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3岁天津老画家以画牡丹闻名,人称“牡丹张”,现在还天天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0:43: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24-1-28 10:44 编辑

93岁天津老画家以画牡丹闻名,人称“牡丹张”,现在还天天画                                                         2024-01-28 07:29                                         

   发布于:四川省
   
      93岁高龄的张锡武先生,因画牡丹而享誉津门画坛,人称“牡丹张”。近日,笔者专程赴张老家中拜访。鲐背之年的张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虽有些耳背,但说起自己的艺术人生却滔滔不绝,声音洪亮且记忆力惊人。牡丹象征着富贵,也代表红火的生活,春节将至,特别推出对长寿画家张锡武的专访,并以牡丹之美好寓意,提前祝福大家新年快乐,喜庆吉祥。

来津七十年画了一辈子
担任编辑工作期间,张锡武一开始主要是画人物,当时一共画了40本连环画,加上编辑的连环画,总计有100多本,这也为他后来画花鸟、山水打下了坚实基础。那时,天津美术出版社此类作品的出版量全国领先,对为群众普及文化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到杨柳青画社工作后,张锡武创新地在传统年画中融入了不少现代题材,并通过平时学习和去外地写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至于后来转而专注于画牡丹,则缘于张锡武的一次洛阳之行。当时他去河南洛阳出差,恰逢当地举办“牡丹节”,看到各种各样的牡丹特别受人们喜爱,这给了张锡武很大的启发。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什么不能专门画牡丹呢?从此,他开始研究牡丹,并将创作重心重新定位。“我当时就想,医院的专家给人看病都是看专科,什么病都看的医生很难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对于画画也是同样道理,什么都画就很可能什么都画不好,所以我决定只画牡丹,几十年下来还真的画成了。”张锡武说。
文化需传承创新不可少
张锡武表示,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思想并不保守,乐于接受新的事物。一方面,他很早就在绘画中兼容并蓄,自成一格。中国画里的牡丹有自己的传统,他在努力继承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很多东西,并有机融入到创作中去。张锡武认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绘画也要跟上变化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中国画是“即白当黑”,很讲究“淡、雅、静”,如果将国画与西画、花鸟与山水、水粉与国画相互融合,就能不断推陈出新,不落俗套。另一方面,张锡武还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外界信息,在越来越发达的信息社会未曾落伍。作为《今晚报》的老朋友,他认为《师情画意》这个新栏目很好,对宣传报道天津的老画家、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都很有意义,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他还经常上网,得知现在的天津美术界很活跃,虽然很多活动自己不便参加,但心里很羡慕。“中华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对社会发展影响很大。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影响人和推动社会进步,传媒在其中起到的显著作用不可或缺。”

(张锡武和家人在一起)
四代画牡丹笔墨见真情
在谈到艺术传承时,张锡武说,就家传绘画而言,父亲是第一代,自己是第二代,女儿、儿媳妇是第三代,到了孙媳妇、外孙和外孙媳妇已是第四代了。与很多画家没有传承令人惋惜相比,“张氏牡丹”连续四代的传承和壮大无疑是可喜的,而且,作为一个家传和美术院校培养相结合的绘画家庭,又赶上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发展的好时代,今后的传承和发扬必将拥有更多的活力和空间。张锡武认为,师生情是一种非常深厚和美好的感情,而如果在这种感情中融入亲情,更能达到一种血浓于水、好上加好的境界。作为天津老一代画家,他会继续努力为后生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作品和资料,作为一家之长,他也将一如既往地督促鼓励儿孙们勤于学习实践、搞好团结协作,共同把“张氏牡丹”绘画艺术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张锡武最后还透露,如果有机会,他希望再认真地办一场个人展览,好好总结回顾一下自己漫长、艰辛而快乐的创作道路。让我们祝福张老早日实现这个梦想。
张锡武,字青松,1927年生,河北河间人。曾任天津杨柳青画社副社长,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国画研究所副所长,擅长中国花鸟画和杨柳青年画。作品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绘画风格蜚声画坛,特别是他的牡丹画,多用小写意方法,形神兼备,在津门画界享有“牡丹张”的美誉。他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天津电视台为其做过多期专题节目。其作品和艺术成就还多次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已出版《牡丹的画法》《张锡武画选》《写意牡丹画法》《张锡武画集》等多部作品,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和喜爱。其中《张锡武画集》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此画集汇集了张锡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连环画、年画、花鸟画精品共计200多幅。













▲张锡武作品



▲冯字锦作品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年轻时受老爷子影响来到天津,两年后正式走上绘画道路。1982年开始画年画和花鸟,期间因为要照顾家庭中断了几年。1997年又重新拾笔,在开设画廊、组织笔会的过程中,从工笔转为国画,至今已有20多年。几十年来,我一直在老爷子身边,创作上得到很多提携,老人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认真态度不仅影响全家,更影响着我,让我觉得没有理由不把“张氏牡丹”学习传承好。今后,我会在绘画上更加精益求精。



▲张静作品
我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就职于天津工业大学。刚当老师时就教学生美术,工作之余也一直坚持创作。在天津美院学习期间,我跟很多老师学习过,收获颇丰。我把专业中学到的知识与父亲对我的悉心指导相结合,并通过不断实践和感悟,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主要绘制和出版连环画,尤其擅长画门神,后来创作重点由工笔转为写意专攻牡丹。未来,我会和家人一起努力,把父亲的创作精髓和艺术精神认真传承下去。
受姥爷的影响,我从小就接触绘画,姥爷手把手教给我很多东西,倾注了不少心血。上学后,一到寒暑假我就住在姥爷家里,认真学习花鸟画等技法。2010年考上美院后,继续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主要是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我毕业设计的作品是工笔人物,要求很严谨,姥爷经常亲自指点我,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我在美院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和绘画有很多相通相似之处,也能从绘画中得到很好的借鉴。姥爷在艺术创作上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态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尝试着把学到悟到的知识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并运用到平时的创作中。我的毕业作品《栖》,是一套首饰胸针,在设计上就借鉴了国画的元素,并体现出花鸟意境,这也是平时向姥爷学习并用于实践的典型例子。





▲郑方作品





▲张雅芳作品
我18岁开始学画画,虽然是半路出家,但在爷爷的指导下,这几年的进步还是挺明显的。婆婆对我的艺术创作影响也很大,我跟她学到了很多东西。目前,我主要以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形式,专门画牡丹,作品在市场上反响尚可。今后我会继续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做好传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18:25 , Processed in 0.00752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