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8个人改变了红军命运,对长征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3 09:54: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8个人改变了红军命运,对长征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2025-09-23 06:42                                        发布于:上海市
   
                                    长征史诗:八位伟人用智慧与担当,铸就革命转折
中国革命史的长河中,红军长征无疑是惊心动魄的壮丽篇章,它犹如一次凤凰涅槃,将一度严峻被动的革命形势,硬生生扭转为走向抗日战争乃至最终胜利的战略主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固然是亿万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集体伟业,但若深究其历史脉络,有八位关键人物,他们的远见卓识、果敢担当,在各自的关键节点上,如同定海神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林育英、朱德、刘志丹和徐海东。他们的功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铭刻在历史丰碑之上,从根据地的建立、长征的决策,到各路红军的会师与统一,无不闪耀着他们智慧与汗水的印记。

毛泽东:从边缘到核心,战略转折的擘画者
毛泽东,这位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农家的伟人,自少年时代便投身革命洪流,1921年更是以中共一大代表的身份,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便扮演了重要角色。1927年秋收起义后,他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于1928年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点燃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1929年初,他与朱德率部向赣西南、闽西地区转移,历时两年有余,通过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和深入的土地革命,成功打造了全国最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总面积达5万多平方公里,覆盖15个县,拥有250万人口,成为红军最坚实的战略大本营。1931年底,他荣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开始全面负责政务和军事领导。
然而,1933年初,随着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往苏区,毛泽东虽进入政治局,却一度被以王明为代表的“留苏派”边缘化。在长征前夕,苏区腹背受敌,形势严峻。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离,彼时疟疾缠身的毛泽东,身体极度虚弱,却依然坚韧地跟随部队踏上征程。在漫漫长征路上,他真正迎来命运的转折,始于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在这次决定红军命运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新方向。会议之后,他逐步承担起军事指挥权,以非凡的军事才能,指挥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一系列经典战役,巧妙地甩开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长征胜利后,他领导了陕北根据地的建设,并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继续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直至1976年9月9日逝世。毛泽东的核心贡献在于,他如定海神针般,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扭转了军事方向,避免了红军全军覆没的悲剧。
周恩来:架梁之栋,稳局中的润滑剂

周恩来,这位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的杰出政治家,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此期间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步入中共高层,先后担任政治局常委,负责组织和军事委员会工作,长期在上海从事艰苦的地下斗争。1931年底,他来到江西苏区,担任中央局书记、红军总政治委员以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协调部队作战和保障后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征前夕,作为“三人团”的核心成员,周恩来承担了实际军事领导的重任,并且,他顶住压力,坚持让病中的毛泽东一同随中央红军行动,展现了其深远的政治智慧。在遵义会议上,他以坦诚的态度,承认了过去一年多军事路线的失误,并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重新回到军事领导岗位,这一关键表态,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后,他最初承担了军事指挥的重任,但随后逐渐将指挥权交予毛泽东,展现了其顾全大局的无私品格。在整个长征过程中,他穿梭于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之间,积极协调双方会师,并努力化解内部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他更是统一战线的卓越设计师;解放战争中,他运筹帷幄,负责后勤保障和外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国务院总理,掌管国家内政外交,直至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周恩来的贡献,在于其“桥梁”般的作用,他在关键会议上的立场,以及指挥权的平稳过渡,都为红军的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闻天与王稼祥:思想的转变,领导的革新

张闻天,1900年出生于江苏南汇,早年留学苏联,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9月,他升任中共临时政治局常委,并兼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在长征途中,作为“留苏派”的代表人物,他却与毛泽东、王稼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逐渐转变了思想,转而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遵义会议上,他率先批评了原有军事指挥的失误,并公开支持毛泽东参与军事领导。1935年2月,他接替博古,开始负总责。3月,政治局扩大会议设立了由他、毛泽东、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他积极拥护北上抗日路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主要负责理论研究和外交工作,于1976年7月1日逝世。张闻天的关键作用在于,他在会议上的一番关键发言,为领导层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王稼祥,1906年出生于安徽泾县,同样曾在苏联留学,1930年回国。1934年1月,他进入政治局并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长征途中,尽管身负重伤,只能依靠担架行动,但他仍与毛泽东、张闻天积极沟通,从最初的反对立场,逐渐转变为坚定的支持者。遵义会议上,他更是率先发言,批评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并大力支持毛泽东重新掌管军事。在三人团中,他积极参与军事决策,并全程支持了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之后,他主要负责干部教育工作,于1974年1月25日逝世。王稼祥的贡献,则体现在他“关键一票”的战略价值,促成了领导核心的顺利更迭。
林育英:打破孤立,重续国际纽带
林育英,又名张浩,1897年出生于湖北黄陂,1922年入党,曾长期在共产国际工作。在长征前夕,上海党中央的电台被毁,中共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一度中断。1935年7月,林育英临危受命,从莫斯科出发,以商人身份,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辛,穿越蒙古的茫茫戈壁,于当年11月抵达陕北。他携带的密码本,成功恢复了党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共产国际认可了党内领导的变动,林育英作为共产国际代表,有力地支持了陕北中央的领导地位,并致电张国焘,要求其解决一、四方面军的统一问题,为推动四方面军北上、实现红军的整体会师发挥了关键作用。抗日战争初期,他负责统一战线和政治委员工作,于1942年3月6日去世。林育英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打破了党中央的孤立状态,重续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络,并成功化解了党内分裂的危机。

