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虽然有一个较为相同的文化源头,却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日本在中国思想外来的影响下,糅合形成了非常具备特色的日本文化,例如儒家的思想,中日选择了汲取其中不同的内涵,中国主要学习了仁礼思想,日本学习了忠义思想,对于儒学的不同诠释也给了两国完全不同的理念。 日本学者吉田松阴说过:日本的儒学是以忠为绝对核心的,而且日本的忠是忠于家主(不是天皇)与中国忠于社稷的理念是不同的,吉田松阴认为日本万世一系,不会有王朝变迁就是源自与此思想,日本对于儒学最忌讳的就是《孟子》,因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是日本古代思想绝对不能容忍的,日本人甚至有一个传说:无论什么船,只要带着《孟子》,来日本的船必沉! 因此日本常年给人民灌输的思想便是:忠君思想,在日本评价一个人的优越与否,也不是看他有什么成就,而是在于他能否坚持忠于家主,即便家主昏庸无能,你对他誓死效忠,甚至为之去死,也是值得肯定的。这也就注定了,日本必然会崇拜一些悲剧英雄,他们也许因为选择错了无能的家主效忠而惨死,但致死不改变他们的忠心仍然会让人予以敬畏。 源义经
![]()
源义经在日本家喻户晓,有一些古典能剧和他与静御前的爱情悲剧故事让他在舞台上得以丰满,人们往往将舞台与现实所互补,因此源义经被塑造成了一个英武白皙的美男子,而真实历史的源义经并没有记载相貌(但根据他遗留的铠甲推测,义经身高只有133cm),但是他的赫赫战功却是很出名的。 古代的日本有姓氏的人很少,一般贵族才有姓氏,而贵族的姓氏来源于两个姓:源氏和平氏;这两支都是天皇的后裔,因此后世日本的诸侯武士无论谁得天下必须从这两氏追溯源头,才能得到公家的认可。 义经就是源氏的后人,他的乳名叫牛若丸,是源氏一族领袖源义朝之子,此时的日本还没有建立幕府统治,国家被源氏与平氏两族割据,天皇已经到了大权旁落的地步。久寿2年日本近卫天皇去世,没有子嗣,皇位空虚下,太上皇崇德上皇意欲复位,遭到了近卫天皇的生父鸟羽法皇的反对。源平二氏的不同实权人物分别支持两方,最终爆发了保元之乱,最终鸟羽法皇的弟弟即位,为后白河天皇,拥护他的源义朝与平清盛都得到了重赏,但源义朝不满于平清盛封赏高于自己,联合藤原信赖拘禁后白河天皇。在外的平清盛闻讯,立刻赶回京城,击败源义朝,,源义朝在逃至尾张时被手下杀死。源氏一族只余下义朝的儿子源赖朝流放伊豆,以及少数几名幼子寄放佛寺。经此一事,平氏彻底专揽了朝政,史称平治之乱,同年源义经出生。 义经与其母在平治之乱后被平氏俘虏,义经被送至京都,7岁时得知自己身世的他建立了打垮平家的愿望,在京都刻苦学艺,并且收服了极为强大的家臣:武藏坊弁庆。高仓天皇治承四年,源义经与三哥源赖朝奉皇命讨伐平氏,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涯。兄弟二人全力经营关东,准备讨平大业 元历元年,源义经以独特的奇袭战术,在一之谷大败平家,将其势力逐出京都附近,平氏跨海西逃,然而源义经功勋卓著的战功也引发了长兄源赖朝的担忧,对其未进行任何封赏。源赖朝刻意冷落源义经,只派心腹源范赖征讨平家,不料大败。次年的文治元年,源义经再度领命西征,于屋岛大败平家,平家于是自屋岛撤退到长门的彦岛据守,而源范赖和源义经亦在对岸布阵对峙。双方于坛之浦展开决战,平家此役全军覆没,平氏血脉的安德天皇也投海而死(传闻日本三大传国神器的天丛云剑亦随之沉没于海中) 源义经在京都曾经邂逅过善舞白拍子的矶禅师之女,,即“静御前”。两人一见钟情因此产生了一段十分凄美的爱情故事。义经战功卓著,越发被兄长忌惮,后来源义经押解平宗盛父子等凯旋返回镰仓,但就在抵达镰仓城外的腰越时,源赖朝遣使命令源义经不得进城,只要交出人犯即可。对于遭兄长猜忌深感痛心的源义经此时不知道,兄长已起杀心。 元历二年,源赖朝密令土佐坊昌俊入京谋事。