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清之际的官二代接班现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0:30: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多数人未及而立之年的时候,不少还在为“房贷压身”、“晋升无门”甚或“宝宝入学”等难题而愁苦。然而,“同在一片蓝天下”,神木县28岁的刘某已经准拟提拔为副县长啦!这等“火箭式”的提升,自然难孚众望,有不少民众揣测这与其担任市级干部的叔叔有关。为此,当地公民麻某向人民政府递交了《信息公开申请书》,自称为了提高党政工作的透明度,强烈要求官方按照法定程序将刘某的履历予以公布,以正视听。

       結果自然是不了了之。

  其实,对于如何限制隐性的”权力世袭“,让社会步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愿景,不仅基层百姓关心,庙堂之上的”智术之士“也频频谏言。早在2013年,《学习时报》就曾刊登文章,直指官二代接班现象会阻碍”士庶合流“,甚至会让积极有为而又”无根无据“的优秀青年”心灰意冷“!

         众所周知,官二代接班现象古已不乏,例如明清之时盛名招忌的五对“父子宰相”的诞生——陈以勤、陈于陛;杨廷和、杨慎;张英、张廷玉;刘统勋、刘墉;翁心存、翁同龢。但在这些“父子宰相”身上,也都有些共同的地方,可供后世垂鉴:


其一,为人父者均训子严格,抑且言传身教,必使其子兼备德、法、术三种材质,再配以学问,故而此数子无论寓文寓理,都精通畅达,有“国体家”的风采。其中,张英在个人著作《聪训斋语》中这样告诫儿子:“尽其性;广其志;养其材;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不惟如此,更在“让利于民”一事上身先垂范,主动缩减府邸,以供当地百姓安居。比之于现今“强拆硬打”、“以邻为壑”之类的咄咄怪行,不知高尚几何!当然了,张英能够这样做,未必是真出于什么“以民为本”的考虑,多半是在作秀、装孙子。因为张家在当时举业不断,名宦迭出,在京城、乡里誉称四起,如:“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自祖至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而已”、“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影响之大,震惊朝野。所以你再不低调一点,那不就成为百姓唾骂、同僚攻讦、帝王猜忌的众矢之的了吗?况古人重名,尤忌在丹青之上留下“蠹政害民”的字样,自然不敢太出格。


再论这些所谓“官二代”的才华,那也是绝不输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空灵跌宕的《临江仙》,便是杨慎所作。可见这些宦门之后还真是有两把刷子,起码面子上像那么回事,有东西可以拿得出手,没把老子的面子丢到裤裆里。


      现在有些位高爵显的人真是连孙子都懒得装,自己的儿子明明是个废物,上任之后本来毫无建树,却还要借市侩、禄蠢、顺民、犬儒的喉舌赞他是“无为而治”、“庸德庸行,和平之基”,强行提拔。视百姓唾骂、国际舆论、口诛笔伐、领导猜忌如同无物,其脸皮之厚黑,真令我“华夏长城”汗颜无地!


其二,为人子者均恪守家训,矫枉过正,并把言行规范都化为理论上的“四纲十二目”。其大略如下:


      1,立品纲——戒嬉戏、慎威仪、谨言语。
      2,读书纲——温经书、精举业、学楷字。
      3,养身纲——谨起居、慎寒暑、节用度。
      4,择友纲——谢酬应、省宴集、寡交游。


      这四纲十二目正是信奉“灯市繁华常避影,酒场热闹早抽身”的翁氏父子的真实写照啊。


其三,这几对宰相父子都知道阻断“士庶合流”的危害,时常提拔后进。我们知道,在专制社会,一个政权的气运存续直接取决于帝王家们的十项基本素质——做人原则、政治号召、管理方法、胸襟气度、谋略判断、品德见识、统御能力、英明智能、执法态度、军事才干,而间接则取决于民心的向背。所以说如果统治阶级能自觉自愿的推进“士庶合流”,让百姓觉得自己通过努力以后,可以与士族阶级平起平坐,或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么百姓能不拼死守卫这个给他带来希望的政权吗?

譬如翁同龢,他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时常接济青俊。实业家张謇在名不见经传之前,曾经屡屡受其泽惠,方才大展骏足,高中状元;一介寒儒、毫无背景的张元济也因他的举荐而得以名列金榜。最后正是这两个人,在他被贬出朝、青黄不接之际,一个主动帮他搭屋建房,一个重资帮他出版日记。

张廷玉也是一样,其子张若霭曾经高中探花,群臣都向他来道贺。雍正帝也在保和殿内夸他们张家英才辈出。张廷玉却长跪不起,说天下寒士太多,我的父亲和我已经都位居宰辅,我不能再厚颜无耻,让自己的儿子也位列九卿。好的位置也要给广大的读书人留一些!无奈之下,雍正帝只好将其子降为二甲第一名,这事才算了结。

