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45年,毛泽东赴渝谈判,郭沫若在机场静候:主席,一别18年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3 17:16: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45年,毛泽东赴渝谈判,郭沫若在机场静候:主席,一别18年了                                                               2024-10-25 16:30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平谈判。为了和平,为了制止内战,毛主席单刀赴会,于8月28日抵达重庆,不料,在这里居然看到了一位老朋友,这让毛主席倍感欣慰。
他就是
郭沫若

图|毛主席和郭沫若
我们知道,郭沫若是一个著名的作家,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剧《王昭君》《高渐离》《蔡文姬》都出自其手,可谓是学识渊博。向来
以文会友
的毛泽东自然也对这样的天才爱不释手,毛主席和郭沫若的深厚感情,不亚于和柳亚子。
自从1927年在武昌分手后,二人便再也没有见过,这算是久别重逢。在重庆期间,郭沫若看到毛主席用的表还是以前的怀表,便把自己手表送给了毛主席作为重逢礼,毛主席对别人的赠礼向来是无功不受禄,这次他欣然接受了。这只表,也陪伴了毛主席一生。
郭沫若和毛泽东,以文会友
郭沫若比毛泽东大一岁,和毛泽东相识于1926年,那时郭沫若34岁,赴广州应邀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当时毛泽东从长沙来到广州,并参与了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

图|青年毛泽东
在认识郭沫若之前,毛泽东很早就听说过他,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并创作小说《牧羊哀话》,当时毛泽东恰巧在北大,对郭沫若的小说非常喜欢,也就是那年,郭沫若还创作了《地球,我的母亲》等,在文学界备受关注。
而这次,郭沫若要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就更了不起了,当年陈独秀就是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相当于现在的高级教授,可见其资历深厚。
1926年3月23日,郭沫若从上海到广州,去拜访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
林伯渠
,当时林伯渠没有在家,郭沫若遇到了毛泽东。当时毛泽东刚刚来到广州,两个人不期而遇,没有交流几句便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青年郭沫若(中)
郭沫若回忆说,当时毛泽东的目光十分谦和,尤其是说话低而委婉,看起来平易近人。而毛泽东得知此人是郭沫若后,也十分尊重,两个人对一些文学上的看法不谋而合。当时毛泽东给他讲了关于农民革命的情况,郭沫若受益良多,和毛泽东渐渐熟悉,并一直有书信来往,以文会友。
直到1927年,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二人便在再无见面,当时郭沫若去了日本,二人算是相隔千里。其实在南昌起义后,郭沫若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只是为了大局考虑,他仍然对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亮相,一直接受周恩来等人的领导。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郭沫若毅然返回祖国,听说国共合作,郭沫若十分激动,他非常想去延安看看自己的老朋友。郭沫若曾创作过一篇名为《陕北谣》的作品,其中这样写道:“陕北陕北朋友多,请君代问近如何?华南也想扭秧歌。陕北陕北太阳红,拯救祖国出牢笼,新天镇日漾东风。”

图|毛主席在延安
其实在延安的毛泽东也一直记着这位老朋友,当时给郭沫若创作了剧本
《屈原》
和《虎符》等,1942年在重庆正式上演。1944年1月9日,毛泽东给中央党校齐燕铭等同志的信中写道:
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不久,毛主席又给郭沫若发了一封电报,让董必武转交,电报中写道:收到《虎符》,全篇读过,深为感动,你做了许多十分有益的革命文化工作,我向你表示祝贺,毛泽东。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郭沫若的才华是认可的。实际上,毛泽东也非常欣赏和推崇屈原,这就在思想上让二人有了交集。早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毛泽东就痴迷于《楚辞》,对屈原很是崇拜。

