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正的美人,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7-09-29 08:19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12:57: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叶老口中的才女,指的就是“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在近代中国,她们的声名仅次于“宋氏三姐妹”。
四姐妹当中,走得最远的当属小妹张充和

张充和四姐妹,左上为充和。
充和194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50余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名校执教,传授昆曲及书法,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倾尽一生心血,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
她那“漂亮得可下酒”的小楷,为她赢得了“当世小楷第一人”的美誉;
在各种出版的昆曲图录里,她的名字与梅兰芳等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
她特别爱穿旗袍,于90岁高龄时与曲友们欢聚,依然面容清秀,举止优雅,一亮嗓子,博得掌声一片......
有人惊叹:这是活脱脱的最后的大家闺秀。

如今,时移世易,故人亦已逝,她把那一抹靓影永远地留在属于她的时代里。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
张充和的一生诠释了:所谓闺秀,即是以一身的传统修养,把起起伏伏的日子过得从容而诗意。
一、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
张充和的成长伴随着旧时的明月与醇厚的古风,亦于生命的黄金时段,经历了战火纷飞与动荡不安。
然而,不论时代如何沉浮,生活发生何种波澜,她始终保持贵族的风度,日日研墨练字、读诗作词、吟唱昆曲。

年轻的充和
充和出生于上海,在她降生前,母亲陆英已经连续生了三个女儿。
身为李鸿章侄女的叔祖母却膝下无子女,于是,在充和仅8个月大时,叔祖母便把她带回合肥老家抚养。
后来充和回忆说,这是因为母亲心大,考虑到叔祖母没有后代,需要过继个孩子做继承人。
之后,充和的母亲还将四儿子宇和也过继给一位亲戚。
张充和在合肥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同年,转眼到了10岁,这年,叔祖母为她请来考古学家朱谟钦当老师,朱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亦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从断句开始,一上课就交给她一篇《项羽本纪》,让她用红笔断句。
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充和都要在书房中度过,中间仅有1小时来用午餐,平均每10天才有半天休息时间。如是数年,习得了受益一生的国学知识。

充和的字画
知识的增长滋养着充和,但也掺杂了寂寞,外人看到的大多是张家的殷实。年幼的充和自小远离家人,没有玩伴,孤独地在深宅大院中长大。
在孤寂的岁月中,一支毛笔,一册古书,寄托与安慰着充和的心灵。充和喜欢于课后待在藏书楼中,静静地领略那数以千计的书卷,有些年代久远且已落满灰尘的书卷,纸张已变得脆黄,一碰就会掉落。
她喜爱这份古与安静,在故纸堆中读过《桃花扇》《紫钗记》《牡丹亭》,幼小的她产生了无限的艺术性的遐想。
叔祖母去世时,充和已十六岁,她回到了苏州九如巷与家人一起生活,并进入父亲创办的女学读书。在这里,充和接受了与私塾完全不同的教育,相比之下,三位姐姐更为洋派,充和的旧学功底则最好。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时代的转型期,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姐姐们高谈阔论时,她无法参与其中,于是乎养成了每日静静读书习字,不闻窗外之事的习惯。
苏州的生活也不是全无乐趣,在这里,充和的人生路上多了一项爱好,且陪伴终生,这就是昆曲。充和的父亲痴迷于昆曲,常请昆曲大家来家中传授孩子们拍曲,充和方才知晓,自己往日读过的那些文字是可以吟唱的。

充和表演昆曲
除了充和,四姐妹中最迷昆曲的是大姐元和,她特别喜欢登台表演,后来嫁给了著名小生顾传玠。相比大姐,充和更多的是将昆曲当成爱好,她曾说:“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在苏州拙政园居住时,充和常常夜晚一个人在兰舟上唱昆曲。
春色满园之时,她与大姐元和上演了一出《牡丹亭》。她饰杜丽娘,大姐饰柳梦梅。当杜丽娘悠悠转身,轻甩水袖,娓娓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藏书楼里的《牡丹亭》仿佛来到了人间,一个绚烂的世界在她面前徐徐展开。

充和饰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从此,昆曲给了充和心底的无尽的力量。
二十一岁这年,她以语文满分、数学不及格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
在国文系,她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也都是她的老师。但充和对学校之外的世界更感兴趣,北大旁边的清华,有位专业昆曲老师开课,她经常前往聆听,悉心求教。
但在这段时间,她患上了当时极难治愈的肺结核,唯有退学回到家中养病。即使养病期间,她依然天天与诗书、昆曲作伴,一有机会就举办曲会。
不知不觉几月过后,她竟神奇般地康复了,她认定是昆曲发挥了奇效,更加坚定了要与昆曲伴随一生。
许多人言说诗书无用论,但身处孤寂、困顿之时,能给我们最温柔的力量与安慰的,正是读过的诗书。真正的高贵之人懂得,诗书才学才是人生的必修。
二、战火的洗礼
苏州的欢乐时光并未持续太久,抗战爆发后,充和流寓重庆。
在重庆,她住的房间很小,家具亦很简陋,她便找来了四个煤油桶,上面架一块木板,再摆上上好的笔墨纸砚,这样便成了一张书桌。这方天地微不足道,充和在其中继续享受着自己的诗书时光。

