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军名将曾思玉的长征往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07:39: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红军名将曾思玉的长征往事                                                         2020-01-11 17:27                    

                          

长征由于鞭长驾远、关山迢递,不少红军英魂都断送在了行军途中,他们正值最好的年纪,27岁命丧遵义城下的邓萍、25岁倒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战火中的洪超、29岁就义于敌军担架上的断肠英雄陈树湘、25岁惨死于袁崇全枪下的王尔琢,一个个血色染就的名字,为更多的红军战士踏上成功路,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但也有不少战士,带着对祖国与盛世的美好祝愿,健康的活到了百年,曾思玉就是其中一位。

看过硝烟弥漫,越过三山五岳,曾思玉等老革命家为记者们提供了真实、惊险的长征故事,从本人的亲口叙述中,落下了灰尘的历史得以与世人重新见面。

1911年2月出生的曾思玉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江西“老表”,祖籍在信丰,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55年授衔仪式上,曾思玉被评为中将,曾参加过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长征、平型关战役及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战役的他,这份荣誉受之无愧,念及往事,曾思玉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长征中发生的点点滴滴。

1934年10月上旬,长征拉开帷幕,红一军团及中央军委一众人等行至瑞金,整军待发。在瑞金停留的好些日子,红军战士们都没有闲着,一面是做好迎敌的准备,一面忙于扩充队伍人数。时任红二师训练队长兼指导员的曾思玉,随扩红突击队队长罗荣恒一同,走访乡间,宣扬革命思想。兵力充沛后,队伍趁着夜色正浓,连续几日的夜行昼宿,抵达于都县宽田集结待命。

由于表现突出,曾思玉调任至红二师司令部通信主任职位之上,而后一直为军队中的通信鞠躬尽瘁。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同月26日,军队主要将领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一、 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还确立了北上政策,并把先前的部队重新规划为左路军和右路军(具体如何分配的,可参照上一篇图文,这里不再重复表述)。

无奈,张国焘在会议中一套说辞,会议结束后的几个月里,又转换了嘴脸,拒绝北上,还严厉呵斥徐向前等军队将领,多次催促他们折返,给红军队伍制造了重重矛盾。

曾思玉所在的红一军团二师是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负责为全军开路,自然是走在最前面的。也就是说,会议一结束,二师便继续北上,没有耽搁一分一秒。由于张国焘的几番折腾,中央红军一直与其周旋,劝诫其共同上路,可是非但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追击的敌军不等人,众战士们多耗上一日,死伤的红军战士就将更多,权衡利弊之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没有等待张国焘一直争抢的隶属于右路军的第四、第三十军,怕其有更加激烈的举动,直接带着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第三军以及中央直属队离开了。

二师在快要走出草地时,已经是9月10日了,后方部队急行军追赶着他们的步伐,想要快速汇合,继续朝甘肃南部前进。草地的尽头原本住着以放牧为生的藏民,在消息闭塞的年代,国民党散播的反动言论,让淳朴的民众闻风丧胆,四散逃走了,只留下了无人看管的房屋。

由于藏民稀少,可供居住的屋子亦是少得可怜,红军人数众多,曾思玉就带着战士们在雪松下扎起了帐篷,露宿在外头,把寥寥无几的屋子让给将领们居住。次日破晓,阵阵马蹄声由远及近,连带着马的嘶鸣声,吵醒了还在睡梦中的战士们。

眼见红二师的陈光师长、肖华政委慌忙出门,回来时便带着毛泽东、周恩来、王 稼祥、张闻天、博古、林彪、叶剑英、聂荣臻等领导人,去到了自己的屋里。曾思玉与司令部的其他基层指挥员看着风尘仆仆的领导同志一大早就召开紧急会议协商事情,心里头打着鼓,但又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这支部队因为先走了,不知道张国焘反对北上,师长、参谋长等人也没有告诉战士们,大伙儿此刻还处于蒙在鼓里的状态)

等待是难熬的,可是没一会儿,陈光师长与肖华政委就出来了,让曾思玉到屋子里商量事宜,曾思玉心想着,组织有任务派给我,也就赶快跟了上去。

这件事是什么呢?是送信;给谁送信?给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为何送信?因为局势问题,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前走了,未告知徐向前,可是仍需解释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弄明白了,曾思玉才恍然大悟,难怪领导人们如此迅速的就追赶上了二师,也难怪大伙儿脸上愁容尽显!

