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是梁晓声给自己出的难题
核心提示:
梁晓声编剧的电视剧《知青》虽然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才播出几天,但反响不小,老知青们在热议,80后、90后也关注。我省著名编剧徐广顺不看好这部电视剧,他认为,梁晓声是在给自己出难题,表现知青生活,不把当时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来,很难打动人。
梁晓声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不是为了抢收视率编故事,无论是褒奖还是质疑,都很正常。
观众称有的情节太虚假
电视剧《知青》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历史背景,塑造了以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孙曼玲、齐勇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描写了他们在知青岁月中的悲欢离合故事。梁晓声说,这部剧不是让大家娱乐的电视剧,他想让观众看到“真正的知青是什么样子,再不是一种很浪漫、很好玩的电视剧,看不到劳动,看不到知青与农民、知青与知青间的情感,只是大家谈谈恋爱,象征性地干点活”。但有观众说:“看了几集,觉得有的地方太虚假,不真实,因为我们是知青,知道当年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强求拍出来的知青电视剧有新意,只希望故事能真实点。 ”
徐广顺认可这位观众的说法,他直言,从已播出的几集看,导演、演员、制作都没有问题,只是梁晓声全景式地写知青不合适。他认为梁晓声以前创作的 《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知青题材作品都很好,写的都只是一段知青生活,而不是把不同地方的知青联系起来,全景式地展现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活。梁晓声在这部作品中,既有东北知青,也有内蒙古、山东、上海郊区、新疆等地知青。这样全景式地写,假;假在没有戏剧冲突,没写出为什么在上学年龄却要上山下乡的原因。
徐广顺认为,梁晓声应该找一个小角度来写,比如,像叶辛编剧的《孽债》中只写那些把下一代丢在西双版纳的知青,怎样用思念和良心谴责来偿还自己的情债。
梁晓声称现在给《知青》下结论太早
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观众认为《知青》演员扮相太精致,兵团知青中不光有人系皮带,而且衣服都是崭新的,不符合当时历史情况。
也有有观众认为,剧中人根本就不像知青,这部剧也不像知青剧,荧屏上这些俊男靓女,举手投足间缺少乡土气,在情节进展、台词等方面,也均有现代电视剧的特征。
面对质疑,梁晓声回应:“我已经接了很多电话,很多媒体都提到这些问题。这让我怎么回答呢?现在才刚刚播几集,就来下定论言之过早。 ”
他表示,“好的作品确实有其完整性,从播出要求来讲,有些作品是需要时间去观察的,好戏永远在后头,好戏也会渐入佳境,大家这么关注《知青》,说明这部戏已经找到看点了。 ”
当过知青的徐广顺却说,争议不是网友和观众说的戏里演员好不好看、衣服漂不漂亮那么简单,电视剧要呈现的不仅仅是吃不好、干活累,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磨难。
但也有观众说,剧中的一些细节还是可信的。比如,女孩子比较娇气,经常干活时把手割破了就哭。剧中因为派系斗争而水火不容的两个青年,以及小资气质的上海知青等都很真实。
采访中,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韩宁称,该剧贴合那个年代的特质,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了一代知识青年的生活,反映了那一代人将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边疆的浪漫情怀。
不过,韩宁也认为,在《知青》已播出的几集中,未演出知青对民族命运的反思,知青们还沉浸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奋争中,但按照梁晓声的文化自觉和担当,他一定会在后面剧集中把这个主题呈现出来。
我们期待着。
辽宁日报记者/杨 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