土佐坊昌俊率领60余骑突袭堀川御所。源义经提刀应战,土佐坊昌俊不敌受缚。交代一切皆为源赖朝授意,让源义经非常寒心。源义经随即起兵与哥哥决裂,却被源赖朝四面围困,最终义经与家臣逃入山中。 此时静御前怀孕已久,源义经与其生死诀别,这段故事此后被不断演绎,根据《源氏物语》、《吾妻镜》等记载:源义经送给静御前一面小镜,谓:“愿君早晚梳洗之际睹物相思。”遂遣仆役数人护送下山。然而下山途中,仆役心生歹念,强夺财宝之后即各自散逃。进退无路的静御前在此时为追兵所逮,送往镰仓。 而义经与家臣流亡于外,源义经一行在奈良和京都的山野间四处躲藏。源义经明白如此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亦无再起之日,于是决定投奔奥州镇守府将军藤原秀衡。在此安稳度过一段时间,然而藤原秀衡死后,在源赖朝不断地利诱下,藤原家突然反目,率领500骑进攻义经居住的平泉伊川,源义经以战死于藤原泰衡的家臣手下为耻,不愿出战,独自进入佛堂中诵经,做自尽前的准备。源义经的家臣们为了保护主君能平静赴死,抱着必死的觉悟,舍命决战,各自斩杀多人后壮烈战死或自刃。其中如同手足的武藏坊弁庆更是勇武过人,万人不敌,最终万箭穿心,血战而死。而源义经颂完佛号后,手刃亲生女儿与发妻,自尽身亡。 义经战功赫赫,却落得如此悲剧下场,确实令人惋惜,但是由于义经忠于哥哥,家臣尽忠而死,所以为历来日本人所崇敬,尤其是他与静御前的悲剧爱情,更被反复演绎。真实历史上,静御前被押回镰仓后,源赖朝许诺生下女儿就留下,生下儿子就杀死,不料静御前生下儿子,被源赖朝派人扔到了海里。御前万分悲伤,加之听闻丈夫已死,在桥上徘徊哭泣。不久为悼念义经的亡灵,在当地的高柳寺削发为尼,为丈夫义经和被杀害的孩子念经祷告,过着凄凉的生活。时年22岁便病逝。这段凄美的爱情,后来被日本能剧反复演绎,静御前也因此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出名的女子之一。 得到天下的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第一个幕府,史称镰仓幕府,开启了日本的幕府时代,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就成了傀儡,大权落在了妻子宗族的北条氏的手里,不久蒙古大军席卷而来,镰仓幕府凄惨收场。 楠木正成
![]()
自从源赖朝的镰仓幕府成立,幕府将军掌权后,天皇渐渐成为傀儡。后鸟羽天皇以后的历代天皇继承其志,伺机倒幕,元军入侵蒙古后,镰仓幕府陷入一种财政困难中,对于京都的掌控渐轻。日本元弘元年,后醍醐天皇暗中策划倒幕,事泄后逃跑,史称“元弘之变”。8月后醍醐天皇逃往笠置山,分派近臣到近畿诸国号召武家勤王,得到各地不满北条不公的武家的支持,有着浓厚勤王思想的楠木正成率兵出战。 楠木正成是敏达天皇的四世孙,为人武勇正义,传闻后醍醐天皇曾梦到天上有童子告诉他南有一席,为陛下而立。后醍醐天皇访寻武士,正好楠木正成符合梦中所谓的身份,便对其予以重用。 元弘二年,北条高时与持明院派系的公家大臣拥立光严天皇,废后醍醐天皇为上皇,流放到隐岐海岛,同年秋,楠木正成再次举兵。此时各国勤王军奋起,声势浩大。闰二月,后醍醐天皇在武家协助下逃出隐岐, 元弘三年,奉北条之命讨伐乱党的源氏统领足利高氏一族临阵倒戈,归顺天皇。五月足利高氏、赤松则村、千种忠显等攻下六波罗,收复京都。同月,新田义贞兵分三路围攻镰仓,于26日攻陷镰仓,北条高时自杀,镰仓幕府灭亡。此后,后醍醐天皇还都,废光严天皇,施行新政,史称建武中兴。此战中楠木功劳很高,如果不是他坚定勤王也许不可能有这样的胜利。但是在论功行赏中,楠木却将功劳让给了新田义贞。 后醍醐天皇回京都以后便实行公家一统的理想政治。第一废除关白,亲自处理国政;第二确认后伏见、花园上皇的持明院统辖的领地及各大寺院神社的领地;第三是论功行赏;第四是恢复总揽中央政务的记录所及新设杂诉决断所。后醍醐天皇故意打压武家,提高公家的决定。