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几件珍宝,太养眼了! 2017-06-21 08:44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6:25: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鷹紋圭






長30.5公分,最寬7.2公分,最厚1.05公分
一面牙黃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牙黃泛灰,下半部赭紅色,刃部近黑色。窄長梯形,平直正刃。刃線上頗多使用崩傷痕。柄端也有傷缺、一圓孔,孔壁光滑。圭之中段的兩面,均淺浮雕神秘的花紋。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的御製詩和璽文。清宮中加配木座。 用美玉琢製的斧鏟,主要是象徵統治者的身份地位的禮器,在禮制中稱為「圭」。在典禮中,要將它的刃部朝上捧握。這是一件距今約4300至3800年間海岱地區的玉圭,住在那兒的先民就是文獻中的「東夷」。所以在這件玉圭的中段,都雕琢了東夷人信奉的神祖像。不過浮雕的花紋非常輕淺。圭的一面雕琢著有大漩渦眼、頭戴「介」形寶冠的神祖,「介」形寶冠兩旁還插著飄逸的鳳羽。另一面雕琢向上衝飛的鷹鳥,整隻鷹鳥構成象徵通天的「介」形。在寬約1公分的窄邊上,還雕琢一個戴圓耳環的長髮女子,可能是東夷母后「常儀」。不過十八世紀的乾隆皇帝不瞭解花紋的神秘性,就將刃部向下地,在光素的器表加刻了御製詩與璽文。
玉版








长37.4公分,宽35.8公分,厚0.8公分
玉版玉质的摩氏硬度为6.5,光泽温润,颜色则赭红带黄绿,并有大大小小的斑点,有如天际星云银河。其外形非正方,而是呈梯形,上下缘均涂有深褐色颜料以掩饰新切口的痕迹,厚度则由中段向左右两侧缓降,推测此玉版原为新石器时代大形玉刀的半成品,流传至清乾隆时,经宫廷作坊重新修整、配座而成屏风。编号为「吕」字号,表示曾陈设于养心殿。 玉版原为光素,清高宗时加琢御制诗二首。由诗看来,高宗认为此玉版「嶷嶷逾尺」、「阅几沧桑」、「色得元黄之正」、「质具圭璋之素」,其堂皇、长远、正统、礼制的特质,完全符合帝王彰显皇权所需的象征意义。一度自信如乾隆皇帝者,面对这件稀珍瑰宝也曾「自审临池腕力丑」,因「虞坏其质」而未将十一年春所写的诗刻于器表,仅是嘱咐学士张若霭代为书镌于紫檀木架上,可见对此收藏的万般宝爱。不过八年后,即乾隆十九年(1754),高宗又为之作诗咏赞,且乘兴亲自书写前后二诗交予玉匠镌刻,玉版遂不复素净的原貌。
玉琮






良渚文化 高15.7公分,宽7公分,深7公分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发展了良渚文化。玉琮正是良渚居民用以祭祀神祇祖先的重要礼器。良渚玉琮的基本造形为略呈上大下小的方柱体,有上下贯穿的大圆孔;外壁以四个转角线为中心,上下垂直堆栈地雕琢「面纹」。这件深浅交杂的褐色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外壁分为六节,每节以转角线为中心各琢一小眼面纹,全器共有二十四个面纹。每个面纹以刻有并行线的长横棱象征神祖所戴的「羽冠」;以同心双圈刻绘出眼睛,还刻有代表眼角的短线;象征鼻子的短横棱上,则刻绘两端方转的单线。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刻纹都已模糊。
玉琮






高 47.2公分,上端宽 7.7-7.8公分,下端宽6.8公分,孔径4.2-4.3公分,5850公克
这件大玉琮应是在十九世纪入藏清宫的,所以在它的器表没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因此保留了它的原貌。它是以深碧绿色泛深浅赭斑的闪玉(Nephrite)琢成。表面还留有最初切璞时的圆弧形凹陷痕。高方柱体,略呈上大下小。中孔由两端对钻,接合处有不整齐的台阶面。上射口略外撇,下射口较直。以四个方转角为小眼纹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节小眼面纹,所以在这件玉琮上,共有六十八个小眼面纹。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时,已少见如上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玉琮上所雕的小眼、大眼面纹的组合花纹。而常以多层小眼面纹取代。且有时在这类高琮的上射口处,以极轻的、断续的细阴线,刻出神秘的符号。如这件玉琮的上射口上,就有这样的符号。其中之一为每条边线都略呈内凹的菱形;相对的另一边,则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着五个小圆圈。其内涵或与当时人们信奉的「神鸟」有关。
龙冠凤纹佩
长11.35公分,宽5公分






玉螭纹觿






长7.4公分,宽1.3公分
「螭」是龙的一种,几分像虎。此件玉觿器面微泛褐红,是传世器特有的「盘红」色泽,刻做成转首侧身形态,头与躯体的衔接方式与本院藏的龙、凤玉觿同,乃是战国时代玉匠处理此类动物玉雕的一惯作法。
玉辟邪







高9.3公分
辟邪,是想象中的神话动物,顾名思义,是人们希望藉助它的法力,来避除邪恶。流行于汉代的辟邪,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常以巨石雕刻,立于陵墓前。也用美玉琢成,作为极高贵的陈设器。这件玉辟邪以青白玉琢成,昂首张口,似在低吼。跨步游走,双翼虽贴于身侧,却做蓄势待发状。颔下长须垂胸,长尾曳地,器宇非凡。因曾经深沁熟盘,甚至再被染色,所以表面多有深浅褐斑。这是目前所知的汉代玉辟邪中,体积较大的一件。它的口吻较长,有似马脸,与常见的短口吻似虎脸的辟邪不相类似。却与近年在内蒙古出土的西汉中、晚期铜灶上所加饰的动物头像,颇为神似。学者多称铜灶上的动物为「龙头」。故宫的这件玉辟邪,曾为帝王重要的收藏。辟邪的胸前刻有御制诗。宫中还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下层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诗,刻字的部分还嵌有银丝。
玉龙纹角杯







高18.3公分,宽10.1公分
青白玉质,全器作角杯形,器表浮雕一龙蟠绕,龙体矫健有力地凸显汉代工艺品特有的雄浑气势。此型角杯作为饮器,来自中亚,是汉代与中亚文化交流下的产物。
单把杯





高12.3公分,口径4.7公分,足径3.1公分,重115公克
这件美丽秀雅的玉杯,是以莹润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成。杯体略呈细长的圆锥体,有高足与单柄。自口缘至高足上,以五条横饰带围绕器表,饰带中浅浮雕各式云纹、四瓣叶纹。口缘处、柄之外侧、高足至器腹下端,都因接触铜锈而沁成蓝绿色。其中以口缘处的沁色较为偏蓝,这或是因所接触的铜器,是用蓝铜矿中提炼出铜来铸造之故。古人相信美玉富含「精气」,更相信物质会产生感应作用。汉代的贵族特别重视玉制的容器,他们希望玉的精气能渗入所盛装的水或酒中,令饮者能成仙得道。﹝史记‧汉武帝本纪﹞记载,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时,汉武帝曾以铜盘玉杯承接露水,用以调和玉屑服食。近年来,曾于广州南越王墓曾出土成套的铜盘玉杯,应即是﹝史记﹞所记载,夜间承接露水之物。若与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相比,故宫博物院的玉杯多了一个造形似英文字母a的单柄,这种单柄也常见于汉代的玉卮之上。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雅昌艺术网论坛, 作者:品者 图文资料版权归属台北故宫,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同行转载请声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18:17 , Processed in 0.00947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