图|毛主席写给郭沫若的信手迹
据毛泽东的恩师回忆,当年毛泽东给自己的读书笔记起名为《讲堂录》。这本笔记共47页、94面,第一页就是毛泽东抄录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毛泽东曾写了一首《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我们知道,屈原是一个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毛泽东在他的诗中就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浪漫气质。所以,在毛泽东和郭沫若的心中,屈原有文做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可谓是志同道合。
比如1944年,毛泽东在1944年8月下旬,托周恩来给郭沫若带去了两本书,除了《甲申三百年祭》,就是《屈原》的单行本。《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当时刚刚创作出不久的一篇长文,该文用很多论证证明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专制和腐败,而李自成的起义军之所以能在最后获得胜利,其根本原因是农民饱受压迫。此外李自成进北京后之所以迅速失败,是因为他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他是因为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可谓分析得面面俱到,深受毛泽东的喜爱。

图|《甲申三百年祭》
此时毛泽东给郭沫若寄来的信中,就说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写道:大师读悉。奖饰过分,十分不敢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我们大家都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
可见毛泽东对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十分想念,在之前的几次开会中,毛泽东也多次说道郭沫若,他说:“全党同志应该对于这几次骄傲和错误,都要引以为鉴,我给大家引发的册子,也是要说明这个问题。”毛泽东所提到的小册子就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图|郭沫若
久别重逢,郭沫若送毛泽东一块手表
郭沫若回国后,其实一直渴望去延安,和老朋友毛泽东见面,但当时他在国统区,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直到1945年8月,听说毛泽东要来重庆谈判,郭沫若激动个万分,他亲自去机场迎接毛泽东。
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抵达重庆,郭沫若早早就在机场等候,看到毛泽东后,郭沫若分外喜悦。从1927年一别后,已经18年没见面了。郭沫若面对这位高山流水般的知己,真的是想念又牵挂。

图|张治中郭沫若等和毛主席在机场
在渝期间,除了和蒋介石谈判,毛泽东就会很多民主人士交谈沟通,一方面听取他们的意见,一方面是老朋友叙叙旧。和郭沫若交谈时,郭沫若身边的朋友问毛泽东:“听说主席一直在写诗,最近不知道写了没有?”和郭沫若一同的,都是文人,如柳亚子王昆仑等人,文人自然就要谈论到诗词唱和了。毛泽东说:
“近来没有那样的心情了,从前是白面书生,现在成‘土匪’了”。
一句话,惹得大家好好大笑。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当年被蒋介石追着打,上了井冈山,在蒋介石眼里,可不就是土匪嘛。不过,毛泽东丝毫没有吝啬,在柳亚子的苦苦索词后,毛泽东慷慨地把自己多年前写的一首《沁园春·雪》拿了出来。柳亚子读后震惊万分,他不甘示弱,当即和了一首,最后经过毛泽东同意,还把这两首词发表了。却不料,轰动了重庆,轰动了国统区。要知道当时正在重庆,毛泽东诗词可以说是一颗炸弹一样。蒋介石向来对毛泽东不满,如今这首气势磅礴的诗词一发表,让很多难以相信,毛泽东居然可以写出如此有气势的词?
据说蒋介石当即召集了一批文人,都去写《沁园春·雪》,目的就是把毛泽东比下去。最后还是草草了事,因为确实比不过毛泽东。

图|毛主席在重庆
当时,郭沫若第一个站出来,专门写文章赞扬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并抨击蒋介石派文人制造的攻击和污蔑行为。郭沫若在文中说道,毛泽东的这首词,不是历史上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战国时代荆轲刺秦始皇所唱的《易水寒》所能比拟的。它气魄宏伟,意境远大,前无古人。
可见,郭沫若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更了解他的老朋友,当老朋友受到攻击,他第一个站出来,也反映了郭沫若对毛主席的尊敬和爱戴。
在毛泽东离开重庆前,郭沫若看到毛主席用的还是一只旧怀表,便把自己的手表取下来送给了毛主席。其实毛主席向来不会白拿别人的东西的,但是郭沫若的诚恳让毛主席十分感动,当即收下了这份宝贵的礼物。
当时国民谈判后,本想着以后就可以常常见面了,不料蒋介石公然撕毁协议,发动了内战,等郭沫若和毛主席可以坐下来好好畅谈文学,已是4年之后。

