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了20年才中进士,何绍基仕途坎坷但书法“必传千古无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5:31: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何绍基考了20年才中进士 但书法“必传千古无疑”   

        2016年01月11日 10:34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何绍基官服画像湖南省博物馆藏

  

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号东洲居士)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他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风貌。为了呈现一位立体丰满的东洲先生,湖南省博物馆联合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长沙博物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于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4月3日举行。

1月9日,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主办召开了“何绍基书法艺术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就何绍基书法欣赏与研究、何绍基的书学思想、何绍基的收藏等话题进行了探讨。湖南省博物馆对于湘籍文人何绍基的收藏与研究一直十分重视,馆藏何绍基书法与绘画作品,何绍基父亲、兄弟、子孙等“何氏一门”作品,何绍基收藏印章、碑帖、书画等藏品共计达百件之多。

难得一见的何绍基画作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湖南道县人,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其家族四代均是当时名重一时的书家。他幼承家学,年少成名;他博学多才,勤奋刻苦;宦游之余,亦醉心金石书画收藏,他在诗文、考据、鉴藏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且名噪一时。何绍基一生中以书法最为人称道,楷、行、隶、篆四种书体皆擅长,并在晚年打破四体限制,熔铸古今,形成独特的风格,书法修养如此之全面、精深,被誉为“有清二百年以来第一人”,曾国藩更是评价其“字必传千古无疑”。

1799年,即清朝嘉庆四年,何绍基与同胞弟弟何绍业一同生于湖南道州东门乡的一个耕读之家。他出生这一年乾隆皇帝驾崩,和珅被赐死,也预示着盛世的终结。

“学而优则仕”是当时读书人的必经之路,何绍基也不例外。可他的科考及第之路却充满艰辛。从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熬到三十八岁时才得中二甲八名进士。期间应考时间用了二十年。及第后走上仕途的何绍基没有像他父亲那样飞黄腾达,在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只不过做了国史馆总纂、提调、武英殿总纂等文职官员。直到他五十四岁时被咸丰皇帝召见,委任为提督四川学政。何绍基入蜀上任后,就采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如革除陋规、弹劾贪官,得罪了不少地方权贵,遭到了他们的攻击和诽谤。于是,他在位不满三年,就被上司以“信口雌黄,肆意妄言”之罪名而罢官革职,从此结束了他的政宦生涯。

何绍基书法作品

辞官后,何绍基便游历各地,徜徉于山水之间,主讲于书院,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和书法艺术创作中。纵观何绍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均与书法文字有关,所结交的朋友亦是书界人士,这就注定了何绍基不会成为政治家,却成为了一代书法家。特别是他在国史馆、武英殿的十六年,因有更多的闲暇去专心研习书法,接触到常人无法看到的古书典籍。应该说,漫长的科举考试和仕途上的不如意反过来成就了何绍基,为他成为一代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展览在立意之初就定位于依托书法作品来诠释何绍基其人、其书解读那段历史。展览第一部分“书虽一艺,与性道通”,是对何绍基人物形象的介绍,其下的五个单元“家学渊源”、“真名士”、“雅好金石”、“宋诗派中坚”、“文人余兴”系统交代了何绍基独特书风形成的基础。第二部分“真草篆隶只一事”,展示的是何绍基的书法面貌及特点,分别从“楷法精详——楷书”、“出奇生妙——行书”、“遗貌取神——隶书”、“草情篆韵——篆书”四个方面详细铺开。而这两部分的标题皆取自何绍基自己的话语,试图营造他穿越百年后与观众对话的感觉。

何绍基种竹日记

增设以观众体验为中心的数字化展示则是本次展览的又一大亮点。考虑到书法作品由于册页多、手卷长,在展览中无法全部展出。展览推出了专门开发的数字展示系统,使用最新的iPad pro和4k超高清显示器,力求给观众提供完美的参观体验。

如何绍基的日记册《种竹日记》,整本日记共146页,记录了1847年夏天到1848年秋天,何绍基任职国史馆时,每天与友人品鉴书画、诗文唱和的雅致生活。由于展柜的限制,现场只能展出其中的19开,但在数字展示终端上,观众不仅可以翻阅全本的《种竹日记》,还可以点击阅读释文。

何绍基的朋友圈

同时,数字展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清代北京城地图上标注了何绍基每日活动的足迹,点击相关地址可以看到该处建筑信息和今昔对比;数字展示还梳理了何绍基的交游网络,以朋友圈的方式图绘了他与其他名人的相互关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7 15:48 , Processed in 0.0081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