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忘峥嵘岁月,继续砥砺前行(三)血脉传承 砥砺前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06:23: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7-10-27 16:30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在陕北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到达晋察冀。5月27日到达西柏坡。至此,在转战一年零二个月后,中共前委、工委和后委合并,五位书记会合。西柏坡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从延安到西柏坡,再从西柏坡到北京。平山已成为一个醒目的座标。她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迎接胜利的落脚点,也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出发点。
“屋内一盏明灯亮,窗外万树石榴红”。伴着毛泽东小院里彻夜不息的灯光,太行山区这个小山村,与全国各大战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伴着军委作战室里传出的电报嘀嗒声,国民党数百万大军灰飞烟灭,蒋家王朝摇摇欲坠。


七届二中全会会场
毛主席、党中央选择平山作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就是由于这里党和群众的基础好。这里的老百姓热爱共产党,热爱八路军。抗战期间同仇敌忾,毁家纡国,家园被毁,亲人牺牲,省吃俭用,倾其所有支援子弟兵。有一首歌谣真实地反映了老区人民的伟大贡献和牺牲精神:

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

最后的一尺布,用来缝军装,

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

  歌曲:平山小唱
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在回忆录中写道:“到西柏坡的第二天,毛泽东散步登上了柏坡岭,坐在一块石头上,用手里的木棍指着山下说道:‘西柏坡果然是个好地方,这个总指挥部选的好。’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对平山县留下了印象。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有个著名的抗日模范县——平山县。由该县农家子弟组成的平山团能打善战,后被调到了延安担负城防警卫的责任,毛泽东数次接见过平山团的干部和战士。”

曹慕尧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平山县委书记
曹慕尧是平山县东岗南村人,时任延安抗大执勤队长。他回忆说:“那一天,毛主席休息的时候就和周围的人聊天,谈谈情况。一听我是北方人,他很奇怪,因为当时在抗大当队长的都是红军长征过来的老干部,没有北方人。他说你是哪里人呢?我说我是河北平山人。”
这时,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彭真领导的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都驻扎平山县。毛泽东和曹慕尧的这番谈话,愈发深入起来。
“他就想打听了解平山县的情况,问问那里的情况怎么样,问问党的力量、群众条件、自然环境,我就说平山这地方在滹沱河沿岸,物产比较丰富,能够供给部队生活。所以领导机关都住在那里。特别是聂荣臻司令员讲过,说平山是晋察冀的乌克兰。乌克兰是苏联的大粮仓,聂荣臻司令员的意思就是说:平山是晋察冀的大粮仓。主席说,噢!我知道了。实际从那个时候起,毛主席就关注平山县了。”

曲青山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那么这里主要是指的是西柏坡。但是平山,在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指挥大决战的时候,在筹备新中国的时候,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坚定的后方,所以平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
寸心的表白
新中国建立前夕,1949年6月12日,时为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纵独立营营长的栗政通,在扶眉战役攻打马家山的战斗中,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赋予了祖国。牺牲时,比老团长陈宗尧小10岁的栗政通,年仅26岁。
从参加革命到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十几年里,栗政通给家里寄过多封“战地家书”,在最后一封附有照片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这是我寸心的表白,当我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让这张经过战争锻炼的肖像,随着你们漂泊吧!”

栗政通写给妹妹栗政华的信(部分)

“生长在战争的熔炉里,光荣地牺牲在胜利的巨浪里”

——栗政通


栗政华如今已九十多岁,白发苍苍,想起哥哥依然难掩悲痛,她说:“当了十二年兵,当时总感觉有这么个哥哥,觉得很高兴,不知道他当兵那个苦啊。现在有时候想起来(泪水),那时候见面时候,没谈过这些事,净谈高兴的事,写信也是,净谈他勇敢。他有一张照片,拿枪的照片。他在上头都写着,当我牺牲的时候,让这张被战争锻炼成的肖像跟随你们漂泊吧。
1949年的6月12号,他牺牲的。差那么几天,他没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有时候感觉,我们能活下来,但是有多少人,像他们一样的烈士,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身。所以我们活着,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栗政通牺牲后第二年,栗政华迎来了自己的一个小侄子,为了表达对弟弟的怀念,大哥栗政修以栗政通喜爱给家写信,“战地家书”之意,为儿子取名“战书”。为了让在异乡漂泊的英灵魂归故里,栗政通的大哥栗政修代表全家,带着两匹骡子,从陕西眉县把烈士的灵柩运回平山老家,安葬在南沟村这片宁静的山坡下。

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当了几年“放羊倌”。 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当;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

