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印到奏章 海昏侯墓里的文字你都认识吗? 2016年03月08日 13:09
作者:吾云 这几天刷屏刷得最厉害、最激动人心的一件事是啥呢?当然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了, 墓主被证明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就是在历史上只当了27天皇帝的那位倒霉蛋。眼下,海昏侯国考古文物正式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包括刻着“刘贺”二字的玉印及墨书金饼、 奏章等。不过,对照玉印和奏章,我们会发现,玉印上的文字好像有些难认,而奏章上的字看起来和今天使用的文字没太大区别。同一时代的出土文物上,为什么会出现文字不同的状况呢? 古人就那么随意任性吗?今天推送的文章就来科普科普这件事儿,往下看。 激动人心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文物正式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展出名为“ 五色炫曜” ,取自司马相如《长门赋》中的“ 五色炫以相曜兮” ,以汉赋佳句形容文物之好,耀眼炫目。展览首日的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公布,海昏侯墓所发现的墓主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证据有三,一是墓内遗骸痕迹腰部位置的玉印上刻“ 刘贺” 二字,二是墨书金饼上有字“ 臣贺” ,三是奏章副本也署名“ 臣贺” 。 下面这个就是玉印,如果没看新闻,你一眼能认出这是“劉贺”俩字么?当然,沾了印泥印在纸上,字迹反过来或许会好认多了…… ![]() 刘贺印 下面这个是奏章副本:
![]() 奏章副本 相比较而言,玉印上的文字稍微显得有些难认,而奏章上的字看起来和今天使用的文字没太大区别。同一时代的出土文物上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汉字书写方式? ![]() 资料图 当我们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绵千年而未曾中断的国度时,总是要归功于我们所使用的稳定而久远的汉字体系。的确,汉字几乎不因时地转移,让21 世纪的我们也能通过阅读直接触碰孔孟或老庄的思想,汉字自身有延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汉字本身的书写形式没有变化。 带有文字的文物出土后, “ 识字” 成了研究者最重要也最头疼的第一功课,即便通过研究,还是有许多文字遗留下来成了未解之谜。让一个未经训练的人直接阅读古文字,恐怕更是如同看“ 天书” (当然,说是“ 天书” ,只是因其与今日使用的汉字区别较大,难以辨识,但仍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绝不能将其排除出汉字书体的队伍)。那么, “ 天书” 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我们亲切的汉字的呢? 几千年来,汉字形体的演变基本走的是从繁到简,从具象到抽象的路子。一个时代为了书写简便而创造的不规范的俗体字,可能就成为下一个时代规范的正体字的来源。从篆体到隶体,就是从“ 天书” 到汉字的关键一环,以此为界,也划分出了汉字的“ 古文字阶段” 和“ 隶楷阶段” 两大发展时期。比如海昏侯墓的玉印,上面的文字就是篆体。今天许多人治印时,还喜欢使用这个古老的字体。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虽不可信,但足见这种书体的历史。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等等。 不谈那些原始文化中发现的似是而非的符号,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形体就是商代的金文和甲骨文。承载金文的青铜器往往用在出征、祭祀这样的重大场合,所以是书写比较规范复杂的“ 正体” ,而甲骨则用于大事小情的占卜,所以是书写比较灵活简便的“ 俗体” 。金文的内容诘屈聱牙,甲骨文的内容有时就很亲切,比如有一片占雨的甲骨是这样的: ![]() 资料图 ![]() 资料图 来,我们翻译一下,上面的字其实是这样的: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而海昏侯墓的奏章,上面使用的是西汉的隶书。我们看奏章上的文字几乎没有障碍,要归功于隶书对篆体的改造。我们看不懂篆体,是因为它字形复杂,笔画圆转,加之缺乏规范,和今日使用的汉字相去甚远。不仅我们不认识,即使是在去古未远的汉代,人们发现的一批用战国文字书写的“ 古文经” ,就足以让许多代名家学者争论不休。所以,把“ 天书” 变成我们看不懂的文字,离不开隶书的贡献。 隶书不仅让笔画也变得更棱角分明,还让字形更加简单:原来篆体要写好几笔的,隶书一笔带过,甚至干脆不写;篆体里区别成若干个部首的,隶书里索性混同。比如说, “ 胖”“ 肥”“ 肌”“ 肤” 都带一个“ 月” ,乃是因为隶书的改造中,将“ 肉” 和“ 月” 混同了;同理, “ 朕”“ 服” 的“ 月” 本来是“ 舟” , “ 青” 的“ 月” 本来是“ 丹” 。如今有人批评简化字丧失了表示字源的能力,不妨看看两千年前汉字的自发演变。等到隶书的笔画更加平直,就成了沿用至今的楷体了。 话说回来,汉字的研究总是离不开考古。如果没有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的甲骨和青铜器,我们对于最古老的文字面貌的描画恐怕会失去一块重要拼图;如果没有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秦简,我们也不能判断秦代的隶书到底和汉代隶书差别几何。考古学界说“ 湿千年,干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当我们需要将汉字的历史追溯到尽可能远的年代,就需要以考古中发现的甲骨、铜器、石刻、印玺作为佐证。 每一次文物出土,都伴随着多方面的辛劳和努力,每一次的考古成果,也牵动着各方的关注。普通观众或许仅仅惊叹于文物本身的奇思妙想与不菲价值,历史学者则会关心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能否得到印证,文献学家会关心是否有更古老或更符合原貌的文献资料出土,人类学者或许关心文物背后的文化和科技发展变迁。每一次的考古发现,都是对今日的贡献。 上一张海昏侯墓考古现场照,一起来点个赞吧! ![]() 资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