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38年肖华被大娘藏在枣堆里,谁知鬼子尝了枣后,竟要把枣全拉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0 06:53: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38年肖华被大娘藏在枣堆里,谁知鬼子尝了枣后,竟要把枣全拉走                                                               2024-12-09 11:30                                        

发布于:天津市
           1938年的深秋,太行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枣香四溢。常大娘家的后院,一堆红彤彤的大枣堆积如山。可就在这看似平静的时刻,一队日军突然闯入了村子。当他们来到常大娘家搜查时,一个日军小队长随手抓起一颗大枣尝了尝,眼睛顿时一亮:"这枣子太好吃了,把这些枣子都装车带走!"此话一出,常大娘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因为就在这堆枣子下面,藏着一位重要的八路军首长——肖华。若是枣子被运走,肖华必定暴露。危急时刻,常大娘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不但救了肖华,还让鬼子落荒而逃。这位勇敢的农村妇女,是如何在千钧一发之际,化解了这场危机呢?

一、枣堆下的生死较量

1938年6月,太行山区正值枣子丰收的季节。这一天清晨,常大娘正在院子里收拾晾晒的枣子,突然听到了约定好的暗号:远处的大槐树下,传来了三声布谷鸟的叫声。她立即意识到有八路军首长到来。

没过多久,八路军挺进纵队司令员肖华和几名战士来到了常大娘家。他们此行是为了召开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商讨在太行山区开展游击战的具体部署。常大娘安排他们在自家的地窖里开会。

正当会议进行到关键时刻,村头突然传来了狗吠声。常大娘的儿子小石头跑来报信,说有日军正在挨家挨户搜查。肖华立即让其他战士分散隐蔽,自己则来不及撤离。常大娘当机立断,指着院子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枣子,示意肖华钻进去。

肖华迅速爬进枣堆,常大娘和儿子立即将枣子堆好,又在外面撒上一层稻草伪装。就在他们刚刚忙完时,一队日军闯入了院子。为首的日军军曹用蹩脚的中国话质问常大娘有没有见到可疑的人。

常大娘装作一个普通的农妇,一边摇头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的困难。这时,一名日军士兵发现了院子里的大枣,随手抓起一颗尝了尝。这名士兵向军曹推荐这些枣子的美味,军曹也尝了一口,顿时被这枣子的香甜所吸引。

军曹当即下令要将这些枣子全部搬走。常大娘心急如焚,此时若是搬动枣堆,肖华必定暴露。就在日军准备搬运时,常大娘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她借故去打水,在水缸边用勺子敲击出一串急促的声响。

这是村里约定的示警信号。她的儿子小石头立即会意,从后院翻墙逃跑,故意制造出慌乱的脚步声。日军听到动静,以为发现了目标,立即追了出去。小石头熟悉地形,带着日军在村子里兜圈子,最后趁着天色将暗,成功甩掉了追兵。

等到夜幕降临,确认安全后,常大娘才小心地把肖华从枣堆里救出来。肖华在枣堆里躲了整整大半天,虽然浑身酸痛,但总算躲过了这次危机。常大娘连夜安排肖华从地道撤离,转移到了安全地带。这次枣堆藏人的惊险经历,成为了太行山区抗日战争中一段著名的佳话。

二、肖华的革命历程

1916年1月,肖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家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年幼的肖华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胆识。1928年,仅仅12岁的肖华就参加了赣南兴国起义,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他负责在敌人的大门上做记号,为革命队伍提供重要情报。

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实际上充满了危险。肖华装扮成卖糖果的小贩,挨家挨户地敲门。每当发现敌人的据点,他就会在门框上留下暗号。这些暗号为后来红军的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由于表现出色,肖华很快被提拔为兴国县团委书记。

1930年,毛泽东在视察兴国县时注意到了这个年仅14岁的少年。在了解到肖华的工作能力后,毛泽东决定将他调到红四军军部工作。就这样,肖华成为了红军中最年轻的政委,因此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娃娃政委"。

