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的古地名 历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古都要塞在哪里? 2016年07月23日 10:04
来源:私家历史 作者:徐寅杰。 ![]()
三国时期汴渠示意图 入宋后,赵宋王朝开凿的闵水在开封汇入蔡渠(蔡河),其在开封以南河段则利用了一部分古鸿沟故道。后来闵水、蔡河也被统称为惠民河。 ![]()
宋代惠民河示意图 北宋以后,惠民河一带经历频繁的政权更迭和黄河泛滥,也落得淤塞不通的下场。时至今日,鸿沟旧迹虽已经湮没近千年,但仍非完全不可考,如今河南荥阳的广武涧当为鸿沟北段遗迹;淮阳县以东的蔡河,以及下游的老蔡河,当为鸿沟南段的沙水故道,同时也是北宋的惠民河故道。不过,随着黄淮地区近现代气候暖干化趋势的加剧,今日广武涧、蔡河已经无法重现当年鸿沟水量丰沛、舟楫相接的场景了。 邺都尚存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现存古都遗址众多,按地理单元可化为三片。其一为河洛古都区,崤函古道就是服务这个片区的;其二为郑汴古都区,鸿沟服务这个片区;最后是黄河北岸的殷邺古都区,包括殷墟和邺城等遗址。前两片古都遗址区,在今天都有明确的“继承人”。而第三片区的邺城是怎么消失的?它有没有继任者?这些问题,很多历史爱好者也不能做到对答如流。今天,中国史学界公认安阳是殷、邺的继承者。殷墟和邺城遗址也成为安阳屹立“七大古都”的重要资本。不过,邺城遗址不仅不在安阳市辖区,而且还“跨过省界”落在了河北省境内,这种继承性关联难免遭人非议。安阳、邺城、临漳三地历史上既分分合合,又前后相继,继承关系十分特殊,需要细致考察方能缕清。下面笔者从行政区划、观念认同的角度对这种继承关系进行解读。 ![]()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07期所载的《河南古都名城分布图》 其一,看行政区划变迁。邺城自春秋齐桓公时期始筑,战国设县及至北宋,虽存废不定,规模不时增缩,但位置基本稳定在今临漳县西南的邺城遗址。相形之下,安阳县从秦汉到北朝几度从邺县分出,又几度并入,县城也不断迁徙,非常不稳定。
![]()
三国时期的魏郡和邺县、安阳县,当时魏郡的中心还在邺县 北周杨坚焚毁北齐邺都之后,将相州、魏郡、邺县三级官衙及居民尽数南迁至安阳城。直至隋开皇十年,邺县治所才重返漳河边的古邺城,而相州、魏郡治所则留在了安阳;安阳从此代替邺城成为相州、魏郡的中心城市。 ![]()
隋代的魏郡和邺县、安阳县,可见当时的魏郡中心已转移至安阳县 到了北宋熙宁年间,邺县降为镇,属地分别划入安阳县和临漳县,其中古邺城地入临漳县。这一变化致邺县建制消失900年,其间它的继承者临漳县和安阳县始终在同一个州(相州)、府(彰德府)级行政区划下。明、清及民国时期,两县也均属河南省。
![]()
北宋相州和安阳县,此时邺县已经降为临漳县的一个镇 1949年,曾一度划出临漳县、安阳县部分土地重设邺县,属平原省,1952年后属河南省。不久这个新设的邺县重新并入安阳。而包括临漳县城和古邺城在内的临漳县其余地区则被划入河北省,造成今天安阳和古邺城隔省界对峙的局面。总体而言,安阳与邺城历史上数次分合,在北周焚邺和北宋废邺两次区划变迁后,安阳坐实了邺城继承人的地位。 ![]()
新中国初期的平原省安阳专区及新设的邺县 其二,看古人观念认同。就像汉代人认为长安是秦咸阳城的延续一样,杨坚焚邺都之后,安阳一直被古人视为古邺城的延续,相关文献资料已屡见不鲜。安阳北郊隋墓中出土的墓志铭直言墓主人死后“葬于邺北”,显然是把安阳当作邺城。唐代天宝年间,全国有一次“改州为郡”的过程,治所在安阳的相州,本该改为古称“魏郡”,然实际上被改为“邺郡”,其以安阳代指邺城用意非常明显。北宋时,各州均有别称以备封爵,此时相州的别称还是“邺郡”。到了明代,时人朱载玮作了名为《秋日登邺城北楼》的一首诗,此时古邺城已没有府县建制,故此北楼当在安阳。清代安阳知县有关疏通城壕的碑记中,也把安阳县的护城河称作“邺城之壕”,当为另一例证。可见,自北周邺城徙治以降,世人已默认安阳为邺城的继承者。 我们搞清楚了古邺城和安阳的来龙去脉之后,可能仍会被两地相隔悬远,又为省界所隔的现状所困扰。不过,秦咸阳城与明清西安城、汉魏洛阳城与明清洛阳城均相隔十余公里,尚且被认为有继承关系;以此标准,古邺城与今安阳的延续关系,就更不能因为一条不足百年历史的新省界而被轻易否定了。安阳继邺,犹邺之承殷,本一地之异名而已,自然也无愧于“七大古都”之名号。 参考文献: 辛德勇:《崤山古道琐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04期。 史念海:《论济水和鸿沟(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张之:《历史上安阳与邺之关系》,《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199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