图|郭沫若在作画
新中国成立后,二人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毛主席亲切称之为:郭老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多次邀请这位知心好友来中南海,二人一起诗词唱和,毛主席也十分相信郭沫若,并且把自己创作的诗词初稿,经常给郭沫若看。郭沫若则感叹,可以当毛主席的第一个读者,真是三生有幸啊。
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冲,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想到了逝去的亲人,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毛主席有感而发,写下了《七律·到韶山》。
9月7日,毛主席给秘书胡乔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
《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庐山》,送给郭沫若,看看有什么毛病没有。
而郭沫若也不在自己的好友面前故作谦虚,提出了中肯的意见,甚至建议毛主席换个词或者换一句。毛主席高兴地接受其意见。
《七律·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据胡乔木回忆,当年毛主席就让郭沫若审改诗词,多次写信。比如毛主席写的《七律·三打白骨精》,60年初,还把《卜算子·咏梅》给郭沫若看。这也反应了在毛主席心中,他是把郭沫若当成了一个知己的形象。郭沫若确实很有才,当时毛主席已经66岁,和郭沫若坐在一起,一如年轻时的谈笑风生。

图|郭沫若和张澜
毛主席称呼他为郭老,两个字马上就体现了浓浓的亲切感。其实郭沫若和毛泽东诗词合唱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开始,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后,毛主席曾给齐白石老先生写了一封信,齐白石为了感谢毛主席,就赠给毛主席两方印章,而包印章的是一幅画,实际上是齐白石先生的费稿。但是毛主席却感叹,这画得太好了,于是就把这幅画装裱了起来。为了答谢齐白石,毛主席设宴邀请,让郭沫若作陪。
当时三人都尽情展示自己的真才实学,齐白石先生看了后说,这幅画确实是自己的,而郭沫若借“树上画了五只鸟”,取其“尚武”谐音,说这幅画是给他的。毛主席借“画上的李子树很茂盛”,取其“李德胜”谐音,说这幅画是给他的。

图|毛主席和齐白石(油画)
一时间,齐白石先生也终于明白了,毛主席借一件小事,无意间就拉近了三个人的情谊,真的用心了。接着,毛主席让郭老题字,毛主席写了道“丹青意造本无法”七个大字。郭沫若一看,这是借用了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一句诗,只不过改动了前两个字,用来称赞白五老人,竟是如此精当!
郭沫若稍做思考,提笔写道“画圣胸中常有诗”,这句实际上是借用了陆游的一句诗作“此老胸中常有诗”,改动了前两个字,便和毛主席所写上句合成一联,对仗极为工整,可谓一丝不苟,巧夺天工!
毛主席看后,心领神会地点点头,他说,不愧是郭沫若啊。两个人的情谊也如同这两句诗,巧妙地粘在了一起。

图|郭沫若
毛主席生前一直戴着郭沫若的手表
郭沫若在文坛上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他的学术成就极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些都是被文化界广泛认可的。
建国后,他完成了非常多的著作,如《屈原赋今译》《管子集校》《蔡文姬》《文史论集》《中国史稿》等。
毛主席和郭沫若在诗词的修改和唱和中,互相切磋,精益求精,不仅使诗词的主题不断深化,意境不断升华,同时两个人情谊更如莫逆之交。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在他生前,一直戴着的手表就是郭沫若曾送给毛主席的手表,虽然修过,表带也换过,但毛主席十分珍惜,他曾一直叮嘱工作人员,千万不要把表弄丢了。

图|郭沫若墓园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患大叶性肺炎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遵照生前意愿,遗体供医学解剖后火化,骨灰作为肥料撒在大寨肥田。
毛主席和郭沫若之间有长达40多年的情谊,体现了两位伟人对社会、对人民、对艺术高度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被后人称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9 10:17 , Processed in 0.00784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