相反,如果藏富于箧,贪残凶暴,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一味的阻断“士庶合流”,令市级或市级以上的干部职位长期垄断于权贵资本利益集团、金融资本利益集团、实业资本利益集团、知识资本利益集团四大特殊利益集团手里,只把厅、局、科、处等相对较低级别的官职对百姓开放,与此同时,还不忘向百姓提出《素书》中的八项要求和“隐忍二三十个春秋”的年限作为苛难,其结果只能造成人才的反向流动。(作者按:素书的八项要求:其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其二,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其三,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其四,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其五,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其六,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其七,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其八,如其不遇,没身而已。一言以蔽之,就是想当官的话,光有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之心还不行,你必须得是圣人,不是圣人就得用厚黑学装成圣人。不过,装可是装啊,装完了可不一定提拔你。你要是装了二三十年的孙子还没混出来,只能隐没自身。如果你不甘心,出来乱喊乱叫,发泄不满,或者“另择明主”,那你就是桀骜不驯、汉奸国贼!)

其四,都善于总结经验,修炼官场智慧。这个官场智慧,《清史稿》做了总结:“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说白了就是懂得“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福祸相依”、“居安思危”的至道。与大放厥词,曰“我爸是李刚”、“你摊上事儿了”之流,不可同日而语。

反观我如今之官二代,只因求爱不成,便强行闯入民宅,将汽油泼向一名16岁的少女,并点起打火机将其烧成重伤,或致终身残疾。此后,伤情鉴定迟迟未做,女孩的医疗费用遭停止支付,嫌犯要求取保候审,几乎将受害人家庭逼上绝路。放眼全球,菲律宾的阿基诺家族、印度甘地家族、巴基斯坦布托家族,美国布什家族、克林顿家族、韩国朴氏家族也都在从政中体现了某些家族性特点,但他们大多数至少会以冠冕堂皇、符合法律的手段来为自己牟取利益,类似中国官二代这类“明火执仗”的行为,还真是世所罕见!

我们靠枪杆子打下了天下,这是我们掌权合法性的初始来源。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打天下者坐天下,这似乎很合逻辑、天经地义。但是不能忘了,和封建王朝不同,我们的合法性既不是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而来,也不是靠梦白蛇“斩蛇起义”而来,更不是“金刚转世”变成共产党人,从此共产党人自然获得了统治的资格。恰恰相反,我们是靠高举民主大旗,在否定所有这些神秘主义说教的基础上获得掌权合法性的。

没有“老百姓翻身做主人”这面旗帜,老百姓当初不可能跟你走。因此,尽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可以依据老百姓深信不疑的“跟共产党走翻了身,说明让共产党做我们的领路人是正确的”这个逻辑,作为人民的代言人、领导者,把党定义为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代表,用计划经济要求“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但这些都不是长久之法,归根结底要回到“人民如何当家做主”上来。万事都由全体民众当家作主自然做不到,但由他们选择他们认为放心的人去做,这已经是最低限了。

遗憾的是,前面的事实却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有资格选人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掌权者。掌权者不但自己选自己(所谓“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而且现在索性就在自己的儿子、孙子、亲戚、朋友中选。不是说官员的孩子不能为官。如刚才所举,即使在西方国家,为官也往往少不了家族背景。关键是,我们有些选择方式有问题,我们有些用人制度有缺陷。我们高举的民主大旗,本来是我们执政合法性的强大来源,但在实践中有时体现不出来。结果是,每错误地做一次,人们就用大旗上那两个灼人的字眼质问我们一次;每错误地做一次,我们就会因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而备感尴尬,执政合法性也就会随之下降一点。执政合法性是极其稀缺的资源,是经不住这样大手大脚地付出的。

面对根植于政体之内的家族性弊病、官二代现象,我们其实也有上、中、下三种抉择:

上策:祛除依赖“明君”、“清官”的臣民意识,张扬权利为本、参与为责的公民意识,实践自由,躬行民主,尊奉法治。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一国元首仅仅是人民公仆而已,产生元首,是要元首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元首,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

韩非有言:“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那么“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也是人之本欲。即每个人都应享有正当的、追逐理想、追求自由的权利。个人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可以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求同存异,砥砺修正,而不能被任何人以病态的目标和虚假的理想所强行统一,力争塑成一个模子,应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各美其美,天下大同”为治世理念。明末清初四先生中的南雷先生也有言:“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者,为民贼也。”

《明夷待访录》曰:“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因此,天下是非的评判,国家政事的处理。不能只有元首一人说了算,而要听从学校的公议,学校是高于元首的决定政治是非的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治理天下的设施都将出于学校。学校有议政辅政的作用,政府的各级官吏必须受学校的监督,而在校学生即未来的官吏,亦应在学校中得到实际的民主政治的训练。所以,学校除了通过传递学术文化以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之外,还应当培养天下人民的议政能力,以奠定民主政治制度之基础。