——《寸心的表白》



作者与《平山记忆》总编导张军锋在扶眉战役纪念馆谒拜栗政通
战书二三事

张志平

2006年,我在主编《非凡岁月》一书时与庆瑞、战书多次交流。战书同志工作繁忙,仍然对书中《杜家庄的故事》和《寸心的表白》两篇文章反复推敲修改,一丝不苟,查阅参考了中共中央文献和有关野战军的作战史,对人物、时间、字数逐项进行核对,仅我看到的他搜集的资料书就有几十本之多。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他把两篇初稿始终带在身边,一有时间就拿出来修改,态度极其认真。有一次在写其叔父栗政通牺牲一文时,被烈士那种炽烈的情感、牺牲的悲壮所感动,竟泪流满面,不能自已,甚至几度晕厥,让工作人员着实紧张了一番。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以烈士的精神鼓励自己,要求自己努力多为人民做好工作。

期间,我提出想去栗再温、栗政通等烈士墓寻访,庆瑞告诉我,他们就安葬在老家的墓地里。我感到很惊讶,栗再温是平山早期重要的领导人,又是正部级干部,为什么没有安葬在去世的山东,而是埋在了老家呢?他的墓地又是什么样子呢?

从庆瑞的家里出来,从北往南走,我和庆瑞一人拿着一把镰刀,顺着一条布满了荆棘和杂草的小路,艰难地走了20多分钟,才来到烈士墓前。不是上坟的时候,这里杂草丛生,荊林遍地,显得很荒凉,我和庆瑞俯下身来,把这里彻底清理了一遍,然后给烈士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我细细地辨认着墓碑上的字,栗再温、栗政通、栗政清、栗政民、栗吉子……细细数来,在最残酷的抗日战争期间,栗家参加抗日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的就有6位先辈,他们生前都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栗再温担任中共晋察冀四地委书记,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带头将自己的子侄送进了平山团;栗政通跟随平山团转战太行山,戍守延安,屯垦南泥湾,南征北返,最后倒在解放大西北的路上;栗政清年仅二十岁就牺牲在日本人的监狱;栗政民戎马一生,负伤十多次,满身的伤痕……现在这些烈士就静静地安眠在此,没有多少人知道,也没有人来祭拜扫墓。我坐在地上,看着墓地,心里感到很凄凉。那时人们对这些烈士关注的还不多,我同时暗暗下了一个决心,那就是要给烈士们树碑立传,让年轻一代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按照民政部门相关规定,家族墓地中有3位以上烈士的,可以批准建设革命烈士陵园。于是我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了陵园的修建设计方案。最初的规划是要修一条大路直通烈士陵园,然后由东向西,拾阶而上,在上方再建一个150平米的展室,让来瞻仰的人都能更多的了解烈士的事迹。

有一次,战书在北京开会,我们正好碰到了一起。我把设计方案拿给他看。他说:一定要按有关部门的规定办,规模要小,要从简,要少花钱,原来的小路,稍微清理一下,能走人就可以了,台阶和展室都不要了,还是尽量朴实的好。另外,烈士的墓一定要和家族墓地区别开。

最后,清理出了一条宽不到一米的小路,路面也只用碎石片铺了一下,仅仅坐西向东修建了一面简单的英烈墙,上面镶着栗再温、栗政通、栗政清三位烈士的浮雕像,下边由庆瑞撰文,镌刻了烈士的事迹。如今,这个简朴的烈士陵园与这里的大山融成一体,静静的坐落在天桂山下、险溢河畔,向来瞻仰烈士的人们诉说着当年那举家革命,满门忠烈的故事。


三烈士墓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创作的一部反映平山革命斗争的书在2013年出版了,3月15日要召开一个座谈会,他说好是要来参加的,一切工作都在正常进行,14日的晚上7点多,我正在布置会场,他从机场给我打来电话,因为突发的重大事件,他要连夜赶回贵州。临上飞机之前,他临时找了一张纸,匆匆地为我写下了一封贺信,信中对我多加鼓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又一次提到了:“平山儿女的父辈们创造了平山光荣的过去,我们要创造平山光荣的现在和未来。”这段话他在河北工作的时候就曾不止一次的和平山的领导、群众和周围的同事、朋友提过,这次是正式落在纸上。我们每次见面,他嘴上说的,手上写的,心里想的都是家乡的事,平山的事,平山党史研究的事,并经常向河北来的人打听平山家乡的情况。

