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时姜维为何情系芦山? 大漠孤狼 2016-07-15 09:01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5:12: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芦山有很多为人们所知晓的名迹,东汉石刻馆,樊敏碑、姜庆楼、王晖石棺及陈列馆艺术珍品。当然最为人们熟知的是:芦山有关于姜维的故事和遗迹。

姜维“胆墓”
      芦山在蜀汉时为汉嘉郡首府,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屯兵守边御羌、封荫食邑和肝胆归葬之地。姜维当年统带的大军驻在芦山,还在今天的县城一带筑城池。据芦山旧县志记载:“世传蜀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曾建城于此”,“南门外公园后坎有土城旧址 ,世传为姜维所筑”。 姜维以其忠肝义胆为后人所敬仰,所以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姜侯祠,在北宋又在姜侯祠内建了姜庆楼,又名平襄楼。姜庆楼是一座木结构建筑,虽饱经风霜雨雪至今古貌依旧,伟丽犹存。
      在雅安芦山县七里山金鼎阁下,很多年前有很多天然的盐泉。在蜀汉那个时代,控制了这些盐泉,也就有了稳定的税收来源,所以这里后来姜维的封地。姜维的墓,就在今天的金鼎阁上。姜维墓,又称为“胆墓”。据《三国志·姜维传》称,蜀汉后主刘禅降魏后,姜维欲计杀钟会,还复蜀汉,岂料计谋败露,遂自刎而死。魏兵剖维腹,其胆大如鸡蛋。姜维的旧部和族人将他胆运出成都 ,埋在姜维城的龙尾山上。今天芦县城东北角龙尾山顶的金井阁前有一座古墓碑上仍能看到面刻着“蜀汉大将军平襄侯姜公讳维墓”。

姜庆楼
      姜维的姐姐也封在芦山,旧时的芦山县主庙就是祭祀她的。因为姜维与芦山的关系,人们称芦山县城为“姜城”。为何芦山与姜维有这样深厚的关系呢?一是姜维具备智勇双全个人素质,二是他忠实执行了诸葛亮的“和夷”政策,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姜维是羌人。
      芦山、天全一带,是古蜀王朝的西南门户和战略要地。驻防于此的将领必然智勇双全。这一带又是古青衣羌国的地域。古青衣羌人十分骁勇善战,在三国时代,蜀汉军中就有青衣羌劲旅征战四方。驻防于此的将领如能与当地人在族别血缘上有亲近关系,必然有利于巩固防地。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其智其勇是出类拔卒的将星,又是羌人,熟悉本民族的人情世俗及心理状态。姜维驻防于此,不但坚固了防地,在军事上有重大的贡献,而且与当地人亲密接触,在当地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九大碗”也与姜维有关?

“九大碗”
      “九大碗”,也有人叫做“九斗碗”,流于今天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婚娶、新居落成、小儿诞生、老人寿辰等喜事,都要办一顿丰盛的酒席。旧时,除猪肉外,或鸡或羊必上满九碗主菜而得名。后来发展演变为上九道菜。姜维、芦山与“九大碗”也有一段家喻户晓的传说……相传三国时,姜维平羌一路大捷后,在今天芦山清的源乡向阳村安营扎寨(后人称此地为安营坝)。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当地老百姓为欢迎这位大将军,箪食壶浆,东家献一碗,西家献一碗,各色风味的菜摆在姜维面前,共有九大碗。后来人们就用这种形式举行庆典和招待客人,沿袭至今,俗称“九大碗”。
      “和夷” 政策贯穿于诸葛亮的政治军事决策之中,最精彩的一笔是“七擒孟获”。在今天成都武侯祠中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就是后人对他这种政治智慧的赞扬。 姜维在芦山的作为和成就很好的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和夷”政策。姜不仅维与庐山有这样深厚的关系,而且姜维在驻防汶川时也很好地执行了“和夷”政策。
      建兴九年,也就是公元231年,世代居住于汶山(古“汶”“岷”通用,今为岷山,也就是今天汶川县、理县、茂县一带)的羌人暴动,姜维与马忠、张嶷领兵征讨,曾先后在汶山、理县的维关和杂谷脑等地屯兵筑城,16年后,姜维又在今汶川县城威州镇的岷江东岸台地上筑城,称“姜维城”。这次出兵,姜维谨遵诸葛亮生前定下的“和夷”政策,利用自己是少数民族将领的身份优势,安抚少数民族,受到当地少数名族的尊重,至今当地还有不少关于姜维的故事与传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18:06 , Processed in 0.00735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