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49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家故居逸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5:45: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10-18 05:49 编辑

                                                                                                                                                  弘一法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2015-10-13 17:14:15)
               
                                        
                                                                                                                                                                                                                                                                                                
                                                                                                                                
                                                                                
               
                                                                                       
    他说: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他说: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他说: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1942年的今天,音乐家、美术家弘一法师(李叔同)逝世。




    到“晚晴山房”那日,其实并未“晚晴”;恰相反,是“早晴”的日子。

    不知是人间着意,还是天意如此,白马湖这地方,占了许多个“春”。那地方,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誉的“春晖中学”,春晖中学的北门后,有座“春晖桥”,春晖桥堍,有条“春晖马路”,春晖马路往东延去,有个“春社”,春社往东……我们去的日子,是个“春”得不能再“春”的阳春日。

    一路枚举下来,这白马湖,这春晖,这春社,想必是“春在枝头已十分”了吧。与很多人一样,我知道弘一法师这名字,也是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开始。20世纪 80年代的电影《城南旧事》中,愁云惨雾的老北京,令人鼻酸眼热的骊歌。镜头一个一个慢慢摇过去,冬阳、骆驼队、胡同、天桥、下雪、花儿落了……“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耳朵和心浸润着这样的歌长大。之后,顺理成章地熟识并喜爱了歌词的主人:李叔同。此人日后以佛印心,索性做了和尚,时称弘一法师。

    晚晴山房居于春晖桥西,象山南麓,白马湖畔,真正的依山傍水,近则烟柳,远则云树,地理优势自不待言。门房如平常人家所设,漆木剥落,推开而入,吱呀作声,有如主人迎讶有声。小径两侧,栽植花木树草,浅灌木郁郁葱葱,偶有鲜艳花朵从碧绿枝叶间张望,探听人间虚实。高大者如香樟、女贞、苦槠、枫杨,华盖亭亭,仿若汲足了大师的性情,缄默沉吟,只管护定小小的山房,淡看白马风云,晚晴朝夕。

    山房随象山山势缘坡而上,“近观山色苍然青,远观山色郁然翠”。西侧二十余级台阶延向其上的四开间平房,平房质朴古雅,黑瓦、白墙、红柱,此外无多花哨的声色。细木红漆栏杆围成了阳台,凭栏远望,白马湖半湖山影,一池云天。透过枝枝梢梢,西侧的春晖中学隐约可见,早晚上下学钟声随风飘送,声声入耳。

    1929 年秋,弘一坐在山房默诵经卷,静心修行,那湖山声色,校钟时鸣,甚至于春晖中学的琅琅书声,竟也赢不得大师移步下山的心思。曾经应聘过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的他,已将为人师表的责任,交付给了好友夏丏尊、经亨颐,学生丰子恺、刘质平、徐仲荪等人,一头扎进南山律宗的研究与弘扬,潜心戒律,著书说法。明月耀心,他烛耀过自己的学生,他的学生,转而将人生学问耀向更多莘莘学子。从春晖中学出来的学生,多是明了“读书即生活,教育即创造”之学问理念。

    赵朴初所书“晚晴山房”匾额高悬正中廊前门楣,两旁是“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对联,这位佛家大师的手笔亦是浑厚拙朴,力度有方。正厅是纯中国布置,靠壁正中设一八仙桌,桌侧左右两把太师椅,椅背桌档皆有精细的镂花雕琢,桌椅后设一案几,其色暗红朴旧。中堂是弘一画像,像中大师慈容宛生,嘴角微微含笑,眉宇眼睫处豁然开化,尘世间种种可得、可观、可疑、可惧皆已放下,世味日淡。身拥莲花,头悬明月。明月胜莲花几分皎洁,莲花赢明月几分清香。莲荷一向为弘一所爱,他在《题陈师曾画荷花小幅》中说过:“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画像两侧对联是大师赞喜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山房由此而得名。

    1928 年 11月,其时乱世,刮起了一阵赶走和尚、没收庙宇、消灭佛教之逆流歪风。弘一好友及学生经亨颐、夏丏尊、丰子恺、刘质平、穆藉初、朱酥典、周承德七人发资为弘一筑屋。当年的《为弘一法师筑居募捐启》写着:弘一法师,以世家门第,绝世才华,发心出家……披剃以来,刻意苦修,不就安养,云水行脚,迄无定居……悯其辛劳……就浙江上虞白马湖觅地数弓,结庐三椽,为师栖息净修之所……