在出发之前,曾思玉会见了毛泽东,两人之前见过几次面,毛泽东直截了当地说:“哎, 你不是给我选派担架员的曾思玉吗?主任亲自出马,一个顶两个,我相信你能够顺利完成这次送信的任务。”

不过,危险也不是没有的。首先,这封信非同小可,关乎红军日后的命运,不传达到徐向前的手上,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误会将越来越深;其次,送信途中千难万阻,也许会遇到敌军,此次行动不宜带太多人行动,可能这一去就回不来了,要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

曾思玉听着毛泽东同志、师长与政委的提醒,心中的满腔热血在翻涌着,他带着笃定,坚决地表示,信在人在,信毁人亡,绝对会不惜一切代价把信送到徐向前总指挥的手中。会谈结束,曾思玉带着电台,和六团一营启程前往指定地点——草地岔路口。

时间紧任务重,曾思玉策马疾行,当天下午两点左右就到了指定的地方,并与六团一营在北侧的一处隐蔽的山坡等待起来。那些天天气不好,时常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刚刚下过雨的草地上,泥巴湿漉漉的,只要部队曾经经过,就会留下清晰可见的马蹄印和草鞋印,可是曾思玉未曾看见,这也证明了徐向前总指挥与红四方面军的第四、第三十军还没有走过这条路。

两个小时后,负责瞭望的战士通报,不远处有一支骑兵队伍正在朝着岔路口方向行进。不一会儿,熙熙攘攘的人声嘈杂起来,曾思玉立刻带着信,冲到队伍最前头,挥舞着手臂的同时,又振声高呼询问:“同志们,停下,停下,徐总指挥来了吗?”

骑在马上的战士们看了一看曾思玉,一身粗布麻衣,衣服破了几个洞,显得有些狼狈,就知道是红一方面军的人,赶忙指了指后方一位看起来文质彬彬的红军说道:“喏,那位就是!”曾思玉顾不上整理仪容,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去,先是敬了一个礼,再双手将信件呈了上去。徐向前看完信件,才知道中央红军连夜撤离的原因,心中的介怀消失的无影无踪。

曾思玉看着徐向前眉头紧锁,问了一句:“可否有回信呢?”徐向前望着茫茫草地思索了一会,答复道:“我写一张字条交付于你,签上我的名字,就当是看过这封信了。”

曾思玉在旁等待,只见徐向前接过红军战士递过来的纸条,写了信已收到几个大字后,落了款。而后,徐向前又问道:“毛主席、周副主席身体可还好。”曾思玉知道徐总指挥对军委们挂念得紧,就一一都回复了。拿回回信,曾思玉才觉得事情有了一些眉目,告别了徐向前后,他又匆忙返回,仅一天便追赶上了二师,速度令人赞叹。

在革命胜利后,曾思玉被国内很多知名媒体记者采访过,他也曾吐露心声,认为毛泽东同志提前撤离是顾全大局的体现,而传信则是为了让徐向前不至于左右为难。

红四方面军是大集体的一份子,众将领的脾性,彼此都知晓,不论当时是否共同北上,只要最后的结局是好的,便值得争取。曾思玉表示,团结广大红四方面军将士,跟着党中央走,今后条件成熟了回到北上的队伍中来,千万不能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举动,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

信送到了,人安全着,曾思玉这一趟便没有白走,他也就没有任何的遗憾了。长征中,大小事件数不胜数,但这件事却让曾思玉铭记了大半辈子,也能看得出来重要程度了。

2006年,曾思玉为长征胜利70周年题词,他写道:“长征精神,丰碑永存”,2012年12月31日上午,距离新年的钟声敲响只差10余个小时,开国中将曾思玉走完了他102岁的人生历程。那一段拼死送信的长征往事,也随着他,一同去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5 11:38 , Processed in 0.00876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