2015年大型纪录片《平山记忆》摄制完成后,我请他看几集样片。他一遍遍的看,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研究,力求准确,尤其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看的非常认真,有时看到熟悉的人和事就很激动。看后,他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平山记忆》通过平山历史上很多事件、故事和许多英雄群体来反映平山的革命历史,把平山与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紧紧连在一起,与中国革命全局结合得好,站位、起点高,视野开阔,很成功。看完全片,自然感觉到平山确实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其中在和我交流当中反复强调,要多宣传平山的党组织,多宣传平山人民群众的贡献和牺牲。样片他看了很多遍,每一次都认真的观察片中家乡的变化。有一次,他长吁一声说,真是想家啊,已经十八年没回过平山老家了!由此我想起他在黑龙江工作时,曾写过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江畔思乡》:“儿男纵马家万里,志士吟诗泪千行。一夜秋风松江月,两三灯火是故乡。”并亲自加了注释,他写道:“是夜,秋风习习,独自在松花江畔走步,见明月倒映水中,两岸灯火也在水中闪烁,不觉念及故乡杜家庄南沟。回到住所,洒泪而作。”可见他对家乡感情之深,思念之切。

我知道,不管他走多远,心里总是牢牢记挂着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牵挂着家乡的人民:群众生活怎么样,脱贫工作怎么样,县烈士陵园的建的怎么样,遍布全县的几百处革命遗址保护和发挥作用工作做的怎么样……无一不挂在心上。当他看到李君放拍摄的《平山老兵》时,也深感震撼,沉思良久,然后问我,这些老兵还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我说现在情况好多了,党和国家对这些老兵非常关心,待遇一再提高,老兵的生活已经无忧了。他非常感慨,随后写下一段留言:平山老兵,我心目中的英雄;红色平山,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

战书同志为人坦荡厚道,朴实无华,亦有对家乡的万般深情。他在外工作四十多年了,仍是一口乡音未改,一身朴实依然。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他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无比热爱,对乡亲们的深情厚谊,也真实地感受到了革命后来人与先辈之间的那种血脉传承。


满门忠烈
篆刻:霍光煜
一会开来定乾坤
万众齐心共追梦
温故常忆前辈苦
传承自有后来人
林山千年生老柏
天桂万仞长青松
只要血脉忠诚在
平山代代出英雄

——张志平

时代最强音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十分熟悉的旋律,但对于平山人来说,每当唱起这首歌时,心中都会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因为,它的作者曹火星,九十三年前就出生在这里的西岗南村。
1937年“七七事变”时,曹峙已经拿到省城两所中学的录取书,由于日军铁蹄的肆虐,他的家园被毁,求学不成。1938年大年初二的深夜,14岁的曹峙悄悄离开家,来到了洪子店。
洪子店是当时平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在这里,有着唱歌天赋的曹峙报名加入了铁血剧社。后来,曹峙加入了华北联大音乐系的学习,当时,在华北联大音乐系执教的老师,就是不久之后因在平山东黄泥村创作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而蜚声乐坛的卢肃。

曹红雯 曹火星女儿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2014年北京采访
他就教育我父亲说,抗战有各种方式,有拿枪上前线的,也有拿你的笔写歌,鼓舞大家上前线的,这也同样是革命工作。
老师卢肃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曹峙,以音乐为武器,保家卫国,成为他一生所执着的道路。一年之后,曹峙创作出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上战场》,此时,为取星火燎原之意,他将自己的名字曹峙,改为曹火星。
1943年3月,“铁血剧社”更名:“群众剧社”,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聂荣臻要求根据地的广大文艺工作会者,要深入到晋察冀的斗争实践中去,深入到战斗的一线去。曹火星带领随音乐队,来到平西的新解放区参加了当地的减租运动。在拒马河畔的霞云岭堂上村,曹火星得到从家乡岗南村传来的噩耗,自己的父亲、堂弟和全村130多位青壮年被日军残忍地杀害(见专题二“一笔血债 累累白骨”)。19岁的曹火星怀着国恨家仇和满腔悲愤,投入到音乐创作中。
当时,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书,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中共随即发表了《评<中国之命运>》,针锋相对地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岁的曹火星,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将这句极具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口号。他当时没有想到,他笔下流淌的音符,将被经久传唱,延续了几代人。
曹火星后来回忆说:“我写这首歌是动了感情的,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抗战,使人民当家作主,我亲眼所见,人民对党的深情,我亲身体会……”
1945年9月12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朴实的歌词,滚烫的旋律,像长了翅膀,从晋察冀边区响彻祖国大江南北。在歌声中,人们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继而迎来了华北的解放。
1950年,毛泽东听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将其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此,一个“新”字为这首颂党赞歌, 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这首歌是平山人创作的,从中反映出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真切的心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血脉传承

