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中国培养的导弹大师逝世,但他一句爱国语言足令洋奴羞愧 (2016-04-20 05:15:24)
梁思礼
2016年4月14日,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逝世。为何中国最高领导人对梁思礼的逝世发唁电,向梁思礼同志的亲属表示慰问?除了对科学家的尊敬之外,还因为这位科学家堪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梁思礼生于1924年8月24日,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同父异母的弟弟。梁思礼是梁启超第二位夫人所生的最小一个孩子,也是梁启超最喜欢的一个孩子,和梁思成年龄相差30岁。梁思礼中学曾入学天津南开中学,随后南开学校被日军炸毁,随留津南开师生一起被位于天津英租界的耀华中学接收入校。1940年,梁思礼在耀华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的梁思礼考取年级第二名的成绩,学校为其颁发奖品、书券以资鼓励。1941年梁思礼中学毕业即赴美国留学,总共都在美国待了8年,1945年梁思礼留学美国获普度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47年获得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又在辛辛那提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梁思礼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即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梁思礼的主要科技成果是在导弹制导和控制方面。 例如在在地地弹道导弹控制系统领域,梁思礼在我国第一个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地地导弹上取消了仿苏联的无线横偏校正系统,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位置捷联制导系统,并为以后的地地战略导弹“全惯导化”奠定了基础。 1966年,梁思礼参加了中国著名的导弹核武器两弹(真原子弹头和中近程导弹)结合飞行试验。在二、七机部联合设计中,为确保安全,梁思礼提出了防静电措施。这是跨部级设计项目中电磁兼容技术协调的开端。 梁思礼与妻子麦秀琼
1965年在远程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中,作为负责控制系统的副总设计师,梁思礼决定采用惯性平台-集成电路化的弹上计算机制导方案。这在当时我国的技术和工业基础还较落后的情况下,是一个极为大胆而有远见的决策,为我国惯性制导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当时我国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不够高,全量制导计算机太复杂,过不了关,梁思礼与有关同志一道改进了制导关机方程,从系统一级上解决了此难题,大幅度地减少了集成电路使用量,使全部采用国产集成电路的弹上计算机,在70年代初成功地用于远程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控制精度显著提高。接着又用弹上计算机首次在我国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发射,节约了大量地面测试设备,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 由于在弹载惯性制导技术上的重大贡献,梁思礼与钱学森、屠守锷等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东风五洲际导弹
此外,梁思礼从70年代末即组织速率捷联惯性制导技术的预研,在80年代有三个战术地地导弹采用了此成果。在上世纪90年代初梁思礼参与解决了速率捷联系统在飞行试验中由于力学环境引起的动态误差这个关键技术问题,使三个战术导弹得以定型。 另外,在航天质置和可靠性领域,梁思礼院士还结合多年工程实践经验,系统地总结出一套“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提出和推行一整套可靠性和质量保证措施,使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可靠性有了明显的提髙。该方法应用于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系列后,从70年代中至今,连续成功地将几十颗可返回式卫星送入轨道,在国际上贏得了很高的可靠性声誉。梁思礼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还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梁思礼作为当时航天工业总公司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CAMAC)的总设计师,还为导弹和卫星地面测试发控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系列化做出了贡献。 从培养道路来看,梁思成和钱学森一样,都是在美国培养起来的著名科技人才。因此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虽然明面上有着“苏联”特色,但实际的很多技术路线,却有着浓浓的“美式”风格。因此中国导弹核武器的研发,有着鲜明的美苏合璧、中外交融的“中国特色”。很多人可能会慨叹,为啥美国能够培养那么多的大师?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觉。美国学术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目共睹,但中国这些航空、航天的大师的涌现,更多是因为有了一个中国提供给他们的环境和土壤。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些中国科学家不回到中国,也许他们会有一个安逸的生活环境,但很可能绝大部分只能成为大学的教书匠,难以进入美国的尖端航空航天产业发挥一己之长。反而在中国两弹一星工程中,这些科学工作者有了用武之地,进而成为开拓一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梁思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亲口说,在国外再好也是个“二等公民”,不如回来报效祖国。对于现在的许多留学生,他鼓励他们回来。 梁思礼曾经有一位美籍华人朋友,当年他回祖国,朋友留在美国。他搞的是中国洲际导弹,朋友搞的是美国洲际导弹;他的工资只有朋友的百分之一,朋友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还拥有高级别墅。有人问梁思礼有何想法?梁思礼说:我造的导弹是保卫中国的,但他造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 成就大师,除了自身的学术能力,也要看生存的土壤,至于谁培养的,只是代表过去的教育经历。于敏是绝对的中国土专家,却在中国氢弹研制中取得关键突破,这难道不能说中国也有自己培养的大师。将来中国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武器和更重大的航天工程,这也为孕育新一代中国大师创造了土壤。其实即便是美国,也在用别国的大师。爱因斯坦、冯·布劳恩不都是德国为美国培养的大师吗?也没见美国人对此耿耿于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