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目山战役献礼“七大”,毛泽东认为“粟裕可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14:43: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天目山战役献礼“七大”,毛泽东认为“粟裕可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2020-07-25 15:23                    


                          1945年初,粟裕奉命率队开赴苏浙,担任苏浙军区司令。中央赋予苏浙军区总的战略任务是:在江南大发展,以便在战略反攻时,我军能够“破敌、收京、入沪,配合盟军登陆”。

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视新四军为眼中钉,不可能让新四军在苏浙地区立足,想方设法对新四军进行剿杀。
双方于是爆发了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顾祝同和顽军要再来一个“皖南事变”,粟裕和新四军要替皖南烈士复仇。
当时,中央在陕北召开“七大”。天目山战役无疑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 最终,粟裕不负众望,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三战三捷,给“七大”献了份厚礼。
粟裕在军事上打了一个大胜仗,大煞国民党中央军锐气 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粟裕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敌而变,一改抗日战争中主要打游击战的战法,主要采取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三战三捷,共歼敌万余。特别是第三次反顽战役,共歼顽军突击第1队少将司令胡旭旰、第52师副师长韩德考、第79师参谋长罗先觉等以下官兵6800余人(其中俘虏近3000人),缴获各种炮17门,轻重机枪130余挺,长短枪千余支。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军一部分官兵错误地认为新四军只是些残兵败将,不堪一击。天目山战役一扫“皖南事变”阴霾。特别是顽第52师曾是“皖南事变”的刽子手,这次让新四军打得落花流水。突击总队更是中央军的精锐,官兵臂上都佩带有“奇兵”二字的袖章。有个被俘的军官怎么也弄不懂他们这样的“奇兵”是如何被吃掉的,嘴里不停地唠叨:“你们是怎么打的?是谁指挥的?“......

粟裕在政治上进了一大步,首次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七大共选出中央委员44名,候补中央委员33人。粟裕正是在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传达七大精神时,对粟裕做了特别介绍:“粟裕同志在天目山地区连续打了几个漂亮仗,中共中央首长非常高兴,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在酝酿选举中央委员人选时,给予粟裕同志高度评价。”
粟裕,这个和方志敏、寻淮洲一起带着北上抗日先遣队历经磨难的将领,这个独自开展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保留革命战略支点的将领,这个中央一度以为“牺牲”并为之开了追悼会的将领,在七大上光荣当选为候补委员。这是粟裕在政治上更加成熟的体现,这是中央对粟裕高度信任的体现。

粟裕在指挥能力上被高度认可,毛泽东认为“粟裕可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早在井冈山时期,粟裕就跟随毛泽东、朱德学习打仗,并深得“精髓”和“三昧”。粟裕在那一时期就有“青年战术家”的美誉。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指示新四军“懂军事知识之人”带队实施战略侦察,选的是粟裕。自此,粟裕一直战斗在抗战的第一线。刘少奇当新四军政委时赞誉粟裕和他的新四军一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他指挥的黄桥决战,打得韩德勤顽军一蹶不振;他组织指挥的车桥战役、南坎战役等使日寇闻风丧胆。
粟裕打仗的天赋,包括这次在天目山战役上的出色表现,使毛泽东对他的印象愈发深刻。在七大讨论粟裕情况时,毛泽东慧眼认为: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这话被参加七大的曾山带话传给了新四军的广大将士们。

粟裕的部队提前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解放战争做好了战略战术上的准备。 天目山战役除军事上胜利本身外,还有着更大的意义和影响。战役中缴获的大量美式武器装备,“不仅使新四军各个班、排普遍加强了近战火力,有的还配备了火焰喷射器,各团、营都增建了配有重型武器的机炮连”。这些都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苏浙军区的部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在全军率先实现了由分散游击战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这为以后遂行解放战争的战略、战役任务在军事上作了重要的准备。很多在天目山参加过战役的同志后来回忆说:“经过天目山战役,为以后打苏中战役,打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 做了最重要的演练,他们对粟裕打运动战、歼灭战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和把握”。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7 18:52 , Processed in 0.00806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