年轻时的充和
很快,这方天地成了文人雅集的乐园。朋友一起题字作画,曲人乐友也喜欢聚到充和的房间,她会吹笛,有朋友会弹琵琶或古筝,便与她应和,袅袅乐音从房中传出。
后来,充和找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的工作,在这里结交了沈尹默、章士钊等名士,并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
沈老评价她的字是“明人学写晋人书”。
她曾说,自己不打扮,不爱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年迈的她,手臂上肌肉仍十分有力。

与沈伊默夫妇合影
在重庆那段时间,经常响起防空警报,但她仍然坚持书法的练习,她将桌子置于防空洞旁边,端立于桌前,一笔一画地练习小楷,警报声一响,就可以迅速钻进洞中躲避。
这期间,她创作了一首《桃花鱼》词,意蕴深远,清雅空灵,被认为是她最好的诗词。
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 张充和用小楷书写的《桃花鱼》词
旁人忆起战争,脑海中满满的都是硝烟弥漫,而充和的生活却并没有变得敷衍和悲伤,相反,她的生活一如既往地雅致诗意。她坚持心中所爱,诗书、昆曲,无一缺席。
充和是真正的闺秀,她懂得诗意的生活与环境时运无关。以从容与优雅之姿对待生活,困境中的日子也可以过得诗意。

三、与诗人的缘分
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正当年的充和充满人格魅力,追求者络绎不绝。最初为大众所知的一段情事,男主角是著名诗人卞之琳。
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

卞之琳与充和,1936年摄于苏州天平山
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密友,那时充和正住在姐夫家中,两人得以相识。
卞之琳苦恋充和,在当时几乎成了当时文学圈内公开的秘密,甚至后来充和出嫁去了美国,仍孜孜不倦。卞之琳追求充和达十年之久,直至45岁才黯然结婚,对充和的爱恋,持续了大半生。

对于这段感情,多年后,充和对朋友兼学生苏炜说道:
“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和他恋过,所以谈不上苦与不苦。”
卞之琳精心写给充和的信可能有上百封,充和从未回复,她以为这样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可对方还是坚持不懈地写。当苏炜问到,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清楚呢。充和回答说:“他从来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
充和喜欢性格开朗、单纯的人,卞之琳则显得忧郁一些。除此之外,卞之琳以新诗闻名诗坛,可充和认为卞的诗歌“缺乏深度”,人也“不够深沉”。而且,二人的教育背景和审美追求都不同,走在一起实属不可能。

四、异国良缘

充和与汉思的结婚照
1948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那一年,她已经35岁。
她和傅汉思也于在沈从文家里相识。二人婚前,沈从文的儿子小虎都亲昵地叫他“四姨傅伯伯”。
对于丈夫傅汉思,充和是满意的。她曾评价对方是个单纯的好人,被人欺负了也不知道。不同于卞之琳的新派作风,充和与丈夫虽然国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这对中西合璧的伉俪却是志同道合,他们都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丈夫汉思,他的汉学修养很深,对中国历史比允和甚至还要了解,非常有见地,这一点让充和很是服气。

与子女在一起
受这段婚姻的影响,充和选择远渡重洋。1949年,还未见证新中国即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和与汉思在上海乘坐轮船去往了美国,充和随身携带的只有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
五、异国他乡的日子
初到美国,生活异常艰辛,夫妻俩经历了若干年艰难的岁月。
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汉思全力攻读博士学位,瘦弱的充和成了家庭的顶梁柱,操持着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宜,她不仅要到图书馆工作帮补家用,还要照顾儿女、料理家务。最困难之时,她把视为珍宝的乾隆墨变卖后,才得以维持生计。
即便在如此一般的困境中,充和保持天天练字、唱曲的习惯。

充和于美国的家中留影
“我做家事,一面唱曲子,不然我哪有工夫唱……做细点事便唱细曲子,如《牡丹亭》,若拖地板扫地便唱《刺虎》一类的曲子。”
充和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还有情趣。
这种日子持续到汉思成为耶鲁大学的教授,他们的生活才安定下来。得到空闲,充和便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诗书及昆曲之中。更可贵的是,充和自此成为了弘扬书法和昆曲的使者,她到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于家中开设曲社,与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人分享心中所爱。

晚年的夫妇二人
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中,无论生活起伏,充和的生活一贯儒雅。她唱优美的昆曲,用清香细腻的墨条,喝高冲低泡的香茶,穿极具东方意蕴的旗袍,种代表文人情结的牡丹、芍药、竹子,家中永远曲音袅袅,墨香、茶香幽幽。
充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高贵、风雅。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最寻常的生活中也能蕴含点点滴滴的美。
充和超过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无论时代动荡或人生起伏,她始终保持着中国大家闺秀式的气质与风度,营造起属于自己的一方优雅、诗意的天地。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2015年,伴随充和的离世终成绝响。
民国最后的闺秀走了,像一泓清泉水,她的清澈、高贵还在人间流传。
关注京博国学,获取更多与本文相关文章:
女人,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女人最高的涵养,是修成菩萨相
宋庆龄:你有多繁华,就有多孤独
董卿首谈儿子:这样的女人,才不会弄丢孩子的未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4 18:27 , Processed in 0.00912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