新学社秘书长徐东对此评价道:黄宗羲此言,是要“虚君实相”,以学校为国会,为一切权力机构的派生机构,对君权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制衡与监督体制,与后世的德意志帝国,现今的约旦、沙特阿拉伯、摩洛哥所实行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策:根据《人物志》中所授经验,选贤任能,走开明专制的路线:


       想要以开明专制的方式换得清平一时,必须有行为物范的清节家、立宪垂制的法家、智虑无方的术家、忠公体国的国体家、专能成器的器能家、分别是非的臧否家、错意工巧的伎俩家、能解众疑的智意家、善于著述的文章家、道艺深明的儒学家、应对捷疾的口辩家、胆略过人的雄杰家。


        道德品行高妙,仪容举止可效法,此谓之清正守节之家,如延陵、晏婴。


        建立法令制度,能善于强国富民,此谓之擅长法令之家,如管仲、商鞅。


        睿思明道善化,能出奇谋划妙策,此谓之擅长道术之家,如范蠡、张良。


其人之品德足以正肃风俗,其法律法令足以端正天下,其道术谋略足以胜任朝廷之用,此谓之公忠体国之人,如伊尹、吕望。

其人之品德足以统率一方,其法律法令足以端正一乡,其道术谋略足以权衡一事之利弊,此谓之专能成器之人,如子产、西门豹。


    喜欢讥刺呵责,分别是非善恶,此谓之善于品评人物,如子夏之类。


    擅长法令之流,不能谋划久远之事,而能接受某个官职之任,运用心智而施展巧计,此谓自善于技巧奇方,如张敞、赵广汉之类。


    擅长道术之流,不能创立制度确立定则,能遇变知用权宜之计,多权谋智慧,但公正不足,此谓之运智用意,如陈平、韩安国之类。


    能够作文立说,此谓之善于文章者,如司马迁、班固。


     能够传播圣人之业绩,而不能从政做事,此谓之善于儒学者,如毛公、贯公。


     善于辩论而不入大道,却能应对巧妙,此谓之善于口才辩论,如乐毅、曹丘生。


      胆识武力超越众人,才能谋略不同凡响,此谓之骁勇雄杰,如白起、韩信。


      以上十二种材质,皆可担当国家公务员。


具体的来说:“一、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强毅之人,恨刚不和,不戒其强之唐突,而以顺为挠,厉其亢。是故可与立法,难与入微也]。”意思是严厉正直、刚正不阿的人,他的才能适合于做纠正失误、整顿治理的工作,可是又很容易犯偏激过火、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别人的阴私之类的错误[坚强刚毅的人,其性格特点是凶狠强硬,很难与人和睦相处,在为人处事上,不是克服自己由于太刚强而言谈举止冒失莽撞的不足,反而认为柔顺就是屈从,变本加厉地加强他的过火行为。所以有这种性格的人可以让他搞立法工作,不能让他处理具体事务]。

“二、柔顺安恕,美在宽容,失在少决[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亢为刿,安其缓。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也]。”意思是性情温柔随和、安静宽恕的人,优点是宽容大度,缺点是对人对事下不了决心[柔弱和顺的人,遇事总是犹豫不决,处理问题抹不开面子,不是克服自己拿不起放不下的缺点,反而认为意气奋发太伤人,对自己的不紧不慢心安理得。有这种性格的人,可以让他做循规蹈矩的日常工作,很难让他裁决疑难问题]。

“三、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少忌[雄悍之人,气奋英决,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恇,竭其势。是故可与涉难,难与居屈也]。”意思是英雄骠悍、精力健旺的人,优点在于肝胆照人,性情刚烈,缺点在于不太顾忌别人的情面或事情的后果[雄健骠悍的人总是意气奋发,敢做敢当,他不警惕自己勇往直前的做法会使自己遭受挫折甚至毁灭,反而把恭顺有礼当做胆小怕事,做什么事总要把自己的精力使尽才罢休。这样的人,可以让他去办充满艰难险阻的事,很难让他在情况恶劣的环境下,完成忍辱负重的任务]。

“四、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精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于为义,而以勇为狎,增其疑。是故可与保全,难与立节也]。”意思是精明能干、慎密畏怯的人,很善于恭恭敬敬、兢兢业业地完成所负的使命,但缺点是疑虑重重,患得患失[精明谨慎的人,瞻前顾后,顾忌重重,不是克服自己不敢见义勇为的弱点,反而认为敢想敢于是胡闹,结果加重了他的疑虑。这样的人,可以让他去做继业守成的工作,很难让他开创局面,树立榜样]。

