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87年,国家功臣名字公开,一老人看到后:他是我失踪多年的儿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10 16:03: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87年,国家功臣名字公开,一老人看到后:他是我失踪多年的儿子                                                                2025-05-10 14:31                                        发布于:天津市
   
         1987年,广东的一位老人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忽然,小辈们跑进院子,手里拿着一封信。老人好奇心起,心想:“是谁在无缘无故给我写信呢?”她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心中带着期待。信里并没有直接的消息,而是一篇报纸,字迹清晰,但内容令人惊讶。老人震惊地戴上了老花镜,仔细阅读。文章中虽没有提及具体名字,但她心里清楚,文章的主人公正是那位消失了30年的儿子。

老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情不自禁地把家人叫了过来,郑重其事地说道:“大家要理解三哥的选择。”老人清楚,自己的儿子黄旭华已不再是那个熟悉的孩子,而是肩负重大使命的英雄。

黄旭华,一个为什么在30年后才敢与母亲重新联系的人?这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在寄出那封信的每一天,黄旭华都满怀忐忑。他不知道母亲是否会原谅自己,30年的沉默与隐匿让他心中无比沉重。尽管他常常用坚定的语气回答别人关于“忠孝两难全”的问题:“我认为,忠于国家,就是最大的孝顺。”可是,他虽然忠诚于国家,却深知辜负了自己年迈的父母。

黄旭华的家境本应让他步入医界,成就一番事业。家族中有许多杰出的医生,本可以让他成为知名的医者。然而,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的选择与鲁迅的言论产生了共鸣:“学医是救不了中国的。”黄旭华没有选择放弃医术,他像鲁迅一样,选择了另一条更加艰难、更加充满牺牲的道路。

1937年,随着七七事变爆发,沿海城市的学校大多停课,日军的空袭愈发频繁。黄旭华和同学们只能逃入山洞中,他心中充满屈辱和愤怒:“这是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外敌敢在我们家欺负我们?”他立下决心,“我要为祖国出力,学造飞机、造炮、造军舰!”

命运似乎给了他一条捷径。21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1954年,他设计并制造了新中国的第一艘扫雷艇与猎潜艇,才华横溢的他,很快受到了国家的关注。
1958年春天,黄旭华收到一则通知,让他去北京开会。起初,他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会议,并没有多想,甚至没有带行李。谁知,当他抵达北京后才得知,他可能再也无法回家。这一次会议,实际是一个由29名顶尖船舶专家组成的秘密项目——中国核潜艇的研发。

几天后,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会议,黄旭华终于明白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中明确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一决定,不仅彰显了中国研发核潜艇的决心,也让黄旭华等29位顶尖人才踏上了这一神秘而充满挑战的征程。

在这项重任面前,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任务,他明白这对国家、对自己而言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尽管他知道这意味着与家人的长久分别。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家人和亲友,消失在了30年的岁月里。

他与母亲的唯一联系便是一个神秘的145信箱,那个信箱不在北京,而是在遥远的海上。黄旭华每个月都会定期寄钱给父母,而他的通讯渠道也只限于这个神秘的号码。从此,他与家人断了所有的联系,连同朋友们也都失去了消息。

为了保密,黄旭华与其他同事一同被送往海上,居住在无名的荒岛上,哪怕是在地图上也查不到这些地方。生活非常艰苦,通讯无法联系,只有偶尔的民船送来补给与信件。黄旭华和同事们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发。

尽管这些人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专家,但面对从零开始的挑战,他们也无所依赖。那时,核潜艇技术处于极度保密状态,任何国家都不愿意让外界窥见。面对这些难题,黄旭华带领团队,凭借有限的资料和不断的摸索,终于找到了突破的机会。一次,国外带回了两只儿童核潜艇的玩具模型。虽然它只是一个玩具,但黄旭华通过对比和分析,发现这个模型竟然与他们已有的数据相符,这让团队的士气大增。

经过团队不懈的努力,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401”号正式下水,并于1974年编入人民海军,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那时,黄旭华依然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和团队继续着艰苦的科研工作。

1988年,我国核潜艇的研究迎来了一次关键的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带队,冒着巨大风险,决定亲自参与实验。当潜艇在300米深的海底时,压力几乎让潜艇外壳变形,发出恐怖的声音,黄旭华却始终保持冷静,确保试验顺利完成。
然而,黄旭华的家人却依然未曾知晓这一切。30年的空白,直到1987年那篇《文汇月刊》的报告文学,让母亲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她泪流满面,向家人解释:“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

黄旭华的家人终于明白,儿子不是忘记了他们,而是为了国家的需要,选择了默默无闻地奉献。在那封报纸送到的日子里,黄旭华也为自己默默的付出找到了安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6-21 04:04:15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5-7-8 04:42:17 |只看该作者
阅读经典,体会经典,传承经典,传递正能量,提高自身的涵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7:01 , Processed in 0.00943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