1933年,肖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成立少共国际师。这支部队的特点是战士们年龄普遍较轻,平均只有18岁,其中团员占比达到70%。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肖华的带领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在长征途中,少共国际师多次担任掩护和断后的任务。1934年底的湘江战役中,肖华率领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四个团展开激战。为了确保红军主力安全渡江,他们在阻击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后只剩下2700多人。

1935年初,红军到达贵州境内时遇到了乌江天险。肖华主动请缨,带领先遣部队强渡乌江。他们在敌人的密集火力下,用简陋的工具摸索着渡过了这条湍急的大江,为大部队开辟了安全通道。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肖华担任了115师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9月,他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八路军首次与日军正面交锋并取得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肖华在战役中负责协调各部队之间的配合,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6月,组织上决定成立挺进纵队,由肖华担任司令员。他带领部队翻越太行山,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在这期间,肖华不仅要组织军事行动,还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来到了常大娘家,开始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枣堆藏身经历。

三、太行山下的地下工作
1938年下半年,肖华在太行山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地下工作。首先,他着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交通网络。这个网络以农家小院为掩护,在太行山区的各个村落之间建立了秘密联络点。每个联络点都设有地下室或暗道,专门用于藏匿人员和传递情报。
为了确保这些交通网络的安全,肖华制定了一套严密的联络制度。比如在常大娘家这样的联络点,都会使用特殊的暗号。白天用布谷鸟的叫声,晚上则用不同节奏的敲击声,这些暗号经常更换,以防被敌人破译。
在发展地方武装力量方面,肖华采取了"白天是农民,晚上是战士"的策略。他组建了多支群众性的自卫队,这些队伍平时从事农业生产,需要时则能迅速集结成战斗力量。为了武装这些队伍,他们经常在夜间出击,袭击日军的小股部队,缴获武器弹药。
1939年春,肖华在太行山区创办了一所特殊的军民联合学校。这所学校表面上是教授农业知识,实际上却暗中进行军事训练和革命教育。学校的教员大多是八路军的干部,他们白天教授农业技术,晚上则传授军事知识和革命理论。很多学员后来都成为了抗日武装力量的骨干。
同年夏天,肖华开始组织妇女参与抗日工作。他发动农村妇女组建"妇女救国会",这些妇女不仅承担了伤员护理、军需物资筹集等后勤工作,还担任了重要的情报工作。她们借送饭、浆洗衣服等机会,打探日军的动向,为八路军的军事行动提供情报支持。
到了1939年底,肖华在太行山区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村级情报系统。每个村子都有专门的情报员,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敌情。比如,有的情报员装扮成货郎,走村串户售卖商品;有的则假扮成乞丐,在敌占区活动。这些情报员构成了一张严密的情报网,为八路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这个系统中,肖华特别重视发展年轻人。他挑选了一批机灵的青少年,教他们识字认路,让他们担任联络员。这些孩子往往不被敌人注意,能够自由出入各个地方,成为了情报网络中的重要力量。就像常大娘的儿子小石头,不仅能够为八路军传递信息,遇到危险时还能机智地吸引敌人注意力,帮助革命干部脱险。
这些地下工作的开展,为太行山区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通过这个严密的地下网络,八路军能够随时掌握敌人的动向,并在需要时得到群众的掩护和支援。正是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像常大娘这样的普通农民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配合革命工作。
四、枣堆英雄的后续事迹
在枣堆藏身事件之后,常大娘的抗日工作并未停止。1939年初,她的家成为了太行山区重要的地下联络站。每个月都有大批八路军干部在她家中秘密集合,商讨军事部署。为了掩护这些活动,常大娘把自家的院子改造成了一个交易枣子的场所,商人们的来往成为了最好的掩护。
