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临渭】系列四:开国上将——张宗逊
2020-04-30 14:48
![]()
张宗逊,1908年2月7日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赤水镇淹头村一个农民家庭,幼读私塾,1920年入赤水镇法济寺小学。当时任教的是他叔父张浩如(云南讲武堂毕业),思想比较进步,在教学中提倡白话文,经常向学生讲五四运动和南北军阀混战的情况,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每逢节日,率师生到赤水镇上游行,沿途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反对二十一条”等口号。1922年王尚德由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奉董必武和党团组织的委派回渭南宣传革命,发展组织。与张浩如在赤水镇创办赤水职业学校,向广大师生宣传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讲解社会进化史、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宣言》等。课外,张宗逊如饥似渴地在图书馆阅读《向导》《新青年》等革命书刊。1923年冬,渭南发生了数万农民以抗捐抗税为目标的“交农”运动。张宗逊和全校师生在王、张二老师的组织领导下,发传单贴标语,支持“交农”斗争。 1924年6月,赤水职业学校正式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此时,张宗逊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他积极参加各种纪念革命活动,如马克思诞辰、声援京汉铁路大罢工、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在团支部的领导下,他下乡宣传革命,举办平民夜校,教农民识字,成立农民协会等,从而锻炼了自己。当时正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奉党的指示,加入了国民党。1926年1月,经党组织推荐赴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当时学校只有党组织,没有团组织,于是组织决定他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出于纂党夺权的反革命目的,提出军校学员不许拥有双重党籍,跨党党员要退出国民党或共产党。于是,他当即在军校的表格上签写退出国民党。这次共产党员身份公开的结果,是给蒋介石1927年4月12日屠杀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提供了一份名单。由于张宗逊后来随政治科到武汉,才避开了那场惨祸。 1926年12月,张宗逊随黄埔军校入伍生队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4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八军第三师第九团政治干事兼政治指导员。同年7月,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他根据党组织安排,被分配到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任新兵训练处排长,不久在武汉被编入国民政府警卫团第三营任连长。 1927年秋,张宗逊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9月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第十连连长,参加了“三湾改编”。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首次实践把党支部建立在连队,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部队在向井冈山进军过程中,他带领尖兵连英勇作战。同年10月,带领特务连护送毛泽东到达井冈山,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同年11月,在攻打茶陵的战斗中,张宗逊舍生忘死,光荣负伤。1928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连长,参加了保卫井冈山的战斗,并带领游击大队配合兄弟部队行动,重创敌军。1929年2月任红四军第三纵队第九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同支队政委罗荣桓一起率部转战赣南、闽西,参加了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代参谋长,同年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师长,率部参加了攻打长沙、夺取吉安和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在闽西组建新的红十二军并任军长,率部在闽西苏区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11月任红五军团第十四师师长兼广昌警备司令,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6月任红一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负责对红军干部的培训工作。同年10月任红军中央纵队参谋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其间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第四师师长,同政治委员黄克诚一起率部担负军团的前卫任务。他不怕困难,英勇作战,强渡湘江,掩护后续部队脱离险境。1935年1月,率部参加了攻克遵义城、夺占娄山关等战斗。四渡赤水后,在第二次攻占遵义城的战斗中,身负重伤,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央休养连治伤,并兼任休养连连长。张宗逊带领这个由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邓颖超等中央许多老同志组成的特殊连队,安全地通过了彝族区,翻越了大雪山,与主力部队在四川达维胜利会师。同年8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他坚信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坚决反对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党中央,遭到张国焘的打击迫害。后改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参谋长兼高级指挥科科长,积极协助刘伯承校长组织教学和实施行政管理工作。1936年12月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兼富甘警备司令。 1937年9月,张宗逊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旅长。在贺龙、关向应的领导下,张宗逊同政治委员李井泉一起,率部转战于晋冀察绥地区。1938年初率部与日军顽强作战,收复了晋西北七座县城。5月,他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率部深入雁门关以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继续打击敌人。同年10月,为了粉碎日军对五台山地区的围攻,张宗逊率部从晋西北地区进入晋察冀边区,配合兄弟部队作战,指挥所部在滑石片地区全歼日军一O九师团的蚋野大队,毙敌大队长以下官兵700余人,俘敌21人,缴获火炮6门、步机枪400支(挺),骡马153匹,重创日军。1939年4月在贺龙、关向应率领下赴冀中地区,组建“张纵队”并任司令员,与政治委员张平化一起率部参加了粉碎日军围攻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作战。8月部队进行整编,他被任命为三五八旅旅长,参与指挥了陈庄歼灭战,全歼进犯晋察冀根据地之日军独立第八旅团千余人。年底奉命率部返回晋西北地区,坚持巩固晋缓根据地的斗争。1940年6月,为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扫荡,他指挥所部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晋北米峪镇及其以北地区歼灭日军村上大队760余人,给敌以有力打击。7月以后,他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1942年4月,张宗逊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3年3月,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企图南北进攻陕甘宁边区,他奉命率部西渡黄河,参加了保卫和建设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部队广泛开展了大生产、大练兵运动,总结了坚持群众路线,开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练兵运动的经验,创造了新式军事整训的经验,受到了毛泽东、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他所作的《三五八旅冬训总结》,被总部以单行本印发全军。1945年7月,他率三五八旅东渡黄河,重返晋绥前线。8月任晋缓军区吕梁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协助贺龙司令员指挥部队对敌军发起大反攻,取得了晋绥地区对日作战的全面胜利。其间,张宗逊曾指挥过爷台山自卫反击战,取得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 1946年2月,张宗逊任晋绥野战军代司令员。8月任大同战役野战指挥部司令员,同政委罗瑞卿一起,根据中央军委批准的攻打大同的部署,指挥部队围城打援,给敌以重创。11月任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为粉碎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的进犯,奉命率部再次西渡黄河,赶赴延安地区,担负起保卫党中央的作战任务。1947年2月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同政治委员习仲勋一起,指挥了粉碎国民党军进犯延安的作战。11月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宜瓦、西府、陇东等重大战役,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收复了延安,解放了陕北、关中广大地区。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按照中央军委作战计划,协助彭德怀指挥所部对国民党军队发起春季攻势,解放西安等重要城市。同年夏秋,协助彭德怀指挥了扶眉、兰州战役。解放兰州后,出任兰州市军管会主任。随后指挥部队进军青海,解放了青海全境为解放军向宁夏、新疆推进,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合并,他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在彭德怀赴朝任志愿军司令员后,他代理西北军区司令员职务;主持西北军区的工作,指挥了西北五省、区剿匪肃特斗争,为解放大西北、巩固和发展大西北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0月张宗逊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任军委军校部部长。1955年4月兼任军委训练部总监等职。同年5月,兼任总参军校部部长。1960年初,兼任军委军事训练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5月兼任总参军训部部长。在彭德怀、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领导下,他长期分管院校和军事训练方面的工作。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我国国情和军队建设实际出发,撰写了多篇论文,有效地指导了全军的教育训练活动。60年代初,他亲自参与培养和总结了郭兴福教学法,协助叶剑英元帅、罗瑞卿大将,开展了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活动,直接组织领导全军的大比武,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誉。从1952年起,他作为我军总参谋部的领导人之一,连续主持军事训练和军队院校工作长达15年之久,建树颇多,被公认为军事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张宗逊遭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2年,在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下,他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副司令。“九一三事件后,他的冤情得以昭雪。1973年6月被任命为总后勤部部长。 张宗逊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