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对历代开国皇帝都很推崇,但对李渊,只说了五个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06:45: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对历代开国皇帝都很推崇,但对李渊,只说了五个字                                                         

2021-01-07 11:21                    
【毛主席点评历代皇帝之李渊】
毛主席一生喜欢读历史,对历代帝王也有过不少精准的评价,尤其对于历代开国皇帝,毛主席一般都比较推崇,比如评价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超过他的。”
还比如评价刘邦:“是封建社会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但是,对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李渊,毛主席却评价不算高,只说过一句话:“遇事无断制。”

在《旧唐书·高祖本记》中,对李渊有这样的评价:“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这句话是很高的评价,但毛主席看到这里的时候,却在旁边批注了五个字:“遇事无断制。”
那么,毛主席说李渊“遇事无断制”,是基于哪些史实呢?
首先,是在起兵反隋这个问题上。
隋朝后期,隋炀帝穷兵黩武,生活奢侈,整个社会出现动荡,危机四伏。隋朝重臣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率先在河南黎阳起兵,虽然很快兵败被杀,但是也点燃了推翻隋朝的战火。
李渊与杨广虽然是亲戚,但隋朝的动荡让他心神不定,后来,有一个跟李渊有过节的大臣找来一个术士,对隋炀帝进谗言说,外面流传着一句话,叫“李氏当为天子”,建议隋炀帝杀尽天下李姓者,特别是李姓的豪门贵族。古代的皇帝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于是隋炀帝就开始警惕李姓贵族。

此时,李渊也感受到了杨广对他的不信任,就处处示弱,并装扮成酒色之徒,杨广看出他胸无大志,这才放心了一点。
隋末到处起兵,杨广也是无人可用,考察来考察去,还是看着李渊可用,于是就派李渊到太原去当留守兼晋阳宫监,主要负责镇压起义。
当时已经是烽烟四起,几股企图推翻隋朝的势力都已经开始行动了,李世民也按捺不住了,就找到父亲李渊,劝他起兵,争夺天下。但是,李渊犹豫不决,还斥责李世民大逆不道。
不久后,突厥入侵马邑郡,李渊吃了败仗。杨广很生气,要治李渊的罪,并派出特使去调查,要把他拿到扬州问罪。
李世民趁这个机会,联合裴寂,说服了李渊起兵。可是不久后,杨广改变了主意,不处罚他了,李渊见没有危险了,又不想起兵了。
这就应了毛主席对他的那句评价——“遇事无断制”。

而且,李渊在后来的起兵造反上,又有多次反复,比如公元617年,李渊遭遇到了起兵后最重要的一仗:霍邑战役,但是,李渊感觉隋朝重兵在这里镇守,再加上路窄林密,是不可能攻下来的,第一时间准备撤兵,想回晋阳,不再征战。
但是,李世民对这个时机看得很准,长跪不起,大哭劝说父亲不能撤兵,李渊这才没有撤兵。
还有,李渊在率大军攻入长安前,又犹豫了,感觉这样有悖天意,怕天下人耻笑。又是在大家的力劝下,李渊才率军攻下了长安,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立大唐。
可见,每到重要关头,李渊总是犹豫不决,被动行事,要不是有李世民行事果断,大唐帝国还真不一定能顺利建立。

即便是在建立大唐帝国之后,李渊的“遇事无断制”也经常发生,比如在处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的争权上。
在李家王朝建立之前,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因此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是,等到李家王朝建立以后,各方面的矛盾利益冲突就来了,尤其是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李渊肯定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可是,他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在许多史学家看来,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狠下心来做个了断,要么确立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要么扶持李世民当接班人,如果另外一人不服,就采取强制手段,剥夺他的全部权利,这样才能稳定大局。
但是,李渊这个时候又体现出了他“遇事无断制”的缺点,对儿子们的争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

而且,李渊还特意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搞平衡,努力让他们功绩都差不多,以为这样双方力量平衡,谁也治不了谁,或许就能相安无事了。
可是,这种做法其实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为在皇帝这个宝座面前,什么亲情、友情,都是浮云,最高统治者只能有一个,必须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结果,爆发了玄武门之变,三兄弟自相残杀,李渊只能躲在宫里暗自垂泪,一点办法也没有。
纵观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是杀伐果断,只有李渊,一点也不像一个开国皇帝,优柔寡断,“遇事无断制”,要不是有个好儿子李世民,就凭李渊的能力,是不可能建立大唐王朝的。
当然,李渊作为开国皇帝,也不是一无是处,其实他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的,比如《旧唐书》说的“宽仁容众”。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都讲究“仁德”,李渊就是一个佼佼者,早在太原时期,就“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因此,“远近承风,咸思托附”。

到了战争时期,李渊也明确规定,各部人马对百姓“不戮一人,秋毫不犯”,如有违法乱纪者,一律当斩。因此,当时各地的老百姓都纷纷盼望着李渊的部队到来,“义旗之下,每日千有余人,请赏论勋,告冤申屈,附文希旨,百计千端,来众如云,观者如堵。”
可以说,在当时的各路人马中,李渊的声望是最高的,最后由李氏家族取得天下,也是众望所归的。
明代大学者王夫之评价道:“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为能顺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绥民志于来苏,故能折笔以御枭尤,而系国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
毛主席看到这段评语后,在下面画了一条线,但没有批注。
总之,李渊在历代开国皇帝中,算不上第一流人物,但他作为大唐开国皇帝,也肯定是有值得称道之处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1-9 10:18:23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1-1-9 11:43:2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6 13:59 , Processed in 0.0086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