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主席:
毛泽东让毛岸英到农村,给了一斗米,叫毛岸英背上走。毛岸英在吴家枣园,组织学习文化,收工路上拾柴禾给军烈属。下半年枣园村让毛岸英回家。他有点诧异:我还没有毕业呢?村长说:“毛主席,你这娃娃好哇,让他吃苦了”。“好!好!吃苦就好哇!”毛泽东笑着说:“送出去一个白胖子,换回来一个黑铁塔”。
“这手上的老茧就是你的毕业证书!”他很满意长子的表现。
长子在一次轰炸中牺牲,晴天霹雳,给父亲内心的震撼可想而知。儿子才28岁啊!
弟弟毛岸青,47年9月从苏联回国。也安排到农村劳动。去的是黑龙江克山县,那里土匪猖獗,疾病流行,气温低达零下30多度。毛岸青整整8个月,参加了当地土改的全过程。
李讷是最小的女儿,六八年病了,主席派谢去知青家里一看,只有一个做饭的小姑娘。小姑娘告诉她,李讷发烧还劳动,跟着老乡去砍甘蔗去了。病老是不好,发烧不退。主席说:“她在哪里就在哪里治,她在乡下就在乡下治,乡下治不好,到县城去治,县里治不好到省里治,就是不能回北京,难道江西人民病了,都要来北京治病吗?”
2、周总理:
周恩来俩侄都是知青。
周秉和在延安插队,周秉建在内蒙古插队。
70年12月。周秉建应征入伍。周恩来却说:“秉建,你能不能脱下军装,重新回到内蒙古草原去?”秉建解释:自己参军完全是按正常手续办的。周恩来摇摇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部队首长拖几个月没动,周恩来知道后同部队通电话:“你们再不把她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 周秉建回到内蒙古草原后,继续锻炼,周秉建加入党组织,当选大队党支部副书记。75年4月,领导抽调周秉建到自治区团委,秉建谢绝。这时周恩来已重病在身,知道她没有同意调动一事,就电话嘱告:一定要向领导讲清楚,不然就是不服从组织,我们提出自己的意见,请组织考虑。最后领导同意她继续在草原。
延安插队的周秉和参军。他寄回自己戎装照,邓颖超回信:“秉建,我和你伯伯都看了你的信。你想当兵,当然很好,但是,农村更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同样可以大有作为。我和你伯伯认为你应该回到延安去,和老区人民一起,坚持在艰苦的农村劳动锻炼,改造自己。”秉和尽管已当三个半月战士,仍办了离队的手续,重返延安。
3、朱德
朱德到星期天,经常带孙子到地里劳动,学习刨地、下种、施肥、管理,他说:“你们是劳动人民的子弟,不热爱劳动,不艰苦奋斗,怎么能够为人民服务呢?现在不热爱劳动,将来就要厌恶劳动,就要脱离人民……”
69年,孙子初中毕业,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只有16岁。一次在他喂猪的时候,冷不防猪食撒了一身。他一气把桶一扔,跑回宿舍写了一封信,要求回家。朱德收到信后,亲笔回信制止了他。
4、城市学生青年同工农结合是被民主革命证明成功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号召城市学生上山下乡,不是偶然的。进入新中国阶段,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审视全局,提出中国知识分子还是同工农群众结合,是坚持革命战争执行的这个政策。
同工农群众结合,为工农群众谋利益,革命战争年代要走,和平建设年代也要走。在新中国成立后必然的困难时期,提出上山下乡这个决策。具有两重实际意义。
三位从感到同工农兵相结合是青年必由之路,是城乡青年学生成为革命骨干和中坚的必由之路。他们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包括自己的子女走这一条道路,成为接班人和创业者,这一点他们没想遮遮掩掩。不是阴谋而是阳谋,三位伟人的眼光看得更远,也更寄于希望和重托。
(当然;这种愿望在客观上可能出现了偏颇,在按照统治者意愿改造人们思想、同时解决初解放时期的困难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这是每一个唯物主义者,包括一代伟人邓小平都没有回避的。——编者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