭大量模仿了出来。
“汉”文化中备受推崇的“竹” 康熙斗彩盖罐 雍正钧釉花盆 康熙墨彩竹节式瓷臂搁
光绪“五福(蝠)”装饰青花笔筒 同时,带有传统儒家思想的器物更是被作为政治需要用于朝廷中,如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瓷器——赏瓶。 光绪青花赏瓶 赏瓶专作为皇帝赏赐之用。其形制基本相同,纹饰基本固定,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青”代表“清”,“莲”代表“廉”,“青”“莲”合在一起,包含希望时政“清廉”的深刻寓意与警示。 另一方面,对外,大量出产于景德镇的高质量生活类、装饰类瓷器被定制为高等级“国礼”,被朝廷送往各国,近至藏、蒙,远及沙俄。
清乾隆粉彩多穆壶 (藏地传统水器)
清乾隆红釉僧帽壶 (元朝开始出现的 蒙古风格) 得益于高度完善的中央集权,统治阶层永远拥有着对社会资源、技术的掌控与调动从而生产出同一时代质量最佳的产品。因此,以景德镇出产为带表的清代官窑瓷器成为了制瓷手工业上的最后一个顶峰,在这些瓷器里,“汉”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同时,更多的时代意义历史价值亦得以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