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越不在乎这3件事的人,往往活得越轻松,过得越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8 05:04: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越不在乎这3件事的人,往往活得越轻松,过得越好             2023-03-06 18:51                                       

         前不久,遇到一个朋友,一见面,他就抱怨:“白天忙,晚上加班,太累了!”
倘若在乎的太多,那么遇到的烦心事也会增多,太在乎的人什么都想要,恨不得得到所有的东西,最后心力交瘁,活在痛苦之中。
太在乎,会让心更累。
实际上,人生哪里有不累的。活得不累的那些人,只不过是不在乎这些事而已。

1
不在乎名利,才不会被名利所累。
老子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老子说的话是淡泊名利、谦虚谨慎的演绎。
学会不在乎,就要看淡名利。一个人只有看淡名利,放下欲望,才会明白生活的真谛,才不会被生活所累。
活在这个世上,我们都被名利折磨,我们可以学会不在乎,把名利看淡就不会那么累了。
注重名利的人往往活得更痛苦,而看淡名利的人,几乎都是快乐的。林清玄曾说:拥有看淡名利的心智,更容易过上从容的生活。
《我们仨》中的钱钟书杨绛夫妇,淡泊名利,便只愿清净度日,潜心做学问。
20世纪80年代,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被改编成电视剧,其中的金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家喻户晓,引起了一股“围城热”。
钱钟书也因《围城》的热播,一下子变成了名人。
许多人慕名从远地而来,只为一睹钱钟书的风采。
但钱钟书不爱热闹,杨绛只好守住门,谢绝来访的客人。

钱钟书不求名,却躲不过名人的烦扰和烦恼,他对杨绛说:“假如我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钱钟书经常对来信和登门的读者表示歉意,诚恳的奉劝他们别研究什么《围城》;或者客气推说“无可奉告”,或者干脆不讲情理的拒绝。
钱钟书这样回话虽有些莽撞,但可见他内心对名利是多么淡漠。
钱钟书杨绛二人都不愿卷入名利场,钱钟书还曾力辞清华文学所顾问,社科院副院长等职。

钱杨夫妇看似不近人情的细节,其实是他们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一种人生境界的表现。
他们不愿他人打扰自己清净度日,因为钱杨夫妇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潜心写作,专心做学问。
杨绛说她喜欢英国诗人兰德在《生与死》里写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杨绛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种与世无争的淡泊。
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多数人都想着出人头地,可杨绛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是因为兴之所至,并没有一丝的争名逐利之心,活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曾获19项国内外大奖的袁隆平说:“要淡泊名利,踏实做人,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
在金钱面前,他始终只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对此,他解释道:“精神上丰富一点,物质上和生活上看淡一点。

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在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
如此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心情也才能够愉快,事业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可是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执着于名与利;执着于幻美的梦,在追逐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忘掉了初心,陷入极度的惶惑与痛苦之中。
所谓的不计较名利得失,也并非是让人放弃对志向的追求,而是要自重、自知,看轻自己想要的,沉下心来修炼自己。
名与利,都是过眼云烟,与其一生为它所累,不如活得实实在在、快快乐乐,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它,将一切看得淡一点,再淡一点。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生在世,最智慧的活法是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人才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当你懂得看淡名利,那么一定会拥抱幸福。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想的太多,要的太多,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幸福本来随处可见,只是我们给它上了太多枷锁。一个人在乎什么就会被什么所累,倘若一直生活得失中,自然与幸福无缘。
想的太多,要的太多,包袱过多,这样反而负重前行。
当卸下包袱那一刻,就会觉得一切也不过如此。
冯唐说:“实在放不下的时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经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贪婪。”
贪婪的欲望使我们失去了对待得失的平常心态。
生命中任何的得失,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只会用有限的见解去排斥,而有的人选择接受、理解与包容。

同样面对逆境,有的人只会怨天尤人,而有的人除了接受面对,往往能转祸为福,因为他早已看清了生命的本质,不会因所谓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没有带来什么,自然也就不会失去什么。
很多东西,能够失去的,那它本来也就不是你的。即便是得到了,也只是暂时的拥有,等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统统都要放下。
得失随缘,闲淡由之。
人生在世,不必执着于得失。要知道,人的幸福感是自己给的,内心满足即圆满;若内心不知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
从前,有位老妇人唯一的儿子去世了,她悲痛万分。
一天,老妇人到寺里去请教一位禅师:“大师,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儿子复活吗?”
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
老妇人为找这杯水,去过了许多的地方。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
再到后来,因为老妇人忙于安慰别人的痛苦,早在不知不觉中忘了找水的事情,也忘了失去儿子的痛苦。

