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5-10-7 11:02 编辑
中国古代四大名港
泉州港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是与扬州、广州、交州齐名的我国海外交通四大名港之一,北宋时期朝廷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相当于海关),南宋时期泉州已与58个国家有贸易来往,元代时则已是“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世界名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泉州起航回国,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叹称泉州为“与埃及亚历山大齐名的世界大港”和东方第一港。悠久的传统文化,发达的海外交通,丰富的对外文化交流历史,使泉州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独特城市,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各种各样的宗教文化如佛教、古印度教、道教、伊斯兰教、古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等,都在泉州相互交融,和平共处,所有这些文化孕育出了具有传统性、多元性、奇特性和开放性的独树一帜的闽南文化。 一千多年前,泉州港是海外贸易的标杆,千帆涌动的国际贸易中,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口产品都带着世界名牌的味道。 泉州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是誉满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周秦时期,泉州先民就“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到了唐朝,泉州出现了“船到城添外国人”的盛况,泉州已发展成为我国的四大名港之一,“市井十洲人”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这个新兴港口城市的盛况。宋元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达到顶峰,"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商船多海宝",泉州与近百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泉州一跃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帆樯林立,商贾云集。中世纪西方四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玛黎诺里、鄂多立克,以及许多来过这座城市的西方人,均见证了它的开放与繁荣。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泉州拥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反映海外交通史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宋代古船,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及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有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著名的惠安女以"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奇特服饰而引起世人的注目;质似象牙、美如脂玉的德化建白瓷在国际上享有"瓷坛明珠"盛名;历史悠久的惠安石雕被人称为"不朽的工艺品";"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铁观音茶和"名震神州"的永春佛手茶能提神、消暑、去腻、解毒、明目、清心,有益寿延年的功效;代表古代建筑杰出成就的有:泉州东西塔是中国石塔的经典之作,开元寺是中国的十大名刹之一,洛阳桥是中国三大著名桥梁之一,蔡浅古民居是侨乡传统建筑的典范。横卧在石狮蚶江镇石湖村西北隅的"林銮渡"见证着千百年来泉州古港的起步、发展、鼎盛、衰败和振兴。 宁波港 宁波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海岸线中段,扼南北航路之要冲,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宁波(古代称为明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唐代与交州、广州、扬州并称为四大名港,宋代设置市舶司,其后一直是东南沿海通往日本、高丽的主要出海港口,清初驰“海禁”后,设于宁波的“浙海关”,为当时全国四大海关之一。 宁波历史悠久,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宁波在唐时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列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宁波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港口城市,拥有我国四大国际深水良港之一的北仑港,水深、浪小、不冻、不淤、陆域宽广。 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三大优势是其他同类城市所难以比拟的。 其一是时空跨度大。从春秋战国时全国九大港口之一的句章港,到唐代全国四大名港之一的明州(宁波)港,再到宋元时全国对外贸易三大港口之一的明州(庆元)港,宁波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历久不衰,至今仍发挥着同世界各国进行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其二,宁波现存的“海上丝路”遗址内涵丰富,类型众多。到目前为止,全市范围内有关“海上丝路”的文化遗存多达40余处,涵盖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港口交通、宗教文化、思想学说、卫生教育等诸多领域。不久前,我们已将其中的19处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同泉州等海外文明的输入型城市相比,文明积淀极其深厚的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更注重对外远播,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遗迹遗物相当丰富,影响颇广。天一阁的藏书、刻书,经“海上书籍之路”广泛流传于国外;上林湖越窑青瓷在9世纪初经海路大量运销亚非各国,成为我国最早输往海外的大宗贸易品,这条航路也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海上陶瓷之路”;阿育王寺、天童禅寺等寺院是“海上佛教之路”的重要载体,天童禅寺还被日本曹洞宗奉为祖庭,在日本影响极大。
扬州港 扬州是唐宋四大名港之一。现在的版图显示,扬州是个内陆城市,与浩瀚的大海没有多大联系。其实在唐宋期间,扬州同泉州、广州、明州(现在宁波)一起并列为唐宋“四大名港”,是中国与各国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口岸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港口城市。 唐宋时期,中国开拓了多条海上贸易通道,当时与中国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唐代后期,扬州曾作为东海交易圈和南海交易圈的汇集点,是渤海湾、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东南亚经广州沿海延伸到长江河口附近区域的重要交易港口。 扬州港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日本的遣唐使。从第14次遣唐使开始走南路,也称大洋路,这条从博多到五岛列岛、渡海到达明州或扬州的航海路线,不但是遣唐使时代的重要航线,也是中日两国之间交往的主要航线。 南海“丝绸之路”的兴起与扬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扬州处于江淮地区,该地区是唐宋时期重要的丝绸产区。同时因为当时的扬州是临海城市,就近水路输出极其方便。造船业很发达,航海技术也十分先进,海运较陆运更为省钱、方便。再加上朝廷对南方各国所产香料的需求量很大,印度、罗马等国海船来中国直接采购丝绸的也不少,这些因素造就了扬州同泉州、广州一起成为唐宋最为繁华的沿海城市。 扬州曾是海上丝绸之路枢纽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和联系,陆上丝绸之路因此而中断。而同期,随着中国向东非航线的开辟,以及大量波斯商人侨居扬州等中国沿海城市,扬州海运逐步兴盛发展起来。 随着东西方贸易空前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往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1200多年前,唐代扬州依托运河和长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国际性商业都会,当时在扬州经商的外国人多达1万多人。 同时扬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南北货物的重要集散中心。而在“南海一号”出航的南宋时期,穆罕默德第十六世孙普哈丁正在扬州传教。在扬州,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汇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中东波斯湾地区;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 南宋以后,随着海禁政策实施,我国航海业逐渐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再加上泥沙导致长江河口向东延伸,扬州的重要港口地位被杭州所取代。 擦亮海上航路这块招牌 古代通商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南海为中心,中国古代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途经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地区。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比陆路持续时间更长,交流物资品种更丰富,到达国家和地区更多更广,在历史上影响也更大。事实证明,扬州不仅为创造辉煌的陆地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有专家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扬州应该充分挖掘这段航海历史,以此放大扬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利用海上丝绸之路通商贸易、友好往来的历史优势,开辟与中东、阿拉伯国家更多的经贸、旅游联系。这样,扬州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广州港 文献记载,广州港四易港址,南海神庙是最早的港址,也是历史港市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建筑。像这样有悠久历史的古港,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极为罕见,实属海上丝绸之路十分重要的遗址。 广州港是世界上惟一两千年不衰的港口。广州历史名城的发展与广州港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古代扶胥港作为广州外港的一千多年期间,是广州海外交通贸易的辉煌时期。从唐代到清代有六朝皇帝给南海神封王、封帝、封神,显示其在我国海洋文化中无比崇高的历史地位。南海神庙以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科学价值,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这是广州名城一部真正的石头史诗,一座历史文化丰碑,具有世界价值的重要文化遗产,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开发利用。 南海神庙及周边地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得天独厚,背山(龙头山)面水(珠江),河道纵横,文化景点众多,前有珠江航道,后有广深公路,水陆交通方便,具有建设大型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有利条件。若能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南海神庙史迹为中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文化生态旅游区,将会更凸显广州历史名城的文化品牌。还可以重建过去与有关国家的联系,就像近年来,阿曼仿古船和瑞典哥德堡号重游广州一样,搞一些异国风情的旅游景观,以文化为纽带,发展与各国的经贸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