“五、强楷坚劲,用在桢杆,失在专固[凌楷之人,秉意劲持,不戒其情之固护,而以辨为虚,强其专。是故可与持正,难与附众也]。”意思是坚强猷劲、干劲冲天的人,他的长处在于能起骨干作用,缺点是顽固自信,刚愎自用[凌厉劲直的人百折不挠,意志坚定,他不克服自己固执己见、用情执着的缺点,反而认为明辩是非是虚无空洞的作法,结果使他变得越来越一往无前,不改初衷。这样的人可以让他做已经确立无误的执法工作,不能让他去团结群众]。

“六、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博辨之人,论理赡给,不戒其词之浮滥,而以楷为系,遂其流。是故可与泛序,难与立约也]。”意思是善于论证辩驳、推理分析的人,他的才能是在解惑说理、化解矛盾方面,不足之处是容易流于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博学善辩的人,说话条理清楚,口才好,他不克服自己滔滔不绝的演说很容易浮华不实、泛滥成灾的习惯,反而认为梗直是束缚人的枷锁,结果使自己放任自流。这种人可以让他去搞学术研究或教学工作,不宜于让他制定法规、条约]。

“七、普博周洽,崇在覆裕,失在溷浊[弘普之人,意爱周洽,不戒其交之混杂,而以介为狷,广其浊。是故可与抚众,难与厉俗也]。”意思是好善乐施、普济博爱的人,推崇造福百姓,救苦救难,缺点是容易良旁不分,当滥好人[襟怀坦白、交际广泛的人,喜欢让所有的人都宽裕融洽,他不戒备结交的人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反而认为性格坚贞是脾气倔强,从而越来越扩大他胡里胡涂与人来往的范围。这种人可以让他去做群众工作,很难让他去纠正、处置不良的社会风气]。

“八、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局[狷介之人,眩清激浊,不戒其道之隘狭,而以普为秽,益其拘。是故可与守节,难与变通也]。”意思是清高耿介、廉洁奉公的人,具有艰苦节约、不为贫贱所移的优点,但是也有过分拘泥于小节、死板教条的局限[梗直倔强的人嫉恶如仇,不愿随波逐流,他不克服自己狭隘偏激、固步自封的缺点,反而认为广交朋友有辱清名,结果使他变的越来越孤僻、拘谨。这样的人可以让他去完成无损人格、气节的任务,不能让他去做灵活变通的工作]。

“九、休动磊砢,业在攀跻,失在疏越[休动之人,志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太猥,而以静为滞,果其锐。是故可与进取,难与持后也]。”意思是注重行动、才能卓越的人,志在攀登高峰,超越同行,不足之处是好高骛远,根基不稳[注重行动的人羡慕那些凡事能打头领先的人,而且要立志超过他们。他不警惕自己做事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毛病,反而认为沉静就是停滞不前,一味的鼓舞他的锐气。这种人可以让他开拓进取打先锋,不适于从事打基础、当后援的工作]。

“十、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懦[沉静之人,道思回复,不戒其静之迟后,而以动为疏,美其懦。是故可与深虑,难与捷速也]。”意思是冷静老练、机敏周密的人,对于细微奥秘的事情很精通,缺点在于遇事迟缓怯懦[性格沉静的人,对什么是都要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他不克服自己由于冷静沉着造成的贻误良机,反而认为注重行动的人粗心大意,把自己的畏头畏尾说成是优点。这种人可以让他做需要多动脑子的类似参谋的工作,很难交给他雷厉风行、捷足先登的任务]。

“十一、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朴露之人,中疑实确,不戒其质之野直,而以谲为诞,露其诚。是故可与立信,难与消息也]。”意思是质朴坦率、一览无余的人,具有忠诚老实的品质,缺点是没有城府,容易泄密[纯朴坦白的人,心有疑惑也不愿意相信是真的,他不克服自己由于性格朴实而形成的粗旷直露的缺点,反而认为讲究谋略是一种荒诞的作法,为人处事一味坦诚相见。这种人可以去完成讲求信义的任务,不能让他做保密工作]。

  “十二、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贵其虚。是故可以赞善,难与矫违也]。” 意思是足智多谋、胸怀韬略的人,做事老谋深算,诡计多端,缺点是老奸巨滑,模棱两可[满腹机谋的人凡事都要审时度势,把事情做得让人人满意,他不警戒所使用的计谋是否正当,反而认为坦诚是愚蠢的表现,只推崇自己的玄妙高明。这种人应当让他去做扬善积德的事情,不能让他做查处违法乱纪的工作]。


下策:信奉“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理念,为了警惕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贼所做的防守戒备,就是应捆紧绳索,关紧绞钮,这是世俗上所说的聪明。那么只要紧紧握住当前的权利,以“六微七术”霸控人心,足可保三四十年之稳固。至于是否遗祸子孙,却可不必计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3:59 , Processed in 0.0073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