“所有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牛奶会洒,钱包会丢,爱人会失散,友情会变淡,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人生在世,得到的,都是偶然,失去的,才是必然。
但生活就是这样,风光顺遂总有时,曲折跌宕才是人生。
很多东西都是命中注定的,所以我们没必要让这些既定的事来影响自己,如果你非得揪住一些事与物不放,那么不过是给自己的内心上了枷锁。人这一生,什么都不重要,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也不要勉强,放大自己的格局,让一切变得简单,如此,才是最好的余生。
你要相信,上帝在关掉一扇窗的时候,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你所有的失去,最终,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不在乎成败,更容易成功。
一个人一辈子不能总是成功,也不会老是失败;人生长途,必有崎岖。成败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没有蹒跚学步和跌跌撞撞,就没有直立行走和随风奔跑。没有失败的痛苦磨砺,又哪有成功的资本理由?
一件事成功了固然可喜可贺,但最值得回味和不能忘却的还是曾经为此艰难奋斗的过程;失败了也不必怨天尤人,应该保持值得期许的乐观。
一蹴而就,马到成功,旗开得胜,那不是奇迹或偶然,就是传说或梦想。一败涂地,折戟沉沙,铩羽而归,固然令人扼腕长叹,但百折不挠,绝处逢生,东山再起,又何尝不让人喜出望外?
有时成功不是赢了他人,而是战胜了自我;而失败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放弃了自我。
人们总是难以正确地看待成败,成功了难免沾沾自喜,满于现状;失败了又兀自伤悲,自暴自弃。其实,成功与失败并不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就是由失败组成的,或者是在失败中孕育的,故有“失败乃成功之母”之说,但不是所有成功都必须经历失败,也不是所有失败必然孕育成功。

有时候成功与失败更类似卵生,一起出世,共同生长,仿佛一枚磁石的正反两级,相生相克,互为存在,也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相仿,角度不同,认知各异。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嚎,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
我们都有失败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有自己站起来的勇气。
对于失败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你是哪种人。
把失败看成人生的阴霾或者灭顶之灾,一遇见挫折,心里的所有梦想就都一下子幻灭了的这种人,只能是平庸之辈。
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特别难熬的阶段,或长或短,让你感到绝望,看不到光。可是,沉溺于抱怨、苦恼是没有用的,难过痛苦更加无济于事,倒不如收拾收拾心情,抖擞抖擞精神,昂首挺胸去面对,也许一切就会柳暗花明。
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其实也曾躲在角落里哭过很多次,那些看起来过得春风得意的人,其实也是无数次跌倒后又奋力站起来的。

爱迪生24岁的儿子查尔斯找到了父亲,他看到父亲正平静地看着火光,面对着废墟说,“感谢上帝,给了我从头再来的机会。灾难有灾难的价值,要不是这场大火,以前的谬误,怎能被烧得一干二净呢?”
大火后第三个星期爱迪生发明了第一部留声机!

肯德基创始人山德士曾公开自己的成功秘诀:
不放弃,坦然地面对1009次失败,直至1010次的成功。
若想拥有成功,必然要经历一番苦难,在失败的逆境中,我们更能体会到真正的成长。
坚持自己的志向,别在乎失败的自己,便是真正强大的自己。
没有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得来的,成功也未必是永久保持的。
《庄子·盗跖》有言:“自古风云多变幻,不以成败论英雄。”没有不经历过失败就成为英雄的,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英雄难免都失败过。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所向披靡,后来时运不济,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关羽也同样英雄末路,败走麦城。尽管他们为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地位和在普通百姓中的英雄形象。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一次失败而从此一蹶不振,丧失斗志。

不怕大器晚成降临,就怕堕落失败深渊太久。
汪国真曾说:“人生不在意成败,只希望过得丰富一点”。
人生就是这样,收获名利必然就会累,得到必然就有失去,成功就有可能经历失败。
在名利双收的时候学会淡泊,失去的时候学会坦然,失败的时候更要学会昂首挺胸。
不要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人生最怕什么都在乎,什么都放在心间。
有些东西,你太过在乎,就是自寻烦恼;有些事情,你太过计较,快乐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有句话说得好: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就是传说,既然是这样,又何必在乎这么多呢?
余生不长,学会别太在乎,才是善待自己最好的选择。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幸福相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00:30 , Processed in 0.01132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