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蝶 于 2019-5-7 08:37 编辑
如何科学地讨论一个人的颜值高低? 2019-05-07 09:32
![]() 这个看脸的社会,是如此的残忍与现实。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就叫做“美即是好”。 人类,总是倾向于将美貌与其他积极的品质联系在一起。 从出生到进坟墓,坐拥美貌就等于坐拥各种好处。 ![]()
才呱呱坠地,更可爱的婴儿就能得到成年人更多的关注与照料,死亡率更低。 在学龄时期,漂亮的孩子也更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他们犯错时会受到更少的惩罚,且更易被委任为领导者。 ![]() 而到了成人社会,更具吸引力的人,也让人觉得竞争力更强。 善于社交、更有亲和力、更专业都是他人强加的评价。 因此长得好看的人,也更容易获得更高的薪水与职位的提升。 反正,相对丑孩子的处处碰壁,漂亮孩子总能获得更多来自世界的善意。 ![]() 韩国电影《丑女大翻身》,女主整形前后受到的差别对待就令人觉得扎心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定义美?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有很多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能在互联网上看到此类争吵,如“哪个明星更美,哪个明星的美让人get不到”。 但人类对面孔的审美,又是如此高度一致。 我们本身就具备一种能力,可以快速分辨出哪些面孔更美。 ![]() 早在上世纪,科学家就已证明了这一事实,主要实验对象为未受尘世所染的婴儿。 例如,在婴儿面前分辨摆放两组成年人判定为“美”和“丑”的面孔照片。 结果发现,婴儿凝视时间更长的面孔,正是成年人认为美丽的面孔。 婴儿对面孔的反应,尚未受文化背景影响。 而且,这种审美偏好与面孔的种族、性别也无关。 ![]() 这表明了,人类对面孔美丑的判定,是存在一种先天机制的。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人类在长期的择偶竞争中,就已发展出对面孔的偏爱。 而关于美,其背后或许还存在着一套普遍适用的公式。 那么这条“美的公式”,具体是怎样的呢? ![]() 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关于“颜值”的研究了,科学家尝试着解答什么是美。 当然,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参考答案。 颜值的高低,对应着一个专业名词叫做面孔吸引力 。 它是指面孔所诱发的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接近意愿。 颜值越高,越能诱发愉悦并让人更想亲近。 ![]() 弗朗西斯·高尔顿 关于美这一议题,1878年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就做了一场惊艳四座的演讲。 高尔顿是查尔斯·达尔文的堂兄弟,同时也是一位优生学的先驱。 在演讲过程中,他展示了一种名为“复合摄影”的新技术。 具体做法是将不同人的面孔照片,投射到同一张相片底片上,由此得到一张复合的、平均的面孔。 ![]() 图为一名妇女接受面部特征测量。优生学是研究通过非自然或认为手段来改进遗传基因素质的领域,主张控制人口的演化进度与方向。这是个相当危险的概念,历史中也造了不少孽。 而他最初复合平均脸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不同“种类”的人视觉化,以求找到这类人的共同特征。 例如,高尔顿认为将多张犯罪分子的照片复合,就能揭示罪犯的真面目了。 他期望自己的这项技术,能用于辅助医学或犯罪学。 但让大家惊讶的是,合成出来面孔非但没有面目可憎,反而格外俊朗。 他用同样的方法,再处理了一批素食主义者的照片,同样是得到了一张更美的面孔。 ![]() 高尔顿的复合摄影作品 当年用的方法,还是比较简陋的。 到20世纪末年,计算机技术足够发达时,科学家才提出了“平均脸假说”。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多项研究都证明了“平均化的脸”更具有吸引力。 ![]() 3张面孔、6张面孔和12张面孔合成的平均脸,颜值随平均化程度在不断攀升 而关于平均脸假说,其背后也有着一套演化逻辑。
我们在择偶时,总是倾向于找出具有最少极端特征的配偶,包括功能、外观和行为等。 因为极端或不寻常的特征,总是暗示着变异。 这种倾向也被称为koinophilia,古希腊语中“喜爱平均”的意思。 在择偶过程汇总,选择更平均化的脸,可以避开一些不利的突变。 ![]() 这是一只白化病孔雀,在人类文化中白化动物常被视为吉祥和好运的象征。但它们在自己的族群里却总是遭到歧视,很难找到交配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这也并不意味着面部结构越平均化的脸,面孔吸引力就越高。 一个更新的观点是,尽管平均化的面孔更具有吸引力,但最有吸引力的面孔并不是完全平均的。 但无论如何,只要你的脸够平均化,你离“美女、帅哥”这类评价就不远了。 ![]() 最右面孔是由左边6张面孔合成而得,有没有变得更美了?感兴趣可登陆该网站,可自主选择面孔照片合成平均脸,创造更美貌的小姐姐 不过,没有平均脸也不要紧,平均只是美的一个促成要素,而对称性(symmetry)也是。 所谓对称性,即一张脸的一半与另一半的相似程度。 