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骗了中国人上千年的“历史真相”的“真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17:25: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7-03-03 14:38                                   
               
             被误解的十大历史常识,你知道吗?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普及下一直被误解的历史常识,盘点人们日常中最易误解的历史常识,我们看下有哪些?
  古代的和尚不吃“荤”真的指不吃肉吗?
  这种看法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说法,现代汉语中,“荤菜”也代指肉类食品,其实,这种看法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错误,实际上,不单是古代的和尚和道士不吃荤,连士大夫也不被主张吃“荤”。

  这种“荤”,您要以为是肉类,那就错了。“荤”的偏方是草字头,是一种植物。在周礼中,“荤”是特指一些类似于大蒜、葱、薤、韭菜和芫荽(香菜)这样的特殊的蔬菜,因为它们吃到嘴里,嘴会产生异味,十分不雅,所以不被士大夫所喜爱和接受。
  后来,礼崩乐坏,士的地位下降了,成为信奉儒教的知识分子的代称,因此不食“荤”也成了士人主张的一种君子之好。这下,您还会以为忌“荤”是指不吃肉吗?呵呵。

  唐朝全盛时期不及隋朝
  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有户820 万,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就有户890 万。
  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

  中国人不用西式刀叉吃中餐?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认为刀叉这个东西是西方人吃西餐时才用的东东。
  在近代以来西餐传入中国后,拿刀叉吃饭牛盘和匹萨成为一种国人小市民眼中的时尚,让人不得不感叹“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其实用刀叉吃饭的国人如此崇洋媚外,却忽略了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在古代中国人也拿刀叉吃过饭。
  在河南安阳阴虚以及陕西、河北的很多历史遗存中,出土了一套叫“匕”的青铜器——没错,正是“匕首”的“匕”。这是一种贵族用的食器,外形像今天的刀叉,是用来将釜(锅)中的肉切碎,然后插入自己的容器里食用的。这正是刀叉的雏形。
  古代的科举制度真的是万恶吗?
  这种说法盛行于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影响了很多人,好吧,可是我不得不打击一下你们——课本再一次说了谎。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发展和确立于唐朝。最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进士两个门类。
  进士科侧重考察三点,分别是诗词歌赋的创作、对儒家经典的个人解读以及时务策。
  前两者不必解释,而时务策是指考官会出一些朝廷当下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或者重大决策,让应试者据此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举出一些地方治理的案例,让应试者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述。

  这一制度在清末八股文时代仍然可见。
  并且,古代的读书人在被授予进士后,并非直接获得做官的资格,他们还要进入中央的翰林院作为翰林,成为朝廷的文秘人员,负责处理和起草一些文书典籍,锻炼其实践经验,之后达到要求后,才能被吏部授予实缺,外放地方做官。
  古代的史官地位都很低吗?只是一个掌管祭祀和写史的皇帝的弄臣?
  这种说法实在是业余,多的不说,熟悉唐史的人都知道,在唐代,宰相不只一个,而是多个,而一般如何区别哪一个是政事堂的首相?
  一般,如果皇帝要求一个宰相兼修国史的话,那说明这个宰相的地位和能力是众相中最高的!由此可见修史的重要性。
  房玄龄身居首辅二十多年,堪称唐初第一相,而唐初的国史主要由其牵头编纂。史官的地位和记史的地位可见一斑!
  道光皇帝为人节俭?
  大家都知道清朝的道光皇帝为人十分节俭,喜欢穿有补丁的衣服,每日打发太监出宫买烧饼,沏上一壶热茶,啃完烧饼,立即上床睡觉,这样,连灯都不用点了。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打个补丁却要花四两银子, 连死后的陵寝都是外俭内奢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16:48 , Processed in 0.01872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