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读了知青家长写来的求助信,眼圈发红,说:这信可编入课本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25 06:42: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读了知青家长写来的求助信,眼圈发红,说:这信可编入课本                                                                   2025-04-23 09:00                                        

发布于:天津市
   
                                    

在莆田市福山墓园里,有一块特殊的墓碑。
墓碑上镌刻着一封书信格式的文字。
这封信的收信人为李庆霖,也就是墓主了。
关于李庆霖,现在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但是,当年,因为他的一件壮举,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书信的文字不多,也就30多个字,却提到了两件事:一、寄上三百元;二、统筹解决“全国此类事”。

重点就在第二件事上。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我们再来看书信的落款人,是:毛主席。
可知,这是一件大事。
老覃在前几天连续写了《1975年,鲁迅之子周海婴写信向毛主席求救:您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1975年,姚雪垠致信毛主席:除了写<李自成>,我还要写太平天国》等数篇文章,讲的是毛主席晚年收到了各种各样求助信,他都义不容辞地予以了热情、积极的帮助。
不过,有读者认为,鲁迅之子周海婴和姚雪垠等人都是名人,在社会影响力大,毛主席帮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如果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也是否同样予以关注、予以帮助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李庆霖和毛主席之间的故事。
李庆霖是福建莆田县人,出生于1929年,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中风,半身不遂,全家人生活就靠他的母亲给人家当保姆、打小工来支撑,日子过得相当艰苦。
不过,他的母亲很有远见,没有放弃对他的培养,咬牙送他上学读书。
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玩命读书,在194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可以免除学费和伙食费的仙游师范学校。
相对来说,他的妹妹就非常不幸了,8岁的时候就被母亲送到一家编织店之中学习编织草帽,一生与读书无缘。
李庆霖从仙游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莆田县黄石镇沙坂小学担任小学老师,日子有了盼头。
新中国成立后,李庆霖转到了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任教,和同村姑娘张秀珍结了婚,生下了长子李良模、女儿李良培、次子李良雄。
他在学校的工资并不高,一个月只有140斤大米,但他非常知足。
时间不知不觉地到了1968年。
毛主席在这一年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
全国广大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上山下乡”的活动中去。

在这种背景下,李庆霖把他的大儿子李良模送到莆田山区荻芦公社水办大队插队落户务农。
国家对下乡知青是有补助的。
从国家财政部在1970年8月做出的统一规定看,该年,知青们能够领取的一次性补贴大约是:南方每人补贴230元,北方每人补贴250元。对于到高寒地区插队的知青们,国家还会给每人补贴20至40元不等的路费以及30元冬装费。在口粮和日用品方面,国家也有相关的政策扶持,能够保证下乡知青在一年内衣食无忧。
但是,农村基层对国家支出的这笔巨额经费的管理非常松弛,并不能保证插队知青能足额拿到。
以李庆霖的儿子李良模为例,他在下乡之初,每个月能够领到8元生活费以及18公斤粮食。
当时,李庆霖的工资也是每月8元。
所以,对于国家发的补助,他们父子都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11个月之后,这笔补助就没有了。
李良模只能依靠家里给他寄钱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1972年10月,李良模生了病,向家里央求寄钱看病。

但李庆霖的积蓄也已经花光,可谓山穷水尽。
更令李庆霖揪心的是,儿子李良模下乡后,乡里并没给他安排宿舍,一直借住当地贫下中农的家里。这户人家准备在年底娶媳妇,已经无法让他再住下去了。
李庆霖欲哭无泪,为了解决儿子生活上的问题,他跑到了儿子下乡的荻芦公社进行反映。但当地公社党委以经费紧缺为由,没有受理。
他又硬着头皮跑到莆田县负责知青管理的“四个面向办公室”诉苦,依然是毫无结果。
李庆霖左思右想,觉得能帮自己走出困境的人就只有毛主席了。
1972年12月20日,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达2000多字的长信,把自己的苦闷和忧伤痛痛快快地倾泻到了纸上。
老覃之前在《毛主席晚年读陈亮的<念奴娇>,为何大哭?来看这些直戳泪点的词句》一文里提到,毛主席在1971年患上严重的老年白内障,视力不断下降。
李庆霖的这封信,他是由表侄孙女王海容一字一字读给他听的。
王海容回忆,那天是1973年4月25日,她的信还没读到一半,毛主席的眼圈已经红了,等到她读完了,她发现,毛主席已经是老泪纵横了。
民间传来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
毛主席在视力不好的情况下,提笔给李庆霖回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封信,并从自己的稿费之中拿出300元寄给了李庆霖,以解李庆霖家的燃眉之急。
随后,他还问时任中央办公厅的汪东兴:“李庆霖是党员吗?这位同志敢于直言,如果他是党员,可以考虑推荐他成为‘十大’代表;如果不是党员,可以考虑让他出席四届人大。”
他还说:“可以考虑把李庆霖的信编入教科书里。”
前面说了,李庆霖当时的工资是每月8月,他收到的毛主席寄给他的300元,那可是一笔巨款。
邻居纷纷跑来向他祝贺,叮嘱他说:“这可是毛主席送给你的钱,千万不能乱花,要永远传给子孙后代。”
李庆霖也是这么想的,他舍不得花,就把钱存入银行。
这笔钱,直到他去世之后,也依然在当地银行存着。
毛主席在信中说了,“全国此类事”要统筹解决。他老人家说到做到,于该年5月3日指示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召开高层领导人会议,迅速调整了知青政策,从保护知青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利入手,切实解决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之中遇到的困难,并定下了逐年从下乡知青中选一批人去当兵或者上大学的计划,做到有上有下,有去有回。
可以说,李长霖这封信改变了广大下乡知青的命运。
后来,到了1980年,知青办不再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从而使“下乡知青”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虽说李长霖在这件事的发展过程中一举成名,一度迷失了自我,后来还犯下了错误。但全国一千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以及他们的父母亲人都感激他。不少人在他身处囹圄时还买东西去探望他。
李庆霖晚年贫困潦倒,家里的东西陈旧不堪,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挂在墙上的毛主席像,被他擦得一尘不染。
李庆霖人生的最后几年患上了帕金森氏症和喘息型气管炎,许多热心人都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2004年2月,李庆霖因病去世,莆田市城厢区区委书记亲自出面,把他的骨灰安置到了莆田市福山墓园,让他入土为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2:30 , Processed in 0.00820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