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代枭雄蒋介石的人生无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06:07: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代枭雄蒋介石的人生无奈                                                   2024-12-16 17:15                                        

发布于:天津市
   
      “凌晨五时半,床上运动毕,正地披衣,忽闻行辕大门前有枪声,立命侍卫往视,未归报,而第二枪发;再遣第二人往探,此后枪声连续不止……出登后山,经飞虹桥至东侧后门,门扃,仓促不得钥,乃越墙而出。此墙离地仅丈许,不难跨越;但墙外下临深沟,昏暗中不觉失足,着地后疼痛不能行。约三分钟后,勉强起行,不数十步,至一小庙,有卫兵守住,扶掖以登。此山东隅并无山径,而西行恐有叛兵,故仍向东行进,山巅陡绝攀缘摸索而上…..”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

1936年12月12日这一天,被后来的历史称为“双十二事变”,又称西安事变。日记所述内容,为蒋介石的亲历所感,而这个事件的实质,就是武力胁迫蒋介石停止剿共,组织抗日。
12月13日,事变发生第二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多数人的意见是审蒋,除蒋。毛、周的电文,红军将领的电文皆是这个态度。
12月15日,事变第四天,苏联《真理报》发表社论: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中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

苏联认为张学良是日本特务,事件为日本主使。
日本政府,则认为莫斯科同张学良达成了“攻防同盟”,张学良是苏俄工具,苏联才是事变真正的后台。
东京发表社论:中国中央政府如在抗日容共的条件下与张妥协,日本决强硬反对。
南京方面,何应钦调兵欲动武,宋美龄穿针引线欲求和,戴季陶拍桌,居正大喊:到了今日还不讨伐张,杨,难道我们都是饭桶吗?
凡此非常时期,能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有一席之地之人,无人是饭桶。
所以讨伐张,杨似乎是在所难免。

这个事件不是这几方势力所为,而是两个军阀所为,一个是张学良,原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九一八后执行不抵抗政策,受到国人责骂的人。
一个是杨虎诚,有爱国情怀的西北军阀。
他们是名义上的国民党人,领导着国民党军。
所以事件的本质可以说国民党内部的下级军官的叛逆行为。
他们武力胁迫最高领导,要求最高领导联共抗日。
所以这件事,不是这四种力量最高层的意志表现,因而在事变发生后,他们要谋求自己的位置,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会对自己有利。
于是,历史来到了十字路口。国、共都来到了十字路口。

所谓十字路口,就是它有很多方向。过去只有一个方向,要么从东往西,要么从南往北,很明确的,但十字路口让人有些为难。
于中共而言,到底是审蒋,除蒋,以报大革命及十年土地革命的血海深仇,还是联蒋,拥蒋,共同抗日,以救中华民族于危亡。
同样,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也来到了十字路口,是继续按照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剿共,完成多年心愿,实现中国真正的统一;还是容共,联共,共同对抗日本军国主义。
然而之所以这次事变意义重大,是因为,留给蒋介石的选择不多,如果不联共抗日,则自己性命难保。
所以这次选择并不是蒋介石的真实意图,而为形势所迫。
面对生命之困,方寸大乱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次事变,为我国民革命过程中一大顿挫:八年剿匪之功,预计将于二星期(至多一个月)可竟全功者,竟坐此变几全隳于一旦。
蒋介石为形势所迫,中共其实也为形势所迫。

虽与蒋有血海深仇,但当时的情势对共产党人并不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大好形势在第五次反围剿后,在长征后,在张国焘闹分裂后基本不存在了。
一万多人的共产党人呆在陕北这个贫瘠之地,看不出有什么希望。
他们从南方转战陕北,一个很好的口号就是北上抗日。

然而如果代表中央政府,坚持反共的蒋介石投降日本,那么中共就要与蒋介石和日本人共同为敌了,可以说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希望基本没有。
即使蒋介石不投降,但是如果不抵抗,而专心反共,中共也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所以,要阻止蒋投降日本,要与蒋共同抗日,这是中共的面对形势所能有的理性态度。
要联蒋就不能杀蒋,因为作为一代袅雄,蒋就是国民党的实际统治者,有蒋在,国民党还是一体,没有了蒋国民党也就四分五裂。
而四分五裂的国民党无疑不会是日本的对手,也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反而会迅速地被日本各个击破,中国危矣,中共也将难独存。

所以不能杀蒋,反而要拥护蒋的领导,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如此,中共可获得合法地位,也可在抗日中崛起壮大。
所以,中共的态度是理性的,也是必然的。
当然,最想杀蒋的中共能有此态度,却也说明了蒋在历史上的地位,或者说这样的结果是蒋自己争取到的。
而争取的资本就是蒋的实力,这实力就是对国民党的实际统治。
蒋介石完成这一步,也整整奋斗了20多年。
生于1887年的蒋介石,1905年18岁去东京留学,由陈其美介绍认识孙中山,1908年21岁的蒋加入同盟会,开始其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然而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他没有担任过比黄埔军校校长更高的职位,如蒋言:总理不曾特派我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

而军校校长在国民党中地位并不高,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国民党一大,蒋连一张入场券也末拿到。
蒋要成为国民党领导,前面至少有汪精卫、胡汉民、许崇智、廖仲恺等人无法超越,从一般规律看,他也不可能超越。
然而蒋介石做到了。
孙中山去世后,廖仲恺被杀,在苏联顾问鲍罗庭的支持下,蒋获得了第一个高位,是三人小组的特别委员会成员之一,其余两人是汪精卫与许崇智。
利用廖案,他收拾了许崇智,逼走胡汉民。
利用东征得到的名望,他在自己四十岁时,成功成为中央执行委员。
又利用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他副走汪精卫,架空鲍罗庭,挤走共产党,利用北伐胜利建立了以他为中心的南京国民政府,利用四一二政变,彻底清除共产党建立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最后,利用军阀混战他收服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等,利用围剿共产党他把势力深入到川、黰、云、西北等地,基本实现国家的统一。
至抗战前,他已成为国民党军政大权在握的第一人。

作为近代中国真正之一代g,蒋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
在近代历史上,蒋介石可凭借两件事成为英雄。
一是结束军阀混战,完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二是领导中国抗战,积八年之力打败日本。
然而他只能是一个英雄,是英难总有自己的无奈。
他本来有充足的资本笑到最后,然而,在那份无奈里他看见了不可以。

他积八年之功,无法消灭他看不上眼的共匪;他无法左右日本人的意志,在他剿共时日本人步步紧逼,危及中华;他无法左右苏联人的意志,不让他们再支持中共反对自己;他无法让他每一个部下以他的意志为意志,所以才有了这次西安事变,自己被自己的部下武办胁迫,让自己近似有种乞求在内。
这种无奈就是他所不解的历史的深处有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力量。
有了无奈的蒋介石有了常人的表现,在西安事变中,先是不屈不挠翻墙越院求生,后不管不顾躺在床上寻死;先当着张学良的面,明骂其受赤党指使,后又当着周恩来的面,暗示想念在苏联加入了赤党的儿子。
所有作为不过是想活着,活着才有其他的一切。
然而这种为活着的忍耐却也让他倍感难受与痛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7 13:51 , Processed in 0.00802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