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苏联解体了我们也没有追回曾被割让的土地?原因很简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7 18:15: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何苏联解体了我们也没有追回曾被割让的土地?原因很简单                                                                        2025-07-17 16:48                                        

发布于:江西省
   
说起中国近代史上被割走的土地,沙俄和后来的苏联,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留下的伤疤也最深。
时间倒回19世纪,清朝国力衰落,北边的沙俄瞅准机会,用一纸纸不平等条约,硬生生从中国身上“切”走了大块领土。

最狠的两刀,是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这两份文件一签,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整整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今天大家熟悉的海参崴(俄罗斯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库页岛(俄罗斯叫萨哈林岛),就这么没了。
这还没完,从1864年到1881年,沙俄又盯上了中国西北,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和《中俄伊犁条约》,硬是割走了约51万平方公里的地方。

进入20世纪,悲剧在外蒙古重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倒台,国内乱成一团,沙俄趁机在背后使劲,鼓动外蒙古的王公贵族们搞“自治”。
到了1921年,在苏俄(苏联的前身)军队的直接干预下,外蒙古干脆宣布“独立”了,并在1924年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这片15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草原,就这样离开了祖国,成了近代中国版图上最大的一块缺失。
斯大林后来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说得更直白,他讲外蒙古就是中苏之间的“缓冲地带”。他说,要是没了这个缓冲,万一南边(指中国)力量往北推,把西伯利亚铁路给切断了,那苏联就完了。

为了苏联人眼里的这个安全“缓冲”,中国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不仅失去了外蒙古,连带着外蒙古西北边一块叫唐努乌梁海的地方(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也悄无声息地落入了苏联的掌控。
苏联倒下,机会来了吗?
时间快进到1991年12月25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快70年的苏联红旗降了下来。这个曾经和美国掰手腕的超级大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分裂成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国家。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个大地震。

俄罗斯作为苏联最大的继承者,刚独立那会儿日子可不好过。经济上搞了个叫“休克疗法”的改革,结果差点把自己搞休克了,经济一塌糊涂。国内也不消停,像车臣这些地方闹着要独立。海外的军事力量更是全面收缩,影响力大不如前。
而对于一直紧紧依附苏联的蒙古国(外蒙古)来说,这简直是天塌了。原来保护它安全的十几万苏军呼啦啦全撤走了。更惨的是经济,以前苏联用高于市场价的钱包销蒙古的矿产,现在这“大客户”没了,市场瞬间崩塌。

蒙古国几乎一夜之间,从被戏称为“苏联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的状态,直接跌成了亚洲最穷的国家之一。1992年,它整个国家的GDP,连咱们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看到苏联解体、俄罗斯虚弱、蒙古国陷入困境,很多人心里可能会想:机会是不是来了?咱们是不是该趁此机会,把历史上被沙俄、苏联割走的地盘要回来?
但现实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困难重重。
现实的重重障碍
为什么说困难重重呢?咱们先看看外蒙古,也就是蒙古国的情况。
最重要的一点是:蒙古国在1961年就已经是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国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这顶“主权国家”的帽子,在国际法上分量极重。
如果我们这个时候跳出来说,这地方历史上是我的,现在我要拿回来,那会是什么后果?这就直接违反了当代国际关系最核心的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除此之外,这会让周围所有国家,甚至全世界都紧张起来,怀疑中国是不是要搞扩张了?刚刚打开国门搞改革开放,急需一个和平稳定环境来发展经济的中国,怎么可能去冒这个险?

再者,经过苏联长达七十年的深度影响和塑造,蒙古国从里到外都变样了。他们废除了传统的蒙文,改用西里尔字母(就是俄文字母)来书写蒙古语。
苏联那套意识形态和教育体系,深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精英阶层,甚至觉得娶个俄罗斯老婆是件挺有面子、有助于晋升的事情。三代人下来,当地老百姓对中国的认知充满了陌生感,甚至有不少戒备和误解。
七十年的分隔,造成的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鸿沟,实在太深了。这时候谈“回归”,缺乏起码的社会基础和民意支持。

再看那些直接并入俄罗斯的土地,比如外东北(海参崴、库页岛等)和唐努乌梁海(图瓦共和国),情况就更棘手了。
沙俄和苏联统治这些地方超过一百年,干了件关键的事:大规模移民。现在像海参崴这样的城市,俄罗斯族人口占了绝对优势(超过85%)。街上是东正教堂,孩子们读的是普希金、托尔斯泰,跟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没啥联系了。这些地方已经完全“俄罗斯化”了。

唐努乌梁海更是悲剧。它早在1944年就被苏联秘密吞并了,而且因为外蒙古的独立,它跟中国本土彻底隔开了,成了一块“飞地”。
苏联解体时,它已经是俄罗斯联邦下面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图瓦共和国),当地俄罗斯族也占了相当比例。中国既没有现实可行的途径去接触和管理它,国际法上也找不到站得住脚的理由去主张权利。
还有一个硬核现实:俄罗斯对这些地方的实际控制是铁板一块。别看俄罗斯当时经济困难,军队缺钱,但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太平洋舰队和核武器,可一点没松懈。

