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三十余年一直带在身边,看完让人沉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05:52: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三十余年一直带在身边,看完让人沉默!                                                         2020-09-18 07:40                    

                          
1976年8月26日晚9时45分,重病在身的毛泽东突然要秘书去找一部《容斋随笔》来。此时,离毛泽东去世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可是,毛泽东还向秘书索要该书。秘书很快从北京图书馆把书借来了。8月30日,《容斋随笔》大字本又印出,31日送到了中南海。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实践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到9月9日逝世,毛泽东再也没有看过任何一部书。可以说, 《容斋随笔》是一部陪伴他走到人生终点的书。

01

毛主席一生最后读的一本书

陪伴主席一生四十余年
毛泽东喜欢读古籍,尤其喜欢读历代文人的笔记杂志。《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体书。1959年10月,毛泽东在外出视察时,在指定所带的书籍中就列有此书。后来,在60年代,毛泽东曾先后两次要过这部书,一次是1966年11月,一次是1967年9月23日。到了70年代,毛泽东又几次要过这部书。1971年,毛泽东生病,当时的国家出版局将毛泽东喜爱读的一些书排成大字本,《容斋随笔》亦在其中。
毛泽东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容斋随笔》的呢?关于这一点,没有明确记载。但明确可以知道的是,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开始在读《容斋随笔》了。他在1944年7月28日给谢觉哉的信里就提到,他当时手中已有一本《容斋随笔》。这封信的内容如下:

觉哉同志:
《明季南北略》及其他明代杂史我处均无,范文澜同志处或可找得,你可去问讯看。《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其他笔记性小说我处还有,如需要,可寄送。
敬礼!
毛泽东
七月二十八日
重病之中仍想看《容斋随笔》,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更加印证了毛泽东对该书的钟爱。这部《容斋随笔》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这不得不从这部书的作者洪迈说起。
02
宋代笔记之冠
大有来头的作者注定此书不凡

《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字景庐,号容斋。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洪迈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 父亲洪皓,在担任南宋礼部尚书的时候,出使金国,被金国扣留在荒漠十五年,但他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 被誉为历史上第二个苏武《宋史》评价说:“皓留北十五年,忠节尤著,高宗谓苏武不能过,诚哉。”洪皓生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称,与北宋“三苏”齐名长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次子洪遵,状元及第,官右丞相、同知枢密院事;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皆为正一品,因此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
洪迈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跟随兄长饱读诗书,他的记忆力不同寻常,每天读书数千言,看一遍就不会忘记。他还博览群书,即使是小说野史,也没有不涉猎的。而且,他读书还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5集,凡74卷。可以说,容斋随笔》是其读千百部书,集腋成裘的成果,其历时之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容斋随笔》作为一部关于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及宋代掌故的笔记,实际上是“随笔”汇集。洪迈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价值的掌故、读书时受到的启发或产生的灵感,随手记下,时而还加以评论。这本书溶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炉,读起来轻松愉快,展卷受益颇多,深得毛泽东的喜爱。然而,历史上喜欢这部书的,非止毛泽东一人,它自诞生之初,就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士人的追捧。
03
四十年时间磨炼成的一代经典
皇帝为之吸引,历代赞誉至极

《容斋随笔》一共分为五笔,即“初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这部书不是一次编订完成的,而是分为五次编订成书的,成书时间跨度从淳熙七年(1180年)一直到嘉泰二年(1202年) ,而写作时间则在第一部成书之前的18年,所以总计历时是40年,是凝聚了洪迈一生心血的经典之作。
南宋淳熙十四年,孝宗皇帝看到刊刻的《随笔》后,被其内容所吸引,对这部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鼓励洪迈继续写下去。嘉定五年(1212年),此时距离洪迈去世已经十年, 宝漠阁直学士何异撰写《容斋随笔总序》,称赞此书说: “可以稽典故,可以广闻见,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

