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陈毅》:山东对陈毅指挥听而不从,并不买账 2020-05-14 09:00
《非常陈毅》:山东对陈毅指挥听而不从,并不买账 今天读到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非常陈毅》的文章(2005年01月09日 第八版 ),感觉颇有意思,从中看出了不少历史的真相。 现摘录几段妙文如下: 一 “ 抗战胜利后,陈毅回到华东,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但山东的高级军政人员知道陈毅调离过新四军这段经历,因此在解放战争初期,他们对陈毅的指挥听而不从,并不买账。陈毅指挥不动,集中不起兵力,因此我军‘入鲁六战,只有泰安一胜’。” 按:这段话说明两点:一是陈毅在山东,并非军史宣传以及后人想象的,因为是井冈山的老资格而威望高,进而一呼百应。因此,“在解放战争初期,他们对陈毅的指挥听而不从,并不买账。陈毅指挥不动,集中不起兵力。” 实际上,军队的威望都建立在打胜仗的基础上,没听说资历浅的韩信指挥不动,而只有资历老的樊哙之流不适合做全军统帅。 山东将领后来服从指挥了,是因为跟着统帅部能打胜仗了,不过这些胜仗是粟裕创造的。 二是陈毅到山东后,尽管面对的是国军杂牌和伪军摇身而变的国军,但也‘入鲁六战,只有泰安一胜。’足见战役指挥水平与他的打油诗水平有得一比。 ![]()
陈毅与张云逸合影 作者将原因归结于兵力不集中是不对的,毛泽东曾在1946年10月29日批评陈毅:“ 你们主要精神应靠打得好,不要靠兵多。”“ 有十几个团在手,只要打得好,可使深入鲁南之敌被彻底打败。” 古史上“并不在多而在精”的原因就在于此。 二 “ 后来,党中央明确指令,由陈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统一指挥,这才有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重大胜利。” 按:这话几乎就是想当然的瞎说,可笑可叹。华东战场的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重大胜利,并非因为陈毅做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统一指挥”,官衔大,胜利就接踵而来。 他在山东‘入鲁六战,只有泰安一胜’,以及泗县失败、两淮失守,官衔也不小,身居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新四军军长,为什么却一败再败? 华东连战皆捷真正的原因,是因为 毛泽东将华东军事交给了副司令员粟裕,指令他负责战役指挥,“华东战史没有粟裕就不能成章”,而非陈毅做了华野司令员兼政委。 三 “但在临朐南麻战役中我军与蒋军打成消耗战后,又是饶漱石加紧散播诋毁陈毅同志的言论:‘军长只会下棋,不懂得指挥打仗。’” 按:饶漱石的话不是最严重的,也不是最早这么评价陈毅的。早在1946年10月,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就给毛泽东发过“ 陈毅不会打仗”“用兵开玩笑”的密电,说得更严重。是否他们也都是“阴谋家”? 要命的是,无论张、邓、曾,还是饶漱石,他们说的都是事实。如果有不妥贴的地方,那就是陈毅下棋其实也不是很擅长。 四 “饶的阴谋再次得逞,陈毅同志被调离第三野战军,担任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虽然名义上他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所以说,陈毅在战争时期的“非常之路”是从初识饶漱石开始的,确是历史事实。” 按:这里倒是披露了一个历史事实:陈毅调往中原担任副职,原来不是和《陈毅传》里所说的联合华野、中野两军作战(让一个司令员离开岗位搞联络,本身就不能自圆其说),而是华野内部人员的排挤。 先不管这种排挤的对错,但有一点是明确了,陈毅到中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难怪陈毅在中原野战军说: 东有粟裕,这里有刘伯承,我无事可做,不如去办一所大学。(《邓小平在中原》) 五 “还在1948年5月29日陈毅给周恩来写信时他就表示:‘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他准备胜利后回到老家四川,在地方上工作。” 按:陈毅说这段话是在被迫调离华东野战军之际,明显是隐隐约约、欲盖弥彰的牢骚,言外之意是, 你们不要催逼我离开华野了,我没有你们想象的舍不得离开强大的华野,你们放心好了,我马上就走,不但会好好呆在中原野战军,将来我还会和他们一起打到四川去。(发出此信后第二天,陈毅就离开了华野总部) 这与不久后说:“东有粟裕,这里有刘伯承,我无事可做,不如去办一所大学”的牢骚是一脉相承的,绝非非作者所臆想的“准备胜利后回到老家四川,在地方上工作。” 那个时候,离胜利还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