1994年,叶利钦总统还专门签了个《国防法》,把千岛群岛、南萨哈林(库页岛南部)等远东地区明确划为“战略禁区”,摆明了态度:谁敢动这些地方,我就跟谁玩命!
1993年发生过一件事,中国科考船靠近图瓦附近水域,俄军战机立刻就起飞拦截了,态度非常强硬。想用武力拿回来?在那个时间点,几乎等于天方夜谭。
权衡利弊,抉择的天平
面对苏联解体这个巨大的历史变局,中国最终没有选择去追索历史上被割让的领土。这个决定,不是忘记伤痛,而是基于对国家长远发展最现实、最务实的考量。发展,才是当时压倒一切的硬道理。

90年代初的中国在干什么?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全国上下憋着一股劲要把经济搞上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头等大事。吸引外资、发展工业、扩大出口,是重中之重。
这个时候,如果在北方跟新生的俄罗斯或者蒙古国挑起领土争端,会有什么后果?
这直接威胁到至关重要的能源安全。中国正在快速工业化,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猛增。跟俄罗斯谈判中的石油管道项目(后来建成了中俄原油管道),是中国开拓稳定能源供应渠道的关键一步。

要是因为领土问题闹翻了,这条“能源生命线”就可能断掉,严重拖累经济发展。
严重打击国际投资者的信心。1992年后,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其中大部分是投资制造业的。这些投资者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地缘政治风险,怕打仗,怕不稳定。
如果我们跟俄罗斯闹领土纠纷,西方媒体肯定会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扩张主义”,给中国贴上“高风险”的标签。刚刚打开的大门,可能就因此关小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当中国在90年代后期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同样有历史领土渊源的新独立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1994年签《中哈国界协定》,1999年签《中吉国界协定》),反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维护周边和平稳定的决心,增强了外资的信心,促进了经济发展。边境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隐形基石。
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格局看,中国在90年代面临的压力是多方向的:台海局势紧张、南海岛屿争端等等。确保北方漫长边境线的和平稳定,避免陷入两线甚至多线压力,是极其重要的战略需求。
跟俄罗斯闹僵,等于给自己在北边树了一个强敌,太不明智了。
智慧的选择与未来的启示
既然直接追索领土不现实、代价太大,那中国是怎么做的呢?答案是用高超的智慧和长远的眼光,把挑战转化成了机遇,把历史的包袱变成了合作的基石。
关键一步棋,是建立互信。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的领导人齐聚上海,签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它把曾经剑拔弩张、重兵对峙的中俄、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从潜在的“火药桶”变成了促进合作的“安全带”。

大家约定:减少边境驻军、提前通报军事演习、不搞针对对方的进攻性演习等等。这个“上海五国”机制,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的前身。
信任有了,合作就水到渠成。俄罗斯开始拆除边境线上针对中国的监听站;中国则开放满洲里等重要口岸,向俄罗斯输送急需的轻工业品和日用商品。
蒙古国的铜矿等资源,也通过中国的港口(比如天津港)更方便地运往国际市场(如日韩)。更重要的是能源合作,筹划已久的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最终通到了大庆,俄罗斯丰富的油气资源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到了2001年,中俄关系更上层楼,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条约,白纸黑字地宣布:两国的边界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

过去的领土争议,在法律层面正式画上了句号。这不是忘记历史,而是基于现实,面向未来,选择了一条用和平谈判代替武力对抗,用经济合作弥合历史伤痕的明智道路。
回头看看,这个选择带来了什么?它为中国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当中俄贸易额从1991年苏联解体时的39亿美元,飙升到2000年的80亿美元,再到后来成百上千亿的增长;当边境省份因为口岸开放和经贸繁荣,GDP一路高歌猛进(年均增长常常超过12%);当上合组织成为维护地区安全、促进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年的理性克制和务实选择,为中国后来二十多年的和平发展与国力腾飞,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伤痕、理性与未来
站在今天回望,吉林离日本海最近的地方只有15公里,却因为海参崴成了异国的港口而望洋兴叹;唐努乌梁海美丽的雪山牧场,也成了地图上回不去的故乡名字。这些历史的伤痕,依然存在。

苏联解体那个历史节点,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但机会背后,是错综复杂的现实:国际法的约束、既成事实的固化、地缘政治的险恶、以及国家发展最迫切的需求。追索故土,不只是历史情感的单选,更是国家实力、国际环境与现实利弊综合权衡的结果.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中国被民族情绪裹挟,执意去翻历史的旧账,强行提出领土要求,结果会怎样?很可能会陷入与俄罗斯甚至西方世界的长期对抗,彻底打乱改革开放的节奏,错过90年代那波全球化产业转移的黄金机遇。

当俄罗斯后来花了24年时间(1991-2015)才艰难还清继承自苏联的4.5亿美元外债时,中国却在同一时期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筑起了经济奇迹的基石。当俄罗斯为了守住远东那片冻土投入巨资时,中国的航母编队已经开始驶向深蓝。
三十年前的选择,虽然没能收回故土,却为中国赢得了时间、空间和发展的主动权。这份沉淀下来的战略智慧,换来了上合组织的多边舞台、“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以及今天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历史的土地故事,或许尚未完全终结。但未来的答案,永远属于那些既能铭记历史伤痛,又能保持战略定力,懂得用发展积蓄力量,用智慧赢得尊重的国家和民族。时间的天平,终将向理性与远见倾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9:18 , Processed in 0.00860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