明人李翰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说: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又说 “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清代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时,对《容斋随笔》高度赞赏,认为该书“辩证考据,颇为精确”,指出 “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焉。
著名的 宋史研究专家,曾经负责点校过《资治通鉴》《宋史》的 聂崇岐教授,也指出“ 《随笔》为治宋史及考据学者必读之书”
《容斋随笔》问世数百年来,一直不断刊刻,常销不衰,受到人们的喜爱,的确是有其原因的。
04
纵横韬略、历史秘闻、处世为人,
读此书可以“洞彻天下之理”

《容斋随笔》共分五笔,74卷,共1220则。《随笔》329则,《续笔》249则,《三笔》248则,《四笔》259则,《五笔》135则,未完成,洪迈即去世。全书内容包罗万象,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著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其中有许多内容颇耐人寻味,也给人许多启迪。
洪迈对经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书中有不少地方就是其读经的心得。如《利涉大川》一则,他总结了《周易》卦辞中七次提到“利涉大川”,对此作了一番研究,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其于《周易》用功之深。

洪迈也喜欢研究历史背后的历史。 比如在《张良无后》这一则中,他比较了张良和陈平两个人。认为 张良的为人,不是陈平可以比拟的。但是,张良死了才十年,后代不带续封,其后人比陈平还惨烈。洪迈寻找其历史原因,指出秦国守将想投降,然而张良却劝刘邦趁其守备松懈而进攻;项羽和刘邦立约平分天下,项羽回彭城,刘邦也打算回关中。张良却劝刘邦回兵追击杀掉项羽。洪迈指出,张良这两件事情,比诛杀降兵还厉害,没有后代是应该的。令人深思。(《随笔卷二》)而对于项羽的谋士范增,一般人认为范增为杰出的人才,而项羽不能用。而 洪迈认为范增是一个见利忘义之人,陈述史实而作《范增非人杰》。他认为苏东坡虽曾做过议论,但是还不够深刻。
对于许多历史事件,洪迈也在书中发表了他的卓见。如《汉武心术》中,他指出一代雄主汉武帝之所以产生“巫蛊之祸”,就是因为他博采异端,不分好坏,一概拿来。说明 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便会带来祸害。
洪迈在书中也论及许多做人处事之道。如《鬼谷子书》一则中,其引鬼谷子给苏秦、张仪的信说:“ 女爱不及席,男欢不毕轮”,指出宠爱是难得保持长久的。又引《战国策》的话说:“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告诫人应该如何与人相处。
此外,书中还有对不少文化常识错误的纠正。比如,一般人把古语中的“阿堵”当成钱,“宁馨儿”当成佳儿。而洪迈考证, “宁馨”“阿堵”其实是晋宋期间的语助词。

书中还有不少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也有对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对文学艺术、人物故事、资料考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总之, 读这部书,可以增加许多知识和见闻,也可以领悟历史的智慧,还能够懂得许多兴乱治亡的道理,对于修身、齐家、治国都大有裨益。每则短小精悍,偶读几则,都有受益,因此毛主席时刻带在身边阅读,的确是有原因的。
05
全本全注全译,一时洛阳纸贵
《文白对照容斋随笔》全新出版

由于《容斋随笔》是文言文,对于大众来说,略有难度。1993年,我们便组织力量将此书翻译成白话文,出版了 《文白对照全译容斋随笔》,该书甫一问世,就成为当年畅销书,一时洛阳纸贵。这部白话翻译本《容斋随笔》的 主编王兴亚教授,是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经担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河南人才史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参与注译的,都是有着深厚功底的文史学者,几十年的长销不衰,证明此书实为古籍白话的精品。

近三十年过去,我们此次将 此书再版,后出转精,校订了其中的一些不当之处,重新分为五册出版,依照洪迈编订的次第,更加适宜阅读。全书设计古朴大方,字体考究,采用高品质的胶版纸,印刷精良,是 一套适合阅读、更适合收藏的古籍今译精品读物。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读史,让人心旷神怡,让人性情豪放。这部让伟人长期带在身边的经典著作,其中魅力,想必也能带给你无穷的思考和益处。


《文白对照容斋随笔》珍藏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6 08:21 , Processed in 0.01392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