计算机图像研究就表明,只需增加面孔的对称性,就能增加其吸引力了。 我们常说的“五官端正”,其实很大程度就是在说左右对称的问题。 ![]() 同一张脸,对称与不对称的效果 注意,想要获得一张迷人的对称脸,并非“左-左”、“右-右”直接镜像翻转那么简单。 粗暴的处理,反而会造成面部的特征值的变形,如鼻头变大就会降低颜值。 而用一种更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将原始面孔与镜像翻转的面孔进行平均化处理。 这样获得的对称面孔,才更具有吸引力。 ![]()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对称性是检验美貌的标准”之类的帖子,但所用方法是错误的。上为钟欣潼,下为张曼玉,粗暴地“左-左”、“右-右”镜像处理后反而变丑了 尽管人类发育的默认模式,是对称性的。 但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脸都不是严格对称的。 在体质人类学中,就有一个概念叫波动性不对称,指相对于双侧对称性的细微随机偏离。 这种波动性不对称,反映了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不稳定性。 它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近亲繁殖、早产、精神障碍和发迟滞等都会增加这种不对称性。 ![]() 而过去有研究就表明,男性身体的对称性与每次射精的数量与精子速度呈正相关性。 女性乳房对称性,也与生殖力成正相关。 面孔的对称程度,正是一种可判断个体基因质量的线索。 越对称的形态,则暗示着该个体有更高的“发育精准度”、更强大的基因。 ![]() 即便选择了丁克,但我们对美的判定,依然很难逃离基因内对更优秀的基因的渴望。 根据这一逻辑,我们甚至可以举一反三。 从演化的历程看来,更明显的第二性征也被认为是更具有吸引力的。 ![]() 步入青春期,我们的第二性征就会逐渐显露,是性成熟的体现。 男性发育出更方的下巴、更突出的颧骨和眉骨、更瘦削的脸颊等男性化的面部特征。 而女性则拥有更丰厚的嘴唇、更尖的下巴等女性化的面部特征。 这种两性差异也叫做性别二态性,在自然世界中也普遍存在。 ![]() 鸳鸯,左为雄性右为雌性,两性差异巨大 体现性别化的第二性征,是在青春期性激素的调控下发育的。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正是优良基因的可靠信号,第二性征明显更可能被判定为有吸引力。 所以按照这一逻辑,男性理应会喜欢异性更加女性化(清秀)的面孔。 而女性,则更喜欢异性更加男性化(阳刚)的面孔。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男性面孔的审美偏好却出现了偏差。 ![]() 左边为男性化处理的面孔,右边为女性化处理的面孔,你觉得哪张脸更好看? 大量研究表明,无论男女都更偏爱更有“女人味”的女性面孔。 然而,女性对于男性面孔的偏好,却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在一些研究中,她们喜欢更man的男性。 但更多的研究中,她们反而更喜爱面孔偏“娘”的男性。 ![]() 其实女性在择偶时,不但会考虑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还需要权衡其亲代投资意愿。 在自然界中,许多物种本身是不存在亲代投资的。 这些小动物,刚出生甚至还没出生,就犹如“丧父”。 雄性只提供精子,雌性则还需独自照料后代长大。 在这种情况下,雌性只能更看重雄性的优秀基因,好让孩子能茁壮成长。 ![]() 但对于一夫一妻制、需要双亲共同照料后代的人类,情况就不一样了。 女性人类除了要选择“好基因”以外,还要权衡他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在人类社会中,抚养后代需要耗费的精力是巨大的。 男性参与照料的程度,也同样重要。 如果男性非常不负责任,只提供精子就跑路了,那女性就需要一人将孩子拉扯大。 因此权衡配偶的亲代投资意愿,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 那么,女性要怎么知道面前的男人未来是不是“好父亲”? 这时候,女性化面孔就发挥作用了。 对于女性观察者,男性化和女性化面孔所代表的心理品质是不同的。 男性化面孔更多与强势、花心、缺乏耐心等特质捆绑。 而有责任心、体贴、值得信赖、温和等美好品质,则多与女性化面孔挂钩。 ![]() 而且,在不同情景下的审美变化,就更能说明问题。 相对于长期择偶的情景,女性在短期择偶的情景下,更偏好具有男性化特征的异性面孔; 在一个完成的月经周期内,女性在排卵阶段会更偏好具有男性化特征的异性面孔。 在其他阶段,则更喜欢女性化的异性面孔。 ![]() 而身处医疗条件落后的地区,女性更偏好具有男性化特征的异性面孔,更看重男方的好基因。 但发达地区,情况则刚好相反,更女性化的男性反而吃香。 美,其实和万物一样,也是一种演化的产物。 只是这种普适性的美,并非永远行得通。因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改变的,而关于美的定义也会一直改变。 *参考资料
徐华伟,牛盾,李倩.面孔吸引力和配偶价值:进化心理学视角.心理科学进展[J].2016
陈丽君,江洁,任志洪,袁宏.“阳刚”还是“清秀”更具吸引力? ——对男性面孔二态性不同偏好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J].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