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历史低估的民族英雄,闯王李自成才是真正挽救了华夏民族的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11:11: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被历史低估的民族英雄,闯王李自成才是真正挽救了华夏民族的人                                                                                2025-09-01 21:16                                        发布于:贵州省
   
      提到明末清初那段历史,很多人都觉得是李自成搅黄了大明江山,让满清捡了便宜。可要是掰开揉碎了看看当时的情况,你就会发现,这个被骂了几百年的 "闯贼",其实是那个黑暗年代里救了无数老百姓的民族英雄。
要是没有他站出来掀翻那个烂到根子里的明朝,真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要在苛政和饥荒里活活饿死。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被历史书低估的闯王,到底为华夏民族做了些什么。

朱家天下的烂摊子:明末百姓活成了数字
明朝末年的日子有多苦?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万历皇帝老爷子坐了 48 年龙椅,后 28 年干脆懒得上班,朝堂上的大臣们忙着互相掐架,谁也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最要命的是土地都被皇亲国戚和地主老财抢光了,万历皇帝的宝贝儿子福王朱常洵一个人就占了 200 万亩良田。
到了崇祯年间,全国 70% 的土地都攥在不到 10% 的人手里,普通农民能有块巴掌大的耕地就算烧高香了。这些有地的特权阶层还不用交税,朝廷没钱花就只能往老百姓身上薅羊毛。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崇祯三年,短短几年时间,田赋就从每亩 9 厘涨到了 2.9 分,涨幅高达 222%。这还不算完,后来又加了什么 "辽饷"" 剿饷 ""练饷",三项加起来每年要收 2000 多万两白银,比正经税收还多好几倍。

老百姓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陕北连续 13 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米价涨到 "斗米千钱",饿到极致只能 "人相食",可官府催税的鞭子还是不停歇。嘉靖年间一个自耕农要交 40 多种杂税,到了崇祯时期更是变本加厉,"百姓卖田宅以供税,卖子女以偿债" 成了常态。
这么折腾下来,全国流民多达 700 万,相当于当时每 10 个人里就有一个背井离乡讨饭吃。这些流民不是天生就想造反,实在是朝廷把他们逼到了死路上。万历年间的三大征花光了国库,光是打朝鲜就花了 780 万两白银,这些钱最后都变成了压在百姓身上的石头。张居正搞改革看似让朝廷钱多了,其实就是把民间的油水刮得更干净了,到最后连逃跑的余地都没给老百姓留。

就在这时候,李自成登场了。他本来就是个驿站的小吏,因为朝廷裁员丢了工作,还欠了一屁股债,连个安稳觉都睡不上。换成别人可能就认命了,可李自成偏偏不信这个邪。他知道天下像他这样活不下去的人还有千千万万,于是拉起队伍喊出了 "均田免粮" 的口号。
这八个字可比什么圣旨都管用,因为它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 大家想要的不过是一块能种粮食的地,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地被税吏追着跑。当时河南农村流传着 "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的民谣,这可不是凭空编出来的,而是老百姓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希望。要是明朝真能给百姓一条活路,谁愿意提着脑袋跟着闯王闹革命呢?

均田免粮的革命:闯王的手术刀
李自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真的敢动那些特权阶层的蛋糕。他提出的 "均田免粮" 不是空头支票,而是实实在在的活命政策。"均田" 就是把藩王、地主霸占的土地拿出来分给无地农民,这在当时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要知道福王朱常洵的庄园里金银财宝堆成山,却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李自成带着起义军把这些不义之财分给饥民,你说这算不算救民于水火?
"免粮" 更实在,直接宣布减免三年赋税,还搞 "劫富济贫",让当官的按品级交钱,一品大员交 1 万两,八品官交 1000 两,这样就不用再压榨老百姓了。这种政策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可在 400 年前,简直就是在打整个统治阶级的脸。

进入北京后,李自成搞的 "追赃助饷" 更是把这种改革推向了高潮。虽然后世骂他手段残暴,但看看数据就知道这事儿的必要性:明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光私房钱就有几万两,而当时朝廷一年财政收入还不到 500 万两。起义军通过追赃一共弄到了 7000 万两白银,这些钱要是放在崇祯手里,可能还是藏在内库发霉,可李自成却用它来发军饷、济灾民。
有学者算过,这笔钱相当于明朝十年的加派赋税总和,也就是说李自成一句话就替老百姓免了十年的苛捐杂税。当然,过程中难免伤及无辜,文人史官们自然不会说他好话,但对于那些快要饿死的百姓来说,能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当时有记载说,李自成的队伍经过河南时,"民皆附之",这可不是靠武力强迫来的,而是老百姓真心拥护。

对比一下朱元璋和李自成就能看出差距。朱元璋打天下时喊的是 "驱逐胡虏",靠的是民族情绪;李自成喊 "均田免粮",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分配。朱元璋身边有李善长、刘伯温这样的文人谋士,李自成团队确实文化水平不高,进入北京后没处理好和士大夫的关系,这是他的短板。
但咱们不能用皇帝的标准来要求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他能做到让百姓有地种、有饭吃,就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毛泽东就曾说过:"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郭沫若也承认他 "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这些评价可比那些酸溜溜的史书记载客观多了。可惜的是,李自成没能建立稳固的根据地,退出北京后缺乏回旋余地,最终失败,但这不能否定他前期的革命成果。

结语:历史不该忘记救民于水火的人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背景。明朝的灭亡根本不是李自成造成的,而是万历以来积累的系统性危机总爆发。就算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站出来,因为 700 万流民不可能永远忍受饥饿。土地兼并到 70%,赋税上涨 200%,这样的王朝不倒才怪。李自成的出现其实延缓了华夏民族的灾难,他的政策让无数百姓得以存活,这难道不是对民族的巨大贡献?

后世把满清入关归咎于李自成,这更是不公平。明朝早就被自己折腾得奄奄一息,就算李自成不进京,清军也迟早会南下。事实上,李自成的大顺军后来一直在抗清前线作战,顾诚先生在《南明史》里就说,大顺军 "独立承担了抗清斗争的全部重任"。从这个角度看,李自成不仅不是民族罪人,反而为抗清斗争做出了贡献。

历史书总是由胜利者书写,李自成失败了,自然成了反面教材。但看看那些实实在在的数据:他让农民分到了土地,减免了赋税,追回了 7000 万两赃银救济百姓,这些都是抹不掉的功绩。
老百姓用民谣记住了他:"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才是最真实的历史评价。今天我们重新认识李自成,不是要美化农民起义,而是要承认:谁真正为人民谋生存,谁就是值得铭记的民族英雄。闯王李自成用他的行动证明,他配得上这个称号。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9-13 04:26:37 |只看该作者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6 07:09 , Processed in 0.0078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