    晚晴山房虽为弘一而筑,弘一却只到过山房三次。1929年农历八月间,弘一邀永嘉惟净法师等小住晚晴山房,自煮饭菜,净心念佛。1929年农历九月二十,是为弘一五十寿诞,母难之日。他在晚晴山房为母默诵《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为亡母超度。九月二十三,弘一的学生徐仲荪出资,买来鱼虾,由弘一放归湖中,时称“白马湖放生”。徐仲荪为辛亥革命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烈士之胞弟,有“闲来写字街头卖,不受人间造孽钱”之名句傲世。弘一曾为此而写《白马湖放生记》一文,详尽记叙此事,“白马湖在越东驿亭乡,旧名强浦,放生之事,前年间也。己巳晚秋,徐居士仲荪适谈欲买鱼介放生(白)马湖,余为赞喜……”还详列了舍资者、佐助者、肩荷者、鱼市、品类、放生同行者,等等。

    1918 年初春,西湖畔阴雨绵绵,寒冷刺骨,其时的李叔同已在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弘一。其日本太太福基(或雪子,或枝子,真名迄今未证实)闻讯赶来,恳求他不要弃她遁入空门。

    她泪眼相向,唤他:……叔同。他手捻佛珠,答道:叫我弘一。黄炎培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写道,“船开行了,叔同从不一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1918年的李叔同,放生的是半生人世浮华,放生的是彼岸的女子;1928年的弘一,放生的是鱼虾。被放生的女子自此幽怨哽咽凝结终生。无忍则无济,有爱即有忧。被放生的鱼虾却得已重拾生命,欢欢喜喜入了白马湖。物类感恩,诸佛欢喜。

    忽想起前段时间看友人文字,记述其同事无端入空门,在山西五台山出家,此后声息杳如黄鹤。千朝一日遇着,她切切问,他淡淡答。她称他俗名,他答已弃俗名,法号净隆。友人痛惜“这个(热爱运动,热爱学习新事物,曾留学法国)眉眼清秀高大俊美的大男孩,着一袭灰衫,深山古寺,青灯古佛,垂首低眉,谦和平静地诵经”。其同事并未遭遇情爱纠葛,亦非看破红尘,只是觉得彼世界比此世界更有味有清欢。

    1931 年 2月,弘一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山房。他在上虞横塘镇法界寺佛前,发愿专学南山律宗。之后律己克行,皓首穷经,终成中兴断代达七百年之久的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当他入世之时,是个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的“大玩家”;当他转身出尘,弘扬南山律宗,发掘南山深义,做和尚又做得堪为龙象。如丰子恺说,“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

    弘一看淡的只是人世间的爱别离、怨憎会,但未看颠人世间的是非皂白。抗战期间,眼见国土沦陷、生灵涂炭,年轻时深富爱国情怀的弘一倡导“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告喻众僧人弟子,“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双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

    大佛必有大道,大道必有大义,所谓深明大义,便是如此吧。那年,购得一书,《索性做了和尚》。书中收录了弘一的信函、字画、各式影印照片。我正以弘一信徒而沾沾自喜着,还来不及细读,一个意外,此书转到了别人手中。以后一直隐隐心痛着,思量着何时再去买本来好好收藏。俗人如我,总想着将世间好物收为己有,却不知,尘世种种皆有因缘走向,非你莫属,非他莫沾。弘一往生后,赵朴初有语:无限珍奇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我看弘一,只是世眼看明月,观天心。若能沐些许光辉,已深情领略大师慧泽的吉光片羽了。

    晚晴山房前的小花园,竖着“弘一法师纪念碑”,下脚已为草木深埋,芳草虽未连天,茂树虽未蔽日,春日催花发,仍是一蔚秀佳处。我心怀忐忑地扶着纪念碑,一边疑着此举是否唐突了法师,一边默念着“大师扰你了”,让人摄下一张照片,权作与大师合影。虽则,已是相距近七十载的隔世形影。其实就严格意义而言,晚晴山房只能算是弘一“旧居”而非“故居”,甚至于已非他旧居时所住山房。1931年后,因长期无人居住,风雨侵蚀,草木凋零,山房渐趋破败,抗战期间终于轰然坍塌。

    1994 年,上虞市弘一法师研究会募集资金,依据旧貌,重修晚晴山房。赵朴初、冰心等题写匾联。其毗邻处分别有经亨颐的“长松山房”、夏丏尊的“平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友朋故旧仿佛又重聚白马湖畔,杨柳树下,把谈诗法旧业,人世化境。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出家于杭州虎跑寺,圆寂于福建泉州。

    天大地大,四海为家,水迹云脚,漂泊无涯,何处才是他真正的“故居”呢?他自己早看淡了人世窠臼,世人又何须苦苦执着一个居留的名堂呢?

    忽记起,除了那么多个“春”,李叔同还与欧阳予倩、谢杭白一手创办了中国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往生之际,弘一给挚友夏丏尊、刘质平、性愿法师留诀别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1942 年农历九月初四,晚 8时,依据天象,天心尚未月圆。那轮明月,实是弘一法师。如他生前所作歌词: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8-23 19:50:05 |只看该作者
赞!好帖!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8-23 20:13:44 |只看该作者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6-8-25 21:06:11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6-8-25 21:47:42 |只看该作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山房由此而得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5 06:31 , Processed in 0.01119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