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刀锋上的将星,名震中外的战将 2020-09-02 17:32
开国将帅中有两大戏迷,既爱听戏,又爱演戏。其一是罗瑞卿,因戏剧而走上革命道路,最爱《霓虹灯下的哨兵》与《穆桂英挂帅》;其二是秦基伟,喜欢用话剧的方式宣传革命思想,偶尔亲自上阵扮演角色。 开国将帅中有三大刀客,能征善战,威名赫赫。其一是五次担任“大刀敢死队长”的许世友;其二是有着“独臂刀王”之称的贺炳炎;其三是被封为“秦大刀”的秦基伟。 在人生的舞台上,秦将军的“作品”甚多,他梭标闹革命,奔赴长征路,参与晋中抗日,扬名解放战争,血战上甘岭……他能打善玩,与刘伯承、邓子恢等人私交甚密,更是与陈赓、陈毅对脾气,真是一位勇猛且有趣的人。 秦基伟是湖北红安人,1914年11月16日出生在当地七里坪区秦罗庄的一户中农家庭,排行老幺,有一姐一兄。 ![]() 由于是中农,秦家有自己的田地,无需向地主租赁,日子虽然称不上是富足,但是足够一家五口过得安稳。 秦父秦母在秦基伟八岁时,送其入私塾读书,可读了不到一年就辍学了。 这不是因为家中供不起他读,而是他的性格使然。 孩童时期的男孩,大都生性好动,玩心重,和村里同年龄的孩子一样,秦基伟也爱爬树摘果,下河抓鱼,在地方不大的村落里追逐打闹,心思没有花在学习上。 再加上,他嫉恶如仇,经常帮助受欺辱的孩子,和别人扭打起来,伤痕累累的回家。 几次三番如此,父母思忖过后,怕生出事端,便帮其办理了退学。 无书可念的秦基伟,过上了放牛、种田、回家三点一线的生活。 本来,一家人相守,这样的日子倒也乐得自在,可红安不知怎的,开始发灾荒、瘟疫,一连好几年。 ![]() 在粮食颗粒无收,疾病肆虐的情况下,秦家没能挺过去。 父亲、母亲、伯父、兄长先后离世,嫁过门的嫂嫂匆匆改嫁,姐姐也成了别家的媳妇儿,秦基伟自此成了孤苦伶仃的一个人。 收成不好的这些年月里,农民叫苦不迭,地主仍旧不减租子,还在其他方面横征暴敛。 穷苦的人民团结起来,反抗乡绅地主的恶行,红安的农民运动一时间风生水起。 经由地下党组织、中共党员的引导,农民们从乱成一锅粥到井然有序,还建立起了自己的协会,拥有了自己的武装。 许多人在马列主义的影响之下,投身革命队伍,跟着红军走。 黄麻起义前,秦基伟听到了风声,年仅13岁的他,拿起了一杆红缨枪参与其中。 两年后,他带着7位小伙伴入伍参军,被分配到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第3团的机枪连当战士。 ![]() 他参加过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毫无畏惧,总是大吼一声“冲啊”,就抡起驳壳枪和马刀往前跑。 他使刀得心应手,得益于他从小习武,虽常常逃课,刀却常练不辍,刀法自然了得。 不过再牛的刀法也抵不过枪林弹雨,在攻打麻城县的陡坡山战斗中,他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臂,从敌军阵地的山崖豁口处跌落,险些丧命。 此战过后,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西征转移。 转移之前,组织上打算把秦基伟等重伤的战士留在当地老乡家,毕竟随队行军危险重重,不能再伤上加伤了。 但秦基伟不同意。 第一次,组织派代表给秦基伟送了两块金元宝,用作治病与吃穿的花销,他没要,并偷偷的跟着部队上了路,抵达鄂陕边界。 第二次,被发现的他再次被组织好言相劝,让他留在庙中,他再次拒绝。他表示:“当红军就要革命到底。什么叫革命到底?就是死了算!” ![]() 就这样,秦基伟的一片赤诚感动了首长,他终于可以归队,再上战场。 队伍里医药不足,伤口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已经感染了,且钻心的疼。 秦基伟吊着一条手臂,两次翻越秦岭,一次翻越大巴山,耗时一个多月,转战1500公里,期间没有坐牲口,也没让警卫员抬着,靠着两条腿,成功到达四川北部通江县。 与许世友的“大刀敢死队”相比,秦基伟的“大刀队”丝毫不逊色。 他本人早在1931年时,就干过只拿着刀上前线的热血事。 