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榜下捉婿”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9:39: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宋代的时候,有一个新及第的年轻举人,为一权势之家看中。揭榜之日,权势之家长来到青年面前,问道:“我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并不丑陋,愿意嫁与公子为妻,不知可否? ”此青年深深鞠了一躬,推辞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如何? ”围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随即散去。

    还有一个叫韩南的人,刚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问到他的年龄时,他苦笑地作了一首绝句:“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其回答不可谓不幽默。这位韩南老先生在73岁的高龄仍会有绣球抛来,真是莫大的讽刺。

    在宋代,这样的“榜下捉婿”的例子不胜枚举。所谓“榜下捉婿”,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宋人笔记对“榜下捉婿”多有涉及。宋真宗时河北人范令孙登甲科,宰相王旦就把他招为女婿。有位新科进士叫高清,品学平平,宰相寇准却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寇女死后,另一位宰相李沆又将女儿给他续弦,时人称这些幸运儿为“天子门生宰相婿”。

    宋代为何会出现“榜下捉婿”的婚配奇观?这得从宋代文官地位说起。宋太祖时就有“不杀文臣”的条训与崇文抑武的国策,以后的宋代历任统治者都一以贯之,导致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意义上来说,宋朝都堪称文人士大夫如鱼得水的时代。他们多出身于庶族寒素之家,全凭个人奋斗才突破逆境,跻身于统治集团成员之列。

    宋代的文官官俸高,接受的赏赐也重。不仅如此,还可以荫及家人,差科全免,成为社会上享有特权的“官户”阶层。在唐代,士人取得功名后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到了宋代,只要是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的速度和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司马光与苏轼的恩师陈襄就曾在他的《仙居劝学文》里这样写道:“今天子三年一选士,虽山野贫贱之家所生子弟,苟有文学,必赐科名,身享富贵,家门光宠,户无徭役,休荫子弟,岂不为盛事? ”宋代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就拿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来说,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这样,屡屡上演“榜下捉婿”也就不足为怪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2-6-13 12:02:10 |只看该作者
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谢谢余青朋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5 00:47 , Processed in 0.0107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