这让助阵的武士一族感到十分的不满。足利尊氏对建武新政早有失望,心怀不满,于是他率领足利家族私兵擅自离开京都前往三河足利封地,迎战北条。 随后自封征夷大将军率领大军攻打京都,满朝震惊,公家大臣慌乱无措,各地武家纷纷投入足利帐下,唯有新田、楠木等出兵保卫京师。楠木正成血战五昼夜不敌足利而退,第二年的延元元年,尊氏一度攻入京都,后醍醐天皇逃至督山。北畠亲房的东征军及时赶回,与新田、楠木等军腹背夹攻,打退了足利军。不料5月,足利尊氏在九州、四国等地武家的支持下卷土重来,直逼京都。后醍醐天皇大惊失色,立即诏楠木正成回京。 楠木正成认为,以我方劣势抵挡敌方优势是无谋之举,应当暂时避开敌人的锐锋,让天皇转移到督山,自己回河内,把足利尊氏的大军引进京都,同时封锁淀川河口,断绝敌人粮道,阻止物资输入,使敌陷于困境,然后督山和河内二面夹攻。但是不懂战术的公家大臣都觉得这样很没面子,不肯听计,楠木只得领兵出战,他知道此战必死无疑,于是与儿子诀别,这段历史在《太平记》中被记载下来,后人读来都潸然泪下。 楠木正成预料此战必败,但为了回报天皇的恩典,决心死战到底,他率领700余骑在凑川的西宿布阵,支援新田义贞。此时新田义贞率领25000骑在和田御崎布阵,迎战尊氏的主力。楠木军与其激战数小时,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正成仍然不屈服,率领残兵继续抵抗。到最后身负数伤,精疲力竭,无奈跑进凑川北部一村庄的老百姓家里,检查身上受伤,竟有11处之多,部署仅剩73人,而且全部负伤,实在不能再战。 他与弟弟逃入百姓家后,两个人做了诀别,弟弟对正成回答:我的唯一愿望是七生同样生于人间,消灭朝廷的敌人。”正成对其忠义之气十分感动,表达了一样的志向,于是二人在墙上写下“七生报国”后,兄弟两人拔刀互刺而死。接着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都进入客厅自尽。等到足利大军赶来,都不禁潸然泪下。
![]()
楠木正成拥护天皇的忠义被历史铭记下来,至今为止,在日本皇宫的正面都有一尊楠木正成策马雕像,日本皇室将其视为自己的保护神,而永远供奉。楠木善于兵法,执政期间又对百姓很好,因此很受追捧。楠木正成信奉宋学,对于朱子学的忠义思想十分信奉。他的七生报国理念也与宋学有很多关系,在日本楠木正成的地位相当于中国岳飞的地位,但是二战后,日本法西斯以其为精神领袖,如今仍然以其神社为日本阵亡战犯招魂场所,影响极坏。 真田幸村:
![]()
足利尊氏建立了日本第二个幕府:室町幕府。至第三代足利义满时达到极盛,至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任期内爆发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豪族互相征伐兼并土地,幕府旁落,势力大衰,天正元年,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驱逐,幕府灭亡。 织田信长此后在本能寺被明智光秀暗害,其下属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立为关白,执掌大权。真田一氏就归附于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名义上统一日本,但是实际上,仍然有极为强劲的对手德川家康存在着,而此时志得意满的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在战争期间,丰臣秀吉病逝,隐忍多年的德川家康,对于丰臣一脉孤儿寡母的情况下,再也按耐不住,开始动手。于是爆发了著名的关原合战,战事蔓延至日本全境,双方均动员了超过十万兵力投入战斗,所有大名均表述自己的立场,从出兵到撤退维持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可谓自应仁之乱以来全日本的最大规模的内战。 