令人赞叹的是,他毫发无伤的回来了,并砍死了好几个敌人,秦大刀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抗战初期,他带着一支300人的“大刀队”就敢去攻打太谷,没曾想打了胜仗。 太谷抗日游击队的旗号打响后,秦基伟在山西老百姓的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 129师审时度势,觉得太行山一带也应该建立属于共产党自己的抗日游击武装,故129师抗日独立支队诞生。 基于此前的良好表现,秦基伟临危受命,担任该支队的司令员,政委名唤赖际发。 因两人的姓氏以及支队所做的贡献,129师抗日独立支队也被晋中的人民称作秦赖支队。 日军、日伪军仗着自己武器先进,占地为王。 不少人为了既得利益出卖国家,当了汉奸走狗,为鬼子通风报信。 太原周遭的群众诚惶诚恐,好在秦基伟不怕,他带着十余个县的军民袭击日伪据点,给了敌军一个下马威。 短短三四个月内,秦基伟与所率部队击毙汉奸260余名,袭击了70多个日伪据点,靠着搜集来的零星情报,以及被抓捕的日伪军提供的线索,在了解日军部分队伍行踪的情况下,给他们来了个出其不意的攻击。 这样一来,避免了与日军的正面交火,保存了实力,又让日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实在是高。 ![]() 如果说,当时弹药充足、军队规模宏大的国民党都忌惮鬼子三分,挡不住日军的进攻,那么秦基伟的做法,则扬长避短,增强了我军的士气与信心,挫了日军的锐气,一度让日本鬼子不敢出门。 解放战争时,秦基伟逐鹿中原,巧克郑州,攻坚淮海,带出了一支新锐劲旅——第九纵队。 这支纵队在秦基伟的带领下,作战灵得很,打仗不拘一格,突破了很多作战局限,多次被军委表扬。 最后,队伍并入了第二野战军,改称第4兵团第15军,首任军长自然还是秦基伟。 他浴血朝鲜,开展争取打敌机光荣立功”活动,开创了步兵打飞机的先例。 在他的倡导下,战士们共击落、击伤美机83架,志愿军3兵团15军全军记集体一等功。 美军气急败坏,迅速反扑时,他严格执行彭德怀命令,建立防御工事,策应主力作战,为队伍带来转圜的余地。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中,有他的一份功劳,是他开赴前线接防,摸索出了“打斜眼、打水眼、空心装药爆破法”和“深打眼、少装药、紧填塞、放群炮、快排烟”等先进的施工方法,耗时五个月修筑了坑道防御体系。期间,他挖空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头。 ![]() 幼时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参加革命后,秦基伟花了很多时间来补,并且什么有利于打仗,他就第一时间去了解。 十五军之所以进步神速,与秦基伟的好学脱不开关系。 淮海战役时,秦基伟利用闲暇时间攻读《孙子兵法》,运用到了攻打小张庄一战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就连他自己都坦言:“如果没有文化,仅凭匹夫之勇,迟早会被时代淘汰。” 从大字不识几个,到笔耕不辍,秦基伟中间经历了不知多少“不耻下问”。 有问题他就问,有字不认识他就查,不会演讲他就练。 1937年开始,他每日都会伏案记日记,没有间断过,一盏煤油灯,陪伴他到日暮时分。 正因这份细致,这份每场战役都梳理的心思,他逐渐受到重用,且与刘伯承、陈毅、陈赓等人建立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 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战争过去了,将军又找了一些新的事来做,他爱下棋,打乒乓球、康乐球,真真是爱好广泛。 偶尔,友人来家里蹭他一顿饭,彼此间调笑一番,尽显温情。 这就是秦基伟中将,这就是刀锋上的将星,名震中外的战将——秦基伟。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