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首次揭秘:汗王宫内众妃混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9:41: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专家首次揭秘:汗王宫内众妃混居
夯土起台建寝宫烟道入地当“地热”专家称现在谈重建为时尚早


    正在考古发掘的沈阳北中街清代遗址内发现“绿釉瓦当”,进一步印证了消失了300多年前的汗王宫遗址。那么,努尔哈赤的寝宫到底是什么样呢?
    对此有深入研究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考古专家李声能昨日向记者全方面描绘了汗王宫。这也是考古专家首次公开揭秘汗王宫的细节。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清太祖的宫不仅简陋,而且生活环境也很一般。十多个福晋与婢女都是混居的,福晋们去厕所时,要打木槌,把灯挂在厕所上,告知别人“里面有人”。
夯土起台
寝宫建在当年沈阳城最高处
    上世纪80年代,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偶然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一张清代地图——《盛京城阙图》上发现,北城门前的一座院落旁边,用满文清楚地写着“太祖居住的宫”,这就是努尔哈赤在沈阳的住处。
    沈阳故宫后根据《盛京城阙图》,做出了汗王宫的模型。当记者近距离观察复原的汗王宫模型时发现,当年努尔哈赤住的地方竟然仅是非常简单的两进院落。
    李声能说,《盛京城阙图》所示,太祖的宫位于当时沈阳城北门(镇边门)里,坐北朝南,两进院落,由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串起。两院间以围墙分隔,其中第二进院落建在一座由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努尔哈赤和他的妃子们便住在高台之上的二进院落之中。
    这种高台筑房的建筑方式,沿袭了满族在山区生活时,贵族首领住宅建于最高处的生活习俗。从努尔哈赤在佛阿拉建立第一座都城开始,一直到东京城,他的宫室一直建在城内的最高处。到沈阳后,由于沈阳是平原城,他便夯土起台,将寝宫建于高台之上。
    努尔哈赤非常重视后宫的防卫。努尔哈赤的宫室有内外两道门,还有专职值守的人员,其寝宫更是位于高台之上,本身就加强了它的防卫能力。为了增强防卫,在夜间即使是前来报信的人,也不许进入宫内。
    他还发布了一道命令:“在夜间,若是有敌方紧急消息,就打云板。若有人逃出城内,要敲铜锣。如果有好消息,要打鼓。”这种传递消息的方式,在古代皇宫里十分少见。
众妃婢女混居
上厕所时挂灯笼以示人
    中原的皇宫在营建时历来重视纵向排列,而满族营建的盛京皇宫则延续其往日生活传统,寝宫采取了合院布局的方式。努尔哈赤的寝宫位于高台之上的第二进院落,由门房三间、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组成,这些建筑围合成一座规整的四合院。
    李声能说,现在看来,当时太祖的宫很简陋,仅有两进院落,十余间房。而史料记载,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后称大妃)和侧福晋有十余位之多,婢女更是众多。
    按照满族习俗,努尔哈赤和大妃应住在正房,侧福晋应住在厢房。现在已无从得知哪位侧福晋住在哪座厢房,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么多侧福晋住在只有六间的东西厢房里,只能是混居了,大家同在一个院落内生活。“这种混居虽然符合满族人的生活习惯,但很难保证私密性,尤其是努尔哈赤临幸各福晋时,与其他庶福晋及婢女同处一室,多尴尬啊。 ”李声能说。
    李声能说,当时努尔哈赤对汗宫及诸贝勒家里的福晋、婢女和使唤的男子有严格的规定:“福晋们和家里的婢女去厕所时,要合众一起去,不要两三人去,否则就是乱行。女子不许独自行动,在家院供使唤的男子也不许独自行动。福晋们去厕所时,要打木槌,把灯挂在厕所上。 ”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当时汗宫内福晋和婢女是混居的,连厕所都是混合使用的。福晋们去厕所,不能独自去,要有其他福晋或婢女陪同,由一位婢女打着木槌,一位婢女掌灯并挂在厕所上,告知别人厕所里有人了。
火地火炕和火盆
300年前就用上了地热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是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适应当地冬季严寒气候的创造。
    那时的沈阳冬天温度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很正常,按照满族的生活习惯,居室内一般搭设“万字炕”,与设在堂屋的厨房相连,便于取暖。汗王宫的正房和厢房应该是通屋“万字炕”,并与厨房或烧火口相连,这样既便于取暖,又便于人多混居。
    汗宫内应该采取了火炕、火地、火盆等传统的采暖设施。火地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热。就是把锅灶的烟道设计在地面下,用来烘热地面,环保卫生。
专家建议
原址保护比异地重建更添彩
    李声能说,《盛京城阙图》只是示意图,努尔哈赤的汗宫不应该仅是图上所示的建筑,还应该有其他的附属建筑。比如厨房、下人的住处等。
    另外,满族早期建筑并不注重左右对称,皇太极时期盛京皇宫的前朝建筑就不完全对称,所以努尔哈赤的汗宫建筑也可能并不完全对称。
    他表示,北中街商业开发尚未开始,已发现多铎王府、汗王宫遗址,两座王府这对于商业项目只有提升,因此建议能够原址保护。“它对于商业开发并不阻碍,只要能融入商业开发中,反而增加文化色彩。 ”“原址保护比重建好,复建的东西都是假的。”他说,如果重建,也要根据考古发现来证实,考古还未结束,现在谈重建还为时尚早。 主任记者 王志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2-6-21 12:42:19 |只看该作者
好文欣赏,真长知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6-23 20:54:2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4 09:44 , Processed in 0.00898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