丰臣秀吉希望自己过世之后,由五大老来辅佐他的幼子丰臣秀赖。其根本目的是要以合议制度来抑制德川家康的抬头,以确保丰臣政权可以代代相传。但由于二号人物前田利家的突然去世,导致家康无所制约而多次违反盟约,而使“五大老”变得有名无实。庆长五年,家康得到天皇的名义上谕,率兵讨伐上杉。石田三成联合其余两位大老,拥兵十万摆开与家康决一死战的架势。而真田家族也对加入东军(德川方)还是西军(石田方)摇摆不定?真田家内部发生了分裂——真田昌幸与幸村父子加入了西军,而昌幸的长子信幸由于是德川方重臣本多忠胜的女婿,而断然加入了东军,关原一战,真田昌幸与幸村父子被东军俘获,幸亏哥哥信幸求情,免去一死。但被流放,在流放中真田昌幸郁郁而终,这让真田幸村对德川家充满了仇恨。不久真田幸村秘密逃跑,前往大阪效忠丰臣家族,准备在大阪与德川家康决一死战。 丰臣军以大坂城守城进行作战。德川军约二十万大军包围大坂城,德川军动员的庞大兵力被《森家先代实录》誉为“集合了神武以来的武士”。动员方面,德川从召集来的大名合共约16万兵力,丰臣军约有10万左右。此战中真田幸村诱敌深入,导致德川军大败,折损2000大军,此后战争停停打打的,德川以和谈假意拖住丰臣一军,第二年又背信讨伐,此时丰臣一族毫无准备,对于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御争吵不休,真田幸村带领自己的骑兵摆阵应敌,与日本青年名将片仓重长遭遇,片仓初生牛犊不怕虎,带着自己独有的骑兵火枪部队与真田血战,双方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一直打到深夜,真田不敌而溃退,此役后,真田对其十分欣赏,夜里将片仓约出来,竟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当晚,大阪城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在大阪夏之阵以来,丰臣军连受挫折,损失了众多优秀的将领,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得不背水一战了。真田幸村独自找到首席家老大野治长,讲述了自己最后的作战方案,即全军出击,长驱直入德川家大本营,一举击杀德川家康。 但是秀赖胆子很小,不敢出战,这也注定了第二日的结局。第二天真田披甲上马,向死亡出征。德川与丰臣军战至中午,真田突然率领自己的骑兵杀出,直扑大本营,欲要“乱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突袭打破了德川家康的布阵,使得其仓皇后撤。当时,家康甚至想到了剖腹自杀(史载此役德川家康被真田的进攻吓得拉了裤子) 与此同时,毛利胜永也突入德川家康本阵,与真田幸村配合,在数倍于己方的敌军阵中反复突击,杀的七进七出。 但是此时大阪城内的秀赖还是不敢出阵,真田军渐渐陷入苦战,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田军的伤亡越来越大,真田幸村此时已经身受多处枪伤,浑身是血,实在无法再骑马指挥作战,于是率领残兵退入当地的安居神社休息,并拒险而守。几个时辰后真田幸村被西尾仁佐卫门砍下了首级,战死沙场。
![]()
准确的说,日本的悲剧英雄,往往都是因为自己未能跟对正主而死的,但是他们的忠于道义,愿意为家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也使得他们很被人崇敬,在日本人的价值观中,对与错远没有忠与义更重要。武士真的价值不在于其能力,而在于其心肠。日本流传甚广的七武士故事代表了一种价值观:真武士,就应该以身报家主,无论对与错,必须效忠,除了效忠家主,其余一切都不重要。读懂了这个特征,我们似乎才能理解某些日本人独特的行为观吧。(文/煮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