1939年夏天,常大娘又一次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当时,一支日军小分队在村里搜查八路军的电台。正好有一部重要的电台藏在常大娘家的地窖里。她立即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在院子里举办搓麻绳比赛,嘈杂的人声盖住了地窖里的电报声,成功掩护了电台的转移。
到了1940年,常大娘的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地下情报站。她培养了一支由妇女组成的情报小组。这些妇女打着卖枣、串门的名义,经常到邻近的村庄走动,收集日军的动向。她们还在村口的枣树上刻上不同的记号,用来标记敌情。这种独特的情报传递方式,让日军始终无法破译。
1941年春天,常大娘的儿子小石头在一次传递情报的任务中牺牲。但她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把家里的地下室扩建得更大,能同时容纳十多个八路军战士。她还在地下室挖了一条秘密通道,直通后山的树林,为紧急撤离提供了保障。
1942年的严冬,常大娘遇到了更大的挑战。日军在村里设立了据点,派了一个小队常驻。她就把自家的枣子生意做得更大,经常给驻扎的日军送枣子,渐渐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利用这个机会,她详细记录下了日军的防御部署,为八路军后来端掉这个据点提供了重要情报。
1943年,常大娘开始负责更大范围的地下工作。她把自己的枣子经销网络扩展到了周边几个县,借此建立起了一个跨区域的情报网。通过这个网络,大量的军事情报和革命物资得以安全传递。在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中,她的情报网准确预报了一支日军大队的调动路线,使八路军成功伏击了这支部队。
1944年,常大娘的家成为了太行山区重要的伤员中转站。她把地下室改造成临时医院,专门收治受伤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这些伤员,她在院子里堆满了枣子,还在地面上铺了厚厚的稻草,有效地阻隔了伤员的声音。
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常大娘的地下工作网络已经发展成为太行山区最可靠的情报系统之一。她培养的情报员遍布各个村庄,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预警机制。这个系统不仅为当地的军事斗争提供了保障,还挽救了众多革命干部的生命。从最初的枣堆藏人,到后来的情报网络,常大娘用朴实的智慧谱写了一曲抗日的群众斗争之歌。
五、肖华与常大娘的革命友谊
1945年抗战胜利后,肖华与常大娘的革命友谊并未因战争结束而中断。1946年春,肖华专程回到太行山区,第一站就是拜访常大娘。他带来了一面绣着"人民功臣"的锦旗,这是八路军司令部特意为常大娘制作的。
1947年,内战爆发后,常大娘的家再次成为了重要的地下联络点。这一次,她不仅继续为革命工作提供支持,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地下工作经验传授给了更多的群众。在她的带动下,整个村子都参与到了支援解放军的工作中。
1948年秋,平原解放战役开始前,肖华再次来到常大娘家。这次他带来了一批急需的医疗物资,这些物资通过常大娘建立的地下网络,安全送达了各个战区的野战医院。常大娘还组织村里的妇女们,连夜赶制了数百双棉鞋,支援即将展开的冬季战役。
1949年初,在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常大娘收到了肖华的一封信。信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共同经历的那段枣堆藏身的历史。随信还附上了一张当年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常大娘家那个已经倒塌的旧枣房。这张照片后来被保存在了太行山革命纪念馆里。
建国后,肖华多次邀请常大娘到北京做客。1950年春节,常大娘第一次坐火车来到北京。在八一大楼的招待所里,肖华特意摆上了一盘太行山的大枣,重温当年的革命情谊。常大娘也带来了自己腌制的咸菜,这是肖华在地下工作时最爱吃的。
1952年,常大娘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的表彰大会上,肖华特意坐在她旁边,为她介绍革命战争年代的老战友们。会后,常大娘还应邀参观了军事博物馆,看到了陈列的那堆用来掩护革命干部的枣子模型。
1955年,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筹建时,肖华提议在馆内专门设立一个展区,重现当年常大娘家的地下室和枣堆场景。他还亲自指导了场景的布置,确保还原了当时的历史细节。这个展区后来成为了纪念馆最受欢迎的参观点之一。
1960年,常大娘去世前,肖华专程从北京赶到太行山区看望。在病榻前,两人回忆起当年的革命岁月,那个枣堆掩护的故事被他们一遍遍讲给年轻一代听。常大娘去世后,肖华为她撰写了一篇纪念文章,详细记录了这位普通农村妇女为革命作出的非凡贡献。这篇文章被收入了《太行山革命史料》,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档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5:57 , Processed in 0.00811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