原四分区司令员、开国上将邓华的女儿邓欣回忆了抗战时期父亲在平山战斗生活三年间的艰苦经历,诉说了他曾在洪子店、小觉同当地群众的血肉关系。

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邓华(左一)在民兵大会上与民兵代表交谈。(1944年河北平山)胡冰摄。资料提供:胡江峰。
平山团老政委、独臂将军左齐的女儿左凌说,回到了平山我就像回到了家。我父亲曾先后两次担任平山团的政委,一直打到新疆。他生前曾多次告诉我们,他印象中最深的两个平山人,一个是栗政通,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南征北返时跟随王震司令员,身上带着南下支队的公章;第二个人是侯慕颇,他就是平山县冷泉村的人,也是我的姨夫。这个人信仰坚定,忠诚可靠。南下时,身上缠满了黄金,那是三五九旅全旅的盘缠。

左齐之女左凌

萧峰之女萧南溪

萧锋及夫人在陈祖林团长墓前(右三为萧锋,右二为贡喜瑞)
“老五团”英雄团长萧锋的女儿萧南溪也深情回忆了父亲八年抗战,在这里浴血奋战的点点滴滴。她说,母亲贡喜瑞的家是获鹿新寨,历史上属于平山,抗战期间她是平山的敌工部部长,1943年和父亲在平山县北白雁结婚,1945年萧锋到山东根据地工作,仅带走了两个人。一个是东回舍村的张钦,后任副团长,1946年5月牺牲在山东高唐,年仅27岁。父亲在他的日记里曾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和他痛苦的心情;一个是灵寿人曹振国,在济南战役中牺牲,牺牲前曾和萧锋说,如果我牺牲了,你把我的儿子接出来,把他抚养成人。解放后,父亲把曹振国的儿子从灵寿老家接出,取名萧南灵,和我的名字同列,长大后给他娶妻生子,实现了对烈士的承诺。父亲对他们的牺牲非常痛心,晚年时经常提起。革命战争年代结下的战友情那是生死之交。

1944年4月,四分区团以上干部会后在平山县夹峪村合影。胡冰摄。资料提供:胡江峰。
范景阳(女)
第一排左起:叶长庚、易耀彩(参谋长)、王紫峰(政治部主任)、萧峰、潘锋;
第二排左起:黄永胜、邓华(司令员)、刘道生(政委)、
王宗槐(副政委)
曾在白求恩医疗队工作的王道建之子王永革也回忆了父亲在平山的战斗生活的经历,并向我赠送了《王道建回忆录》。座谈会上充满着革命后代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也诉说了他们回到这块红色土地的感受,共同期盼平山的明天更美好。
平山新貌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平山,三万年前,旧石器人类在这里发迹。五千年前,商的祖先“契”从这里走向中原。2000多年前,白狄族从陕北辗转到太行山东,建立了中山国。69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也从陕北转战,在这里创建了“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纵横捭阖,指点江山,从这里走向北京城,开创新纪元,建立了新中国。这真是一个历史的巧合。第一,地形地貌好,战略位置重要。进退自如,易守难攻。第二,此地肥腴富庶,能养活一个“国家”,承担起大规模作战的需要。第三,群众基础好。前者因这里是鲜虞聚居地而兴。后者因这里是坚强的老根据地,共产党在这里有厚实的群众基础,才作为走向胜利的落脚点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出发点。平山,你的江山胜迹,古往今来,雍容大气,厚重历史,怎能不让我肃穆凝神,高山仰止,鼓荡起万千气力,爆一声:“谁有我家乡风韵”!
正是血脉的不断传承,精神的不断延续,新时代,无数平山儿女依旧谱写着新时代的牺牲与奉献之歌,我们今天的生活才能够如此丰富多彩,幸福和谐。
城镇建设、全域旅游、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生态环保……平山正不断走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幸福生活的平山人不会忘记,是无数先烈的生命换来了民族的解放,是无数英雄的热血换来新中国的诞生!他们伟岸的身影已凝成永恒的记忆,铭刻在滹沱河畔、太行之巅。
今天,有着光荣传统的平山焕发了青春,迎接着一个新的时代。在这片曾经被鲜血和烈火浸染的土地上,平山人民用朴实坚韧的个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书写着属于明天的光辉篇章。

县城新貌

敬业集团

泓润庄园

美丽乡村

中山遗址

白鹿温泉

古村遗韵

夏日天桂

秋日驼梁

太行天路

小村新貌
以上图片来源:卢白子、肖建国、爱平山网、中山国及网络

革命胜地

源泉不涸
下期预告:本期讲述了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带领革命走向胜利,西柏坡精神不断传承,平山人民将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的故事。2017年是栗再温同志逝世五十周年,中山国公众号与爱平山网特选发了张志平先生为纪念栗再温同志诞辰100周年所撰写的文章«思考栗再温»。追思先人,奋发前行,敬请关注。
编辑:柴婷婷 黄子爵
中山国公众号、爱平山网联合推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0-30 08:31:06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0:18 , Processed in 0.01780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