朱德:红军统帅,坚守统一的旗帜
朱德,这位1886年出生于四川仪陇的革命老帅,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投身救国图存的洪流,后赴德国留学,学习军事,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拉开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篇章,并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1934年1月,他进入政治局并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长征途中,他坚决支持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正确主张,并凭借对云贵川复杂地形的熟悉,为红军的行军提供了重要的地理指导。1934年9月后,他留在第四方面军,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团结同志,最终促成第四方面军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并最终实现北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始终是党领导的军队的总指挥。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直至1976年7月6日辞世。朱德的伟大功绩,体现在他对红军统一的坚定维护,以及他在实战中的高超指挥艺术。
刘志丹与徐海东:红色基石,先锋的开拓者

刘志丹,1903年出生于陕西保安,黄埔四期学员,1925年入党。自1927年后,他便致力于兵运工作,领导了渭华起义,在革命的跌宕起伏中,他屡败屡战,顽强地重组部队。到1935年2月,他已在陕北成功创建了拥有6个县的根据地,红军主力达5000余人,游击队4000余人。长征途中,红军北上,正是依靠刘志丹建立的陕北根据地作为落脚点,为红军提供了喘息之机。红军会师后,他以大局为重,服从中央统一指挥,为陕北根据地的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1936年,在东征山西的战斗中,他于4月14日在山西岢岚战斗中英勇牺牲。刘志丹的作用,在于他为红军北上提供了宝贵的北方战略基地,让红军得以休整和 regroup。
徐海东,190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出身贫苦的窑工,1925年入党。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后,他被留守下来,组建了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他率领3000名官兵踏上长征之路,历时10个月,转战万里,歼敌众多,缴获大量武器,部队发展至3800余人。他们在陕南开辟了游击区,发展了2000名地方武装。1935年9月,他率部抵达陕北,与刘志丹会师,并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继续英勇作战,直至1970年3月25日逝世。徐海东的贡献,在于他作为先锋,率先抵达陕北,稳定了北方的局势,为中央红军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合力铸就辉煌,精神永存激励

这八位来自不同岗位、肩负不同使命的领导者,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担当,共同汇聚成改变红军命运的强大合力。毛泽东精准把握军事战略的转折,周恩来在复杂局面中起到协调和稳定作用,张闻天与王稼祥的关键发言,促成了领导核心的革新,林育英的外部联络,化解了分裂的危机,朱德坚守党的统一阵线,刘志丹提供了宝贵的战略基地,徐海东则以先锋的姿态开辟道路。他们的贡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撑。例如,遵义会议的成功,是毛泽东的战略分析、周恩来的坚定支持、张闻天与王稼祥的深刻反思、朱德的赞同,共同促成的结果。而林育英的联络,更是为解决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提供了外部力量。刘志丹和徐海东所创建的陕北根据地,则是红军得以休整和发展的战略落脚点。没有他们,长征的胜利将难以想象。
长征并非是一场浪漫的冒险,而是一场极其艰苦卓绝的求生之旅。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最终抵达陕北时不足3万人。然而,正是这八位核心领导者,凭借他们的远见卓识和非凡勇气,避免了更大的灾难。他们的经验深刻地昭示后人:革命的胜利,归根结底在于正确的路线、坚定的信仰和紧密的团结。毛泽东从被边缘化到成为党的核心,靠的是事实说话,靠的是战略判断。周恩来始终在关键时刻稳住军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稳定作用。张闻天和王稼祥从“留苏派”转向支持毛泽东,体现了在路线问题上的自我纠正和党内思想斗争的重要性。林育英的国际联络,证明了外部支持对革命的重要性。朱德以实际行动,坚决反对分裂。刘志丹扎根基层,坚持创建根据地;徐海东孤军深入,开辟新局面,都展现了基层力量的伟大。
纵观他们的后半生,绝大多数人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毛泽东领导全国走向胜利,周恩来执掌国家内政外交,张闻天专注于理论研究,王稼祥致力于干部教育。林育英英年早逝,但他播下的种子仍在成长。朱德继续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刘志丹虽然牺牲在战场,但其建立的功勋永载史册。徐海东则一直奋战在军事前线,直至新中国成立。他们的人生轨迹虽不尽相同,结局亦有差异,但他们的贡献却如同一条条脉络,共同串联起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高峰的壮丽进程。

简而言之,长征的胜利,并非偶然,而是由这些伟人一步一个脚印,在极端困境中艰难求索、最终“抠”出来的。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他们的每一个关键决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学习党史,我们更应回归这些实事求是的历史节点,学习他们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出路,而不是简单地神化个别人。正是这八位伟人,以其卓越的贡献,改写了红军的命运,铸就了长征的辉煌,若无他们,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将截